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男足该向女足学什么?精气神只是表面,有些东西真学不会

中国足球最近几天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中国男足输给了过去的“鱼腩”越南队,而中国女足却夺得了亚洲杯的冠军。男女足截然不同的表现,也让球迷对男足的不满达到了顶点。于是,“向女足学习”,再次成为了中国足坛舆论的主流。

中国男足该向女足学什么?精气神只是表面,有些东西真学不会

这一次,中国男足该向女足学习什么?很多人,包括媒体都在谈一个词:女足精神。具体来说,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女足在亚洲杯上对阵越南、日本和韩国,都是在落后局面下反败为胜,靠的就是这股精气神;男足在12强赛折戟,则是因为缺少这种精神。

不过,将中国女足的成功完全归功于精神力量,这显然是小看了女足。实际上,一味谈“精气神”,那是忽略了中国女足在亚洲足坛长期的霸主地位。在当今亚洲足坛,中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是仅有的四支能凑足11个职业球员首发的球队,相比其他球队拥有巨大的优势。

中国男足该向女足学什么?精气神只是表面,有些东西真学不会

以本届亚洲杯为例,除了面对日本队时处于下风,中国女足无论是对阵越南还是韩国实力上均明显占优。而且近年来随着日本女足的不断衰落,中国女足能够战胜她们夺得亚洲杯冠军,本身并非一个小概率的事件。

要知道,中国女足可是亚洲杯9冠王得主,我们能够称霸亚洲,最主要资本的还是实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中国男足将学习目标限于对女足精神的“模仿”,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思维惰性当中,认为男足战绩不行仅仅是没有求胜欲。其实从实战来看,这支男足就算打出所谓的“精气神”,结果通常也会很惨。

中国男足该向女足学什么?精气神只是表面,有些东西真学不会

例如12强赛首战澳大利亚,男足一上来就先声夺人,但最终0-3惨败;对阵日本、阿曼和沙特,男足比赛态度不可谓不端正,但即便用尽吃奶的力气,许多球员还拼到抽筋,结果仍是一败涂地。

现代足球发展到今天,已经远非靠“精气神”便可摆平一切的时代。即使过去作为“意志力足球”典范的德国,也早已开始向技术流转型。而中国男足每逢失败,高层和舆论却仍将注意力放在“整风”和“狠抓精神建设”上,未尝不是一种本末倒置。

实际上,中国男足过去没少在这方面踩雷。比如说四年前,里皮率领男足兵败中国杯,当时某高层领导认为国脚们比赛态度有问题,在俱乐部各自为战,没有“团结精神”;再比如前国青主帅沈祥福,就坚信男足精神意志不坚定,于是要求所有球员封闭集训,每天练四个一万米。

中国男足该向女足学什么?精气神只是表面,有些东西真学不会

结果呢?前者差点就让“国家集训队”踢联赛这样的闹剧变成现实;后者搞了个U25集训队,在联赛进行期间强行抽调球员进行“军训”,却连塞尔维亚二级联赛球队都踢不过。再往前推,还有朱广沪在国足推行“疯狗精神”,结果也只是换来了亚洲杯赛场上的惨败。

事实证明,不从球员、教练的技战术水平入手、不从中国足球的大环境改善和结构提升入手,抛开所有客观因素不谈而只谈“精神意志”,并指望所谓“精气神”层面的提升换来奇迹,这根本无助于解决男足的实际问题,只会一次又一次被“打脸”。

中国男足该向女足学什么?精气神只是表面,有些东西真学不会

就像这一次,当我们再次提出男足要向女足学习时,要学的究竟是什么?所谓的“精气神”不过只是女足能够称霸亚洲的表层,这支球队真正的里层——亚洲足坛至少前三名的绝对竞技水准,这些东西男足能学得来吗?

至少从目前来看,学不来。因为男足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痛定思痛后的全面改革,更不可能有日韩那样坚持数十年不动摇的、科学的足球发展路线。既然如此,这一次号召男足向女足学习,或许也就像过去一样,只能沦为又一次隔靴搔痒的“口号宣传”罢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