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入选省级“非遗” ,这张肇庆文化新名片请收好~

据多彩肇庆:

画面和谐统一,

明暗色彩过渡自然,

图形物象逼真,层次分明。

你能猜到吗?

以下这个如真实宝瓶的作品

竟然是一幅彩拓。

这是肇庆市端砚协会秘书长,高级工艺美术师梁思勇制作的彩拓《青花釉里红宝瓶石雕作品原拓》,原本没有颜色、平面的青花釉里红宝瓶石雕作品,经彩拓后,仿佛一个立体的、颜色丰富的真实宝瓶。

近日,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了

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门技艺

领略个中魅力

传拓是指用墨或有色颜料,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法,把砖瓦、石刻、青铜器、玉器、古钱币等器物表面的图案、文字乃至其本身的形状样貌信息,复制在纸上并使之得以长久保存。

传拓技艺是大陆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复制方法,在肇庆,这项技艺传承得较为全面,且和端砚行业紧密结合,制作出大批精美的具有岭南画派风格的端砚拓片。近年来,此项技艺在制砚从业者、学生群体中被广泛传授。

《肇庆府城命名九百周年纪念砚》拓片由梁弘健、梁思勇、莫少锋、孔凡湛、梁家溢用3张8尺红星牌宣纸历时4天拓制而成,是目前国内外最大的一幅端砚拓片。

记者从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

肇庆范围内传承的传拓技艺类别全面,

包括平面拓、全形拓、乌金拓、

蝉翼拓、颖拓等。

精于传拓端砚、碑石和摩崖石刻,

能最大限度地采集

原作文字、图案、设计、纹路等表面信息,

且能更直观地展现原物的细微之处。

所制的拓片以岭南画派写实风格为主,

结合中国画和西方画特点,

墨色均匀并有较强的层次感。

传拓流程分为上水、上纸、

上墨、揭拓、装裱。

特别的是,在上墨环节,

肇庆使用本地所产端砚研墨,墨汁细腻,

让拓片墨色厚实油亮,

清雅之中浓淡兼具,具有较强的层次感。

收藏在中国端砚博物馆的《肇庆府城命名九百周年纪念砚拓片》即是典型的代表作品,由3张8尺红星牌宣纸历时4天拓制而成,是目前国内外最大的一幅端砚拓片。

作者们运用梁氏拓印技法,将中国画写意与写实的表现手法融入拓印,使整体画面和谐统一,层次分明,有主次、浓淡、远近、疏密、虚实,凸显肇庆可居可游的人文环境与优美的自然景观,是一幅传拓教科书般的精品佳作。

由于端砚的色泽比较重,展览时的花纹、图案等没有拓片展现得那么清晰。因为在去年结束的“匠心抱樸紫雲追夢——端砚精品珠三角城市巡回展”中,肇庆市端砚协会就挑选其中的端砚精品制作拓片同步展览,那些经装裱后成为独立艺术品的端砚拓片,让人再次惊叹肇庆的文化魅力。

图为“匠心抱樸紫雲追夢——端砚精品珠三角城市巡回展”。张展红 摄

孔令滨 摄

传拓技艺中的端砚拓片

之所以会呈现出岭南画派风格,

与梁弘健的家族息息相关。

梁氏传拓技艺最早可追溯到

清光绪至民国年间,

起初用于帮助理解与学习金石知识等。

而作为梁氏传拓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梁弘健则是岭南名医梁剑波的儿子,现为肇庆市端砚协会会长,其不但继承了家族的传拓技艺,还融传拓、书画、诗词、篆刻为一体。

2008年起,他把传拓技艺系统地传授给第四代传承人梁思勇,让他继承了梁氏家族传拓技艺的墨拓、全形拓和彩拓技法。

梁思勇受邀拓印碑文。

近年,梁思勇又将技艺传授给第五代传承人郭树炎、孔凡湛、郭树聪、梁森洪、程思慧、梁家溢等人。

与此同时,梁弘健在端州制砚群体中开设“端溪讲堂”,面向会员讲授端砚文化,传授传拓技艺。2020年,传拓技艺被列为广东省人社厅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第三批新增补贴工种,梁思勇编写的《端砚传拓技艺》被作为教材使用。

近年来,

梁思勇多次受邀到政府部门、博物馆、

学校等省内外机构制作拓片,

其作品广受好评。

除了在制砚行业,2016年起,在肇庆市文化馆、端州区教育局、肇庆市端砚协会等部门的推动下,梁思勇将传拓技艺在端州区中小学校全面铺开,参与编写了教材,带领全区100多位美术老师学习传拓技艺,并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取得了多项成果。

传拓技艺因其特有的功能与作用,至今无法被任何一种现代化手段所替代,近年来也越来越受重视。对此,梁思勇介绍:“我们希望能在岭南地区广泛弘扬肇庆独特的传拓技艺,而不是局限于肇庆范围。”

◆ 来源:肇庆西江网

◆ 编辑:黄舒婷

◆ 二审:易奇志 郭杏连

◆ 终审:刘伯明

肇庆市纪委监委派驻市文广旅体局纪检监察组举报电话:2289173

肇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纪委举报投诉电话:2781810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