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痛哉!一名医生大年三十在老家猝死,留下的两点教训,千万别犯

作者:张垒医生

大年三十,本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的日子,有些人却在这天与他的家人阴阳相隔。因为在我们国家,有这样的习俗,不论你是家财万贯,身居高位,还是平平凡凡的打工人,在这天都会选择放下手头的事情,陪家人一起过年,欢度春节。

说实话,写下这篇文章,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我们又有一位年轻的同行离开了。这件事情是我在我们的一个医学论坛里看到的,一名外科医生,参加工作没几年,下完夜班后开车回老家过年,在家中吃完饭实在是太困了,太累了就去睡觉,哪知道就这么睡过去了,哎,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他的家人该有多心痛,但眼泪留的再多,他也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痛哉!一名医生大年三十在老家猝死,留下的两点教训,千万别犯

为什么这些年来猝死事件频发?要深思!

我在评论区看过有些吃瓜群众评论,医生值班又不累,晚上都是睡觉的,都是护士在干活,我哪次住院的时候就......。只能说很多人对医生的工作性质存在误解,在医院里尤其是外科医生,是最辛苦的。因为他们要手术,有时候一进手术室就是一天,尤其是对于年轻医生,手术完并不是说拍拍屁股下班了,他们还有很多的文书工作要做,术后查房、知情谈话、换药、会诊、写手术记录、病程记录等等。这就是住院医生,这就是年轻医生工作的日常。

像有的科室忙碌起来今天值班,按理说明天8点该下班了。但在多数医院,90%的人都走不了,因为你还要查房,如果人手不够的科室或者组里,你还得收病人,或者继续手术或者书写病历文书或者医院的某个培训会某个考核等等,这我们都习以为常了。之前有一个上过热搜的新闻,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一位麻醉师,值班的时候猝死了,第二天发现时人都硬了,但那又怎样,大家该上班还是得上班。身体是自己的,这是每一位劳动者都要谨记的一句话。当然了,并非我们这个群体如此,凡是涉及到长期加班、熬夜、昼夜颠倒、高负荷工作的都是猝死的高发人群。

痛哉!一名医生大年三十在老家猝死,留下的两点教训,千万别犯

别的例子我也不说了,就拿疫情发生以来来讲,尤其是某地突然发现阳性病例,大陆执行的是清零政策,这时候所有的防疫相关人员医生、护士、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警察等等都要高负荷的工作,如前湖南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局局长在防疫工作连续工作15天因劳累过度发生心源性猝死;前齐鲁交通集团党员干部于正洲在山东淄博连续加班10余天发生心源性猝死......这几年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牺牲的同志们,由于连续、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使得人体运转至极限,但人终究不是机器,你终究会有挺不住的时候,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即是如此。

痛哉!一名医生大年三十在老家猝死,留下的两点教训,千万别犯
痛哉!一名医生大年三十在老家猝死,留下的两点教训,千万别犯

猝死,离我们并不远,两点教训要谨记!

相关的调查显示,大陆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为54.4万,为全球首位。为什么是首位,因为很多人身上都肩负着太大的压力和责任,这点上大家不妨可以去搜一搜新增确诊病例的“流调轨迹”,多数底层劳动者是一个月没得几天休息,吃个饭也是草草解决,有时下班了还得去做兼职,他们难道不累吗?累,但是没办法。

注意了,心源性猝死的发病风险是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尤其是“具有导致首次冠脉事件多重危险因素的人群、有任何冠脉事件史、左室射血分数≤30%(可通过检查心脏彩超得知) 或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复苏者、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者,吸烟、过量饮酒、血脂异常、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等”都是诱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因素。综合现实中这么多猝死的例子,我也给各位劳动者总结出这两点教训。

痛哉!一名医生大年三十在老家猝死,留下的两点教训,千万别犯

①长期反复熬夜?要不得!我们有句调侃的话,叫“一时熬夜一时爽,一直熬夜火葬场”,非常的形象。像那些喜欢熬夜通宵打游戏的、赌博的、泡吧的那他熬他的夜,我心疼的是那些因工作熬夜的劳动者,在2021年10月15日,英国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Compensatory ion transport buffers daily protein rhythms to regulate osmotic balance and cellular physiolog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熬夜会导致心脏细胞生物钟与大脑生物钟不同步,从而使心脏生物钟不能预测身体的日常需求。当昼夜节律被打乱时,心血管系统可能无法应对工作生活中的日常压力,会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如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

痛哉!一名医生大年三十在老家猝死,留下的两点教训,千万别犯

②连续、高负荷工作?要不得!纵观各种猝死病例,很多都是有“连续、高负荷工作”的诱因所在,综合来讲,就是劳累过度是不行的,一定要及时停下来休息。相信大家看过一些例子,某个学校某个学生参加运动会长跑,跑着跑着倒在地上猝死了,家长说我的孩子好好的健健康康的为什么跑个步会死?其实很多都是有肥厚性心肌病,你不运动没事,一高强度运动,心脏负荷增加,普通人能耐受,但你不行,你代偿不过来,over了,猝死抢救黄金时间就那么几分钟,在室外,没有AED,没有专业医护人员,是很难抢救过来的。

痛哉!一名医生大年三十在老家猝死,留下的两点教训,千万别犯

那么连续、高负荷工作会有什么后果?这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超过一定量后你一定会感觉到疲劳,如果你选择休息,那问题不大,如果你考虑工作任务完不成,担心这担心那的继续坚持上班,那很危险,因为你此刻身体和精神上将承担这双重的折磨,承担这巨大的压力,身体是超负荷的运转,很容易诱发心肌损伤、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风险,一下没缓过来,人就去了。我可以给大家计算一下时间,大约5-10秒出现意识丧失,突然倒地;30秒可出现全身抽搐;60秒出现瞳孔散大,自主呼吸逐渐停止;3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4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超过10分钟可造成脑部不可逆的损害,无法救治,“卒”!!!

痛哉!一名医生大年三十在老家猝死,留下的两点教训,千万别犯

综合总结

我们在医院见过太多的生生死死,有时候生命很顽强,有时候生命又很脆弱。不论你平时身体如何,有没有基础疾病,工作时切记我上面讲到的两大点,猝死可大概率远离你。钱是永远也赚不完的,只有身体才是自己的,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的是“中庸之道”了,所以一定要把握这个平衡点,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一定休息,切不可“阴阳失衡”。

痛哉!一名医生大年三十在老家猝死,留下的两点教训,千万别犯

作者寄语:本文是笔者综合数小时时间综合总结而成,不加入专栏收费,无偿、免费地让大家阅读。愿对那些受到谣言误导、没有医学知识、没有健康保健观念的群体有所帮助。头条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如有不同观点可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觉得学到了有帮助,不要吝啬,献个爱心,点个赞,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人,感谢大家的支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