天天看点

设计师揭秘冬奥短道速滑“战袍”背后的科技含量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短道速滑队摘金揽银。运动员们身上穿的“战袍”科技含量颇足。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揭秘,团队绘制了2千多份设计手稿,进行了110多款样服打版和超800小时的风洞测试,最终才设计出这套速滑服。

“冬季竞速类项目中,0.01秒就可能决定奖牌的归属。而服装和装备是争取毫厘的途径。”刘莉说,高速的冰上滑行,需要对抗十级大风的空气阻力。因此设计速滑服,要从面料和剪裁下手,尽可能提升它的减阻性能力。

在电视画面上,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短道速滑服是紧身连体服,运动员在躬身状态下能保持运动姿态稳定。从专业角度看,这套服装前身相比后身,要具备较强的拉力。刘莉说,这套衣服一般由多种面料组成,结构上也要适度分割,最大限度满足运动需求等。

设计师揭秘冬奥短道速滑“战袍”背后的科技含量

制作这套服装,过程也充满科技感。比如量体裁衣,不是简单靠尺子。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为运动员建模,模拟出运动员在各种姿态下,皮肤的拉伸和形变。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剪裁服装。

这套服装还要经受风洞考验,提前“吹吹风”。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建成了四个体育风洞,对冬季运动项目的每支队伍都进行了运动姿态的科学化评价与矫正。超800小时的风洞测试中,团队对服装的面料和剪裁进行不断优化,最终将服装的减阻性能提升了10%。

这套衣服还要足够结实。因为短道速滑运动员在比赛中容易出现碰撞,有被冰刀割伤的危险。团队参考了世界上100多种面料,最终成功研制出一种防切割面料。“它由两种性能的纱线复合而成。”刘莉说,材料兼具强韧、超弹的两种性质,冰刀划不破。

研发过程中,设计师还有个“暖心”举动。刘莉笑着解释,保暖是短道速滑比赛中最“不受关注”的部分。因为运动员赛前都有热身,肌肉已处于活跃状态。除长距离运动外,在短时间的速滑比赛中,运动员还没觉得冷已经结束比赛了。“但我们发现,有时训练基地温度能达到零下20多摄氏度,运动员在平日训练等过程中也需要保持温度,所以在速滑服的研发中也增加了一些保暖设计。”

冬奥会的比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刘莉也在“赛期”。2月5日晚,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产生首枚金牌。刘莉在赛场边为中国队加油呐喊,同时她和团队实时跟进运动员们的比赛状况,对战服作出及时调整。她激动地说:“这两年的日夜拼搏令我难忘,中国队的首金也验证了‘0.01秒就可以决定一块奖牌的归属’这句话,中国队加油!”

设计师揭秘冬奥短道速滑“战袍”背后的科技含量

刘莉与同事见证冬奥会中国队首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