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原来,韩愈和白居易在西安买房竟然这么不容易

01

公元812年,韩愈又一次在长安担任国子博士,授课教学。这时,他四十五岁。

韩愈三岁丧父,由兄长抚养长大,但十二岁时兄长去世,之后跟随寡嫂艰难度日。十八九岁到长安寻找出路,自称“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虽然在二十五岁中了进士,但此后几次吏部选官考试都失败,所谓“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於人, 以度时月。”简单说就是乞食于人,比如北平王马燧就曾“问而怜之,轸其寒饥,赐食与衣”。

之后他多年辗转,做过一些小官,宦海浮沉,但在四十五时还只是个国子博士。于是,愤懑的韩愈在次年写了一篇《进学解》,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里应该也还有吧,“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名言就出自此文。

文中自嘲“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老婆孩子的温饱都成问题,混得实在是太差了。

还好,这篇文章让当时的宰相看到了,给他升了官,俸禄也提高了。再后来,韩愈不再在诗文里哭穷了,他也终于在长安买得起房。

买房之后的韩愈非常兴奋,写了首《示儿》诗,开头四句是: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

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原来,韩愈和白居易在西安买房竟然这么不容易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顶尖文人啊,居然要奋斗三十年才能在长安买房。这会让现在西安的年轻人心理平衡一点吗?

02

公元816年,比韩愈小四岁的白居易也四十五了,他正被贬谪在九江担任江州司马。这年秋天,他浔阳江头夜送客,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同在这一年,白居易还写过一首名为《四十五》的诗:

行年四十五,两鬓半苍苍。

清瘦诗成癖,粗豪酒放狂。

老来尤委命,安处即为乡。

或拟庐山下,来春结草堂。

一副我已认命、随遇而安的架势。

白居易也有不幸之处。他的父母结婚时一个41岁、一个15岁,据说两人是舅舅与外甥女的关系,辈分与年龄都极不对等。或许,白居易的母亲后来成了精神病也与此有关吧。

公元810年,白居易还曾经向皇帝诉苦:“臣母多病,臣素家贫,甘旨或亏,无以为养。养阙甘馨之费,病乏药石之资。”说自己家穷困,母亲又多病,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而白居易,二十七岁中进士,当时和同榜高中的才子们游大雁塔时还曾得意地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原来,韩愈和白居易在西安买房竟然这么不容易

但现实同样狠狠地教育了他,白居易有首诗前四句是:

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前些年有部电视剧《蜗居》很火,或许作者也读过白居易这首诗吧。

直到五十岁时,白居易才在长安买了房。还是个位置不好的小户型,被别人笑话。

他媳妇能忍吗?结婚时白夫人提议买房,老白写诗:

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

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欢欣。

希望两人过穷日子也能开心。

有了女儿后夫人又提买房,老白再写诗:

唯有衣与食,此事粗关心。

苟免饥寒外,余物尽浮云。

只要吃饱穿暖就好,其他都是浮云。

这,太过分了啊,搁现在谁能忍?!

原来,韩愈和白居易在西安买房竟然这么不容易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