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金钱已成唯一标准

金钱已成唯一标准

读陈赟著作《现时代的精神生活》感慨良多,这部出版于2008年的哲学作品,俨然以独特视角来诠释我们现代身处的时代,剖析面临的精神困境和解药何在。

现在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最为直接的标尺就是金钱多寡。赚的多,那就牛逼;赚不到,那就是垃圾。如此简单,如此暴力,如此赤裸裸。无论你信还是不信,都是如此。

于是,我们能够感受到全社会都在向着赚钱的同一路径上努力奋斗着。在这个奋斗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拒绝崇高。因为崇高与赚钱比,毫无意义可言。甚至,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中的基本元素,像爱情、亲情、友情,也都纷纷缴械投降。

利益与否,成为衡量的标尺。而这种衡量无非就是经济化在社会领域的渗透。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短期目标,不再追求长远。眼前有利益,那就干,没有利益,那就撤。

伴随而来的,就是在赚钱的路上,人们越来越不想坚持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都想着找寻捷径,都想着侥幸心理。越是能快速致富,越是受到人们的青睐。于是,骗子的手段就趁虚而入了。

除了赚钱外,人们又看不到或者不相信长远,于是,就会沉溺于暂时的欢乐之中,有着虚无主义的得过且过行为。过一天是一天,哪里管得了明天,只求今朝有酒今朝醉。

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尺。人们不再相信那些情感类虚无的内容,而是直接求得实在。人们不再觉得宏大叙事有意义,而是将意义的消解作为生活的指向,生活变得毫无意义。

我们曾经有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年代,那应该说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为何能够发生,就在于那个年代,人们普遍觉得自己的努力和宏大目标有关系,自己就是宏大目标的组成部分。

但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国际事件的降临,再加上国内市场经济的突飞猛进。将人们的激情彻底粉碎了。个体变得越来越渺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于是,再也没有人选择去关心社会话题,而是困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能自拔。

共性的,共鸣的,越来越少,人们兴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个体化,成为自由选择的一种。

从公共性的丧失到世俗化进程的加快,从主体性的确定到主体性的丧失,现时代的精神生活俨然已经难以再由某个公共事件来凝聚起来,越来越原子化的个人,终将成为精神生活之中的一叶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