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設計師揭秘冬奧短道速滑“戰袍”背後的科技含量

北京冬奧會上,中國短道速滑隊摘金攬銀。運動員們身上穿的“戰袍”科技含量頗足。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劉莉揭秘,團隊繪制了2千多份設計手稿,進行了110多款樣服打版和超800小時的風洞測試,最終才設計出這套速滑服。

“冬季競速類項目中,0.01秒就可能決定獎牌的歸屬。而服裝和裝備是争取毫厘的途徑。”劉莉說,高速的冰上滑行,需要對抗十級大風的空氣阻力。是以設計速滑服,要從面料和剪裁下手,盡可能提升它的減阻性能力。

在電視畫面上,觀衆可以清晰地看到,短道速滑服是緊身連體服,運動員在躬身狀态下能保持運動姿态穩定。從專業角度看,這套服裝前身相比後身,要具備較強的拉力。劉莉說,這套衣服一般由多種面料組成,結構上也要适度分割,最大限度滿足運動需求等。

設計師揭秘冬奧短道速滑“戰袍”背後的科技含量

制作這套服裝,過程也充滿科技感。比如量體裁衣,不是簡單靠尺子。團隊利用3D列印技術為運動員模組化,模拟出運動員在各種姿态下,皮膚的拉伸和形變。然後根據這些資料剪裁服裝。

這套服裝還要經受風洞考驗,提前“吹吹風”。2020年,國家體育總局建成了四個體育風洞,對冬季運動項目的每支隊伍都進行了運動姿态的科學化評價與矯正。超800小時的風洞測試中,團隊對服裝的面料和剪裁進行不斷優化,最終将服裝的減阻性能提升了10%。

這套衣服還要足夠結實。因為短道速滑運動員在比賽中容易出現碰撞,有被冰刀割傷的危險。團隊參考了世界上100多種面料,最終成功研制出一種防切割面料。“它由兩種性能的紗線複合而成。”劉莉說,材料兼具強韌、超彈的兩種性質,冰刀劃不破。

研發過程中,設計師還有個“暖心”舉動。劉莉笑着解釋,保暖是短道速滑比賽中最“不受關注”的部分。因為運動員賽前都有熱身,肌肉已處于活躍狀态。除長距離運動外,在短時間的速滑比賽中,運動員還沒覺得冷已經結束比賽了。“但我們發現,有時訓練基地溫度能達到零下20多攝氏度,運動員在平日訓練等過程中也需要保持溫度,是以在速滑服的研發中也增加了一些保暖設計。”

冬奧會的比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劉莉也在“賽期”。2月5日晚,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項目産生首枚金牌。劉莉在賽場邊為中國隊加油呐喊,同時她和團隊實時跟進運動員們的比賽狀況,對戰服作出及時調整。她激動地說:“這兩年的日夜拼搏令我難忘,中國隊的首金也驗證了‘0.01秒就可以決定一塊獎牌的歸屬’這句話,中國隊加油!”

設計師揭秘冬奧短道速滑“戰袍”背後的科技含量

劉莉與同僚見證冬奧會中國隊首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