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春节防疫手册——心理防疫

1、因怀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一位60多岁的老人反复洗手、每天用酒精擦拭地板,再三求医确认没有感染、身体状况良好,但仍没有打消其疑虑。他可能患了“疑病症”,更具体一点可以称之为“新冠肺炎疑病症”。“疑病”本质上就是“对疾病的焦虑症”,它有焦虑症的普遍表现,诸如过度紧张、担心,对结果的恐惧,伴随有心慌、胸闷、气短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症状。“新冠肺炎疑病症”无非就是过度担心患新冠肺炎,过度地做检查,即便没有明确接触史,也无法阻止其反复就医、求证。因而多数人的认知里,“疑病”是不好的,人们应该摒弃它。但今天想聊一聊“疑病”的好处,《进化心理学》指出了焦虑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它让人识别危险,做出“战或逃”的反应。同样地,“疑病”可以让人提高对某种疾病的敏感程度,让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我们可以将“疑病”看成是一个连续谱系,它的反面就是那些“不把健康当回事儿的状态”,身边不难见到这样的人,比如丝毫不在意烟酒对身体的损伤;明明已经超重了,但还是管不住嘴。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或者不同的时期,“疑病”状态也应该是波动变化的,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

春节防疫手册——心理防疫

2、一位焦虑症患者在半月前偶然间看到新冠肺炎的新闻后,控制不住地担心会被传染,行为上表现出反复清洗、不敢乘坐公交地铁,Ta会反复向周围求证“我这样不会感染Covid-19吧”,并且期望得到确定不会感染的答复,可不论家人和医生如何解释安慰,Ta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慌情绪,而且认定对新冠肺炎的担心会持续下去。可半月后Ta来复诊,对新冠的担心竟已消散,我很好奇怎么会这样?Ta解释为“在乘坐了各种交通工具后,自己依然安好,没有任何感染的迹象,所以自然就不再担心了”。前后两种状态简直判若两人,但这样的说法并不能说服我,我继续追问,Ta才说“其实是因为最近跟朋友的关系出了问题,整天为此烦恼,这才没时间和精力顾及新冠肺炎的事情”。神经症患者惯常如此,在遇到了某个困境时,感觉人生会卡在这过不去,继而出现各种焦虑、强迫、疑病等烦恼,可偶然的境遇就能让Ta如释重负,可一般“好景不长”,没过几日又会重蹈覆辙,只不过换汤不换药而已。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不妨回顾一下过往的经历,你可能发现自己只是在一个接一个的“焦虑的轮回”中度过,那这些烦恼还有必要么?

春节防疫手册——心理防疫

3、新型肺炎消息看多了,总觉得自己出现了被感染的症状,该怎么调整心态?曾经写过的一篇关于疑病的内容——短期内增加某一信息的暴露,可能会增加疑病感。近一周以来几乎所有的社交媒体都在关注此事,因此出现怀疑自己得了“新型肺炎”的疑病感也一定会大幅增加,几乎每个人对发热、咳嗽都变得敏感起来,这是正常现象。我们普通人能做的首先一定是做好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减少暴露机会;其次也不能矫枉过正,不能因为知晓自己有疑病的问题,就麻痹大意;最后还是得区分好普通感冒与新型肺炎有何差别。在此基础上,学会放松心态,宅在家里也可以让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并不是只有疫情值得我们关注,看几本之前一直没能开始阅读的书籍,挑选几部一直没能沉下心来观看的电影,或者打打游戏,都是不错的选择。总结一下就是不能不重视,不能太重视,学会转移注意力。

春节防疫手册——心理防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