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三个嫡子,为何偏偏让小孙子继承皇位?

作者:小满知识科普

洪武31年,明朝第一任皇帝朱元璋驾崩。皇帝驾崩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丧事办几桌儿,是谁来继承。朱元璋选的继任者是孙子朱允文,也就是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为啥偏偏就把皇位传给了一个只有20多岁的毛头小子呢?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三个嫡子,为何偏偏让小孙子继承皇位?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皇帝的继承制度。自周朝以来,中国封建的帝王们讲的是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这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呀,你爹是皇帝没错,你也是你爹的大儿子,没跑儿,但是如果你不是皇后生的,就没有资格儿。这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呢,皇后要是没生儿子,或是皇后生的儿子死了,就立岁数最大的儿子。回到朱元璋身上,朱元璋的嫡长子是朱标,刚建国就把朱标立成了太子来培养,可问题就在于身体虚弱的朱标早早的染病去世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还没来得及伤心呢,就要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太子死了,要把皇位传给谁?按理说,最合规矩的肯定是传给下个笛子。朱元璋共三个嫡子,朱标死了,还剩老二朱爽,老三朱刚。可这两兄弟实在是让朱元璋看不上眼儿。老二朱爽幼年聪慧,研议鹦鹉,可惜成年后多行恶事,荒淫无度,妥妥儿的一个纨绔子弟。老三朱刚虽然不搞黄色,但是残暴无度,要让他当了皇帝,大明呢,就是第二个秦朝。这时候轮到燕王朱棣登场了。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早在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就见惯了刀光剑影,长大之后更是骁勇善战。但是那时候太子朱标还活着,朱棣只能在燕京当个王爷,而在他当王爷的这段时间呢,对民间大小事都是彼工勤,种种长处让朱元璋在太子去世之后就决定让朱棣来当这个接班人。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三个嫡子,为何偏偏让小孙子继承皇位?

但朱棣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是妃子庶出。怎么讲,这皇帝的位置都轮不到他来继承。果不其然,翰林学士刘三吾听说朱元璋要立朱棣为太子,马上就说要不得,为啥呢?其一,当然是立嫡不立长的规矩也适用于叔侄间,其二,如果立了庶出的珠地,那笛子,周王和晋王铁定不干,两兄弟都手握重兵,搞不好啊,要干革命,朱元璋不想让朱家人内斗,又由于朱彪的大儿子死的比猪膘海藻,最后综合种种利弊考虑,朱元璋还是将朱彪的次子,也就是朱允文历程了皇太孙继承皇位。殊不知一场内斗就此埋下伏笔。朱元璋看人的眼光毒辣,他早就发现猪DJ小子不甘心当王爷,可发现了又能怎么办呢?虽然他在位期间通过征北原、蓝玉案等为朱允文。新扫清了国内外的军事威胁。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三个嫡子,为何偏偏让小孙子继承皇位?

但是朱棣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虎毒还不食子呢,总不能把她也杀了吧。而且朱元璋留着朱棣是有大用的,那时候北园虽然被迫追出了沙漠,但游击队还是不断的骚扰边境,所以他就安排骁勇的朱棣拥兵10万镇守燕京,儿有着8万军队和朵颜三卫精锐骑兵的宁王泽驻守着大宁,也就是赤峰宁城县。从这一安排看得出,在朱元璋心里,这几个儿子就像是一道屏障,保护南京的皇城不受北边的威胁。总的来说,这是个很纠结的选择,一方面呢,要让这些藩王拥兵镇守重镇,一方面又害怕朱允文镇不住这几个叔叔。朱元璋自然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为了防止出现王爷举兵篡权的事情。在社翻后,就规定不允许各亲王之间相互往来,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时前来,必须翼王离京,另一王才可启程,避免诸王相互串联,与中央相对抗。在临死前,他又分别劝朱棣,好好保护你的侄子朱允文,不然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接着又忧心忡忡地问出语文,我死了,你怎么应对你这些叔叔?朱允文给出的答案是,温水煮青蛙,先以德服人,如果不行,就削藩,慢慢削减他们手里的兵权,实在不行,那就别怪当侄子的我不客气了。好,这个回答堪称完美,朱元璋很欣慰,虽然很空,但这却是能想到的最好办法,该他考虑的也考虑了,不该他考虑的也考虑了,就连临死前为防止藩王闹市,也下令不让他们进京城调研。驾崩的那天,朱元璋安心的走了,可是他没想到的是,朱允文是那么回答的,却不是那么做的。在朱允文看来,这些叔叔呢,表面人五人六的,其实内心坏的很,只要他们存在一天,他就不可能在龙椅上坐的安心。登机后,仅仅过了一个月,朱允文便在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两位重臣的撺掇下。以及自己急功近利的担忧假开始了火速削藩。削藩的首要目标当然是最危险的朱棣,但考虑到直接削朱棣会太明显,所以朱允文开始挑软柿子捏,先削几个王,打个样儿给薛朱棣舆论造势。周王朱素志,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在朱永文看来,他将是朱棣的有力助手,所以也就成了最早被清除的人。朱允文倒也不客气,直接把这位叔叔一撸到底,从国家一级干部直接贬为老百姓,并迁至蛮荒之地云南。同年12月,朱允文又以贪虐残暴的罪行将代王朱桂迁至蜀地看管起来。第二年5月,又以不法事罪名将闽王王嫔贬为老百姓。没过几年,朱允文就因私印钞票最对湘王朱柏下手。湘王朱柏甚有骨气,得知有人要来抓他,直接把老婆孩子都召集起来,紧闭宫门,自焚而死。结束了吗?并没有,朱允文又以迅雷之势,迅速将其王朱富和代王朱桂废为庶人,灭了六个王,花了不到一年时间,可谓干净利落。朱允文还是太年轻啊。朱棣也不傻,看着兄弟们个个倒下,心知肚明,下一个就是他自己。他不想束手就擒,于是起兵,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名义,用了四年的时间攻占南京城,将皇权从朱允文手里夺了过来,史称靖难之役。那么问题来了,朱棣真的想篡权嘛?我想他没那么傻,他呀,是想当皇帝,谁不想呢?可是他并不想造反,最重要的是他没有那个资本。虽然他的手下有10万兵,但和中央军队比起来,数量、后勤、名义啥的,自己没有一样占优势。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三个嫡子,为何偏偏让小孙子继承皇位?

到时候皇帝没当成,还背上了千古骂名,划不来。他也在煎熬,煎熬着当个土财主呢,还是冒死一试,去当个九五至尊呢?而就在他煎熬的过程中,建文帝那边却开始步步紧逼,看见自己的兄弟一个个倒下,朱棣知道,就这么煎熬下去,土财主别说当不成,命都要不了呢。所以他这才选择了起兵篡权。朱棣篡权当然是铁打的事实,但是其原因呢,还是朱允文太急功近利。方王确实该削,但也不是这样的削法。要能这样削,朱元璋早做了莫不成?你见文底比朱元璋还有远见,朱允文这一做法也不是没有意义,毕竟康熙就是吸取了朱允文这一教训,恩威并施,才最终成功削掉三番。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