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渐行渐远的故乡

文 | 杨爱武

父亲健在的时候,回老家上坟是父母的事。1998年,父亲去世,上坟成了我寄托对父亲哀思的最好的方式。每当父亲的祭日、清明、七月十五等需要上坟的日子,只要能抽出时间,我都会风尘仆仆地赶回老家。跪在父亲坟前,一切世俗的喜怒哀乐都统统被我抛到了脑后,那时那刻,我的心中只有天地之间的我和九泉之下的父亲。

为此,我很感激我的母亲。按我们老家的规矩,女儿是不允许上坟的,尤其是家里有儿子的人家,女儿上坟是一大忌讳。父亲去世后,我提出给父亲上坟,母亲曾犹豫了一下,但深明大义的她很快便同意了。

因为父亲在老家,我们才多了回家的机会,能够一年几次地去感受家乡的气息。当我一次次赶在回老家上坟的路上,沉浸在回家的兴奋中时,我才知道母亲的决定是多么英明:父亲去世后,我们想把他安葬在公墓里,是母亲主张把父亲送回老家,母亲说根在那里呢。

那时,我们的姥姥姥爷还健在。回家给父亲上坟的时候,我们会顺路去看望我们的姥姥、姥爷,两个已经年过八十的老人算着我们回家的日子,眼巴巴地盼着我们回去。已经基本失去了自理能力的姥姥姥爷,由我的几个姨们轮流照顾,我们每次回去,姨们都给我们准备可口的饭菜,祖孙三代一起吃饭,也是一种天伦之乐。

姥姥、姥爷相继去世之后,舅妈成了接待我们的人。每到我们回家的日子,舅妈都提前来电话,问我们几个人回去?她根据我们回去的人数,根据我们每个人的口味给我们准备饭菜,舅妈的热情让母亲感动过好几次。

几年前,舅妈不幸病逝,舅舅随表哥去了城里,姥姥家、舅舅家都成了空房子。从此之后,我们再回老家,都是直奔父亲的墓地,完成一个祭拜的过程就匆匆往回走。我们来或者不来,再也没有人关心了。家乡已成了我生命中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它实在地存在于我的生命中,我却已经无所依赖了。

渐行渐远的故乡

作者简介:杨爱武,笔名阿弥。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青年作协会员,市青年作协常务副主席,《淄博晚报》专栏作家。文章散见于《淄博财经新报》、《文学现场十年》、《淄博声屏报》、《青岛早报》《北京青年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山东画报》《农村大众》等省内外报刊,多次在各级征文中获奖,有散文集《石榴花开》出版。多年来喜欢在名著里徜徉流连,以文字记录生活,在写作里不断修行,希望逐步完美自己。

壹点号 山东金融文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