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创下吉尼斯翻拍记录的出轨电影,你真的看懂了吗?
Biu比由
2024-05-28 21:42发布于上海娱乐领域创作者

意大利原版《完美陌生人》
三对夫妻一位离异单身男老友相约聚餐,在聚会女主人的提议下,大家交出手机玩起“坦白局”,公开每个人的短信电话和邮件。最终一发不可收拾,演变为老友大乱斗的修罗场……
就算你没看过2016年原版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恐怕也没能躲过各种视频解说,对剧情了解个七七八八。要知道这部片可是创下了版权翻拍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至今已经有30+多个国家地区的电影翻拍了……中国版则2018是马丽佟大为等人主演的《来电狂响》。
中国翻拍的《来电狂响》
就在最近我重刷了《完美陌生人》的舞台版,复盘下来对剧情和人物又有了新的感悟。在人生不同阶段、尤其是在社交舆论场各种观念飞速迭代与交锋的当下,我们对于两性关系会持续有新的理解和看法。比由推荐伴侣一起看,倒不主要是为了起到一个“警示”“震慑”作用,双双约定要“珍惜彼此”“珍惜当下”。毕竟,情感关系里的赌徒也会有侥幸心理,所谓文艺创作带来的思考对这类人群影响微乎其微。而“约定”终究无法预见未来,其也不过只是给到了此时时刻的情绪价值。
国内舞台版《完美陌生人》
而给定我们最极端、最戏剧的情境的虚构作品的意义在于,尝试去理解问题何以出现、各方的立场、以及最终的博弈,为自己的选择看清所有的可能性,而不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去判定孰是孰非。基于这个前提,再来看这部片里的三对夫妻、四重关系,我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欢迎看过各种影版剧版的小伙伴一起讨论。
意大利原版比安卡&科西莫
柯西莫&比安卡
先来说最简单的这对,柯西莫和比安卡。一个所谓花花公子和“恋爱脑”小女友的组合。
柯西莫,男人至死是少年的代表。事业上他频频失败,情场却屡屡得手。人到中年不仅坐拥20出头的小娇妻,公司里还勾搭着同事,就连小圈子里处于最顶端的大嫂埃娃也被他收入囊中。可事实上,他的“情场得意”不过是来者不拒的结果。
的确,他最会圆谎——提早给同事情人安排了剧情,收到短信也可以让妻子帮忙解释只是工作相关。而不必像马可那样临时找佩佩换手机徒增未知风险。但实际上,他是面对风险最难把控的一个,也是最没自信的一个。所以他只能找20多岁、对“浪漫爱”深信不疑的女孩作为稳定伴侣,以为自己可以轻松拿捏。可当比安卡前男友来电时,他的暴走直接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最终,当比安卡最终看清他的真面目决心终结关系,他反倒成为弱势的一方试图挽回。
比安卡呢,看起来是一个傻白甜恋爱脑。轻易听信了柯西莫老男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爱的宣言走入婚姻,为了融入丈夫的中年人圈子精心打扮努力讨好,甚至为了满足丈夫的生子愿望而压抑甚至试图说服自身克服生育恐惧。对于前任关系也处理得有分寸懂自爱。而这背后,其实是女孩们尚未觉醒前的“随大流”。在三对夫妻里,她是最愿意粘着丈夫的,他们的恩爱亲密甚至有了作秀的成分。可与其说是她享受其中,不如说是她认为“对的”“好的”理当如此,试图扮演一个好妻子、完美爱人。但我们不该对20多岁的她过多苛责,如果真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的女孩,遭遇背叛未尝不是一种成长,令她们可以更好倾听内心需求,而不是为了世俗之见忽略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
意大利原版佩佩
佩佩
再来说佩佩。他是小圈子里的边缘人,也因为性取向注定是社会的边缘人。尽管剧情没有直接交代,但我们都能看出,他在这个校友发展而来的小圈子里,是最弱势的一个,甚至极有可能遭遇过其他三个男人的轻度霸凌,因而人到中年,他的一些讨好型人格特质还是有所展露。面对马可要求换手机的强势压制,他无奈妥协。而在其他人受到足球赛邀请的时候也只敢抱怨两句而无法正面硬刚。发言屡屡被打断之时,也只是无奈笑笑。
当然,也正因他的弱势,激发了现场其他三人女性伴侣的“怜爱”,因而佩佩与她们走得更近。但本质上,妻子们仍是看戏的一方,之所以强烈好奇佩佩的伴侣,也是因为不相信佩佩这样的男性会拥有真正有魅力又优秀的女性伴侣——传统异性恋女性在择偶中会下意识接受社会规训而选择更具男子气概的男性,而不是心思敏感细腻共情能力更强的男性——因为这种优势反而会在社会规训里与“非男性”画上等号。
那么,佩佩算是“完美受害者”吗?倒也未必,因为有其他人更炸裂的“黑料”,他和同性伴侣间矛盾难免被忽略。
仔细复盘,他和同性伴侣的矛盾点在是否出柜。显然,佩佩对伴侣谎称生病在家而不是参加老友聚会,是害怕对方要求把自己引荐给老友。而显然,他曾与伴侣聊到过这次聚会,也透露过这群所谓老友对他的所作所为,否则对方不会为他最终单独赴约而如此生气。
他的同性伴侣只是需要一个所谓“名分”吗?显然不是。他是看透了佩佩的懦弱讨好,希望鼓励从向小圈子出柜来实现重建人生的第一步。
那么我们再来看佩佩为什么对于马可回复“参加聚会”反应那么大。
首先佩佩个性不擅于撒谎,对于爱人,他很怕撒谎称病的谎言被揭穿。
但我们也要看到佩佩的一系列反应,不管是强调个人隐私与个人空间,还是最后幸好没有带伴侣来,所以能让所爱之人免受伤害,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的“不带伴侣独身赴会”这个明知道不够勇敢的决定,寻找事实的后验性支撑。
戏剧版有一个疑惑点是他说要走但是直到比安卡走他才真正出门。走之前一通输出。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解释,那就是他要吃瓜吃到最后,在所有人的“黑料”曝光后,作为群体里心理地位最低的一个,获得了某种“精神上的胜利”。这才有了最后“割席”的宣言。他不是这一刻才看清他们的真面目,而是这一刻获得了精神胜利。
意大利原版卡尔洛塔&马可
马克&卡尔洛塔
再来说马可和卡尔洛塔。如果不是舞台版,我确实没有意识到马可“讲义气”的一面。其实,这不就是传统社会的所谓“大男子主义”的一体两面?
这让我也进一步意识到,表面上这是“强势精英律师”与“弱势全职太太”的组合。但某种意义上来说,卡尔洛塔才是关系里处于心理高位(注意是心理高位而不是实际地位)的一方。舞台版弱化了女方的犯罪程度,电影原版是车祸致人死亡丈夫顶罪,而舞台版就是无伤大雅的一个交通事故。
这样改动的确避免了交代妻子落网结局这个问题,但也让妻子的卑微与崩溃显得有了一点点“矫情”。
从事实来说,她的确对丈夫做小伏低、为两个孩子付出所有,容忍婆婆侵占小家庭空间。不过她也与一般意义上的弱势不同,她可以在丈夫的社交圈公开抱怨自己长年没有性生活的事实(这等于公然挑衅大男子主义丈夫的男性权威);私下里她着手联系养老院安排婆婆入住,并懂得利用朋友舆论压制来扭转丈夫心意;自己酒驾出车祸后,也可以让律师丈夫冒着职业形象严重受损事业遭受打击的风险心甘情愿为其顶罪。尽管她同样在这段关系里备受折磨,精神几近崩溃,但她最终的歇斯底里却震慑住了抓住自己把柄的丈夫。我们可以知道,如若不是这种“愧疚感”,那么她早就不必作出这般姿态。可反过来,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她酗酒疯癫的根源呢。在我看来,是母职惩罚。
而大男子主义的马可既是母职惩罚的始作俑者,也最终沦为母职惩罚的连带受害者、大男子主义的“受害者”。正如前文所说,大男子主义的正向结果,是有正义感有担当。
在洛克和佩佩职业生涯遭遇诉讼问题时,他都主动挺身而出帮忙。而因为和佩佩互换手机而遭遇全员对他“性向”质疑歧视的时候,他阻止了佩佩的坦白,选择替他承担来自柯西莫的侮辱和妻子卡尔洛塔的崩溃。要知道,对于直男来说,比起出轨,出柜显然更加“社死”。但马可也在践行大男子主义的所谓“负责”中,亲手把亲密关系推向了深渊。他接母亲来住忽略妻子感受也好、为妻子顶罪也好,试图为佩佩打官司也好,都是他单方面地以为为他人扛下所有、扛起这个家,而全然忽略对方真正需求、忽略其中利害。对他自己来说呢,违背本心的决策致使他又得通过“精神出轨”来获得心理补偿。
意大利原版埃娃&洛克
洛克&埃娃
最后来说聚会召集人洛克与埃娃这对。
看到很多人看完电影/剧都在骂埃娃,认为她是恶意最大的一个,笃定自己的出轨对象在现场,不会有意外来电,所以提议玩这个游戏,而在剧版,也确实只有她没有完全暴露。
我看片看剧第一观感也是这个。但回头复盘,判定一个恶人很容易,但何以有恶却值得玩味。在自己不暴露的情况下,通过曝光他人的阴暗面来获得心理平衡,这充其量算是她的表面动机。
而从更深层次心理分析来说,她其实比谁都希望自己的出轨曝光,从而得以结束这段婚姻。她提议玩这个游戏,其实内心深处是有自毁的倾向的。
影版开头与丈夫讨论女儿时的对话早已暴露:她何尝不也是生活在一部意图离开家庭的舞台剧里,需要冲突来定义自己、找到离开的方式。剧版只留了马可那句“连环杀手就是为了被发现”。
那么我们要问,埃娃为什么希望被发现。来说说我的理解。作为心理咨询师,她对自己的问题恐怕也是很清楚的。本质上,是她缺乏以健康正常的方式离开这段婚姻关系的勇气。毕竟在所有人看来,丈夫太好了,她没有理由离开他。
意大利原版洛克&埃娃
所以我们又要追问,既然丈夫这么好,又为什么非要离开他。
这个答案不易被察觉。那就是洛克身上的道德压迫感。从埃娃父亲的外科医生身份和丈夫洛克的抱怨我们可以知道,在最初的结合中,埃娃和洛克分处不同阶层——是精英富养的千金爱上努力奋斗穷小子的故事。不同于婚后事业有成就迅速翻脸的陈世美们,洛克始终是“好好先生”,对朋友好对女儿好对客户保持距离。但随着岁月流逝,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也很快显现,激情之爱无法弥合天长日久的嫌隙。
要知道,千金之所以会有世俗意义上的“下嫁”,本质上是为了逃离并与原生家庭的控制决裂,穷小子身上的气质也和她所接触的公子哥不同。可以想见她最初选择洛克,一定有对其善良温和努力的肯定。但这些优点同样也是一体两面的,尤其是当激情与爱逐渐消退之后。
舞台版强化了丈夫的“说教”倾向。通过埃娃和洛克育儿观念分歧展现出的,不是她对对方的失望,而是对方永远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压抑。而随着剧情展开,洛克总爱抱怨自己不被岳父看好,自嘲自己是只配给下层平民做手术的三流整容医生。这种自我厌弃的抱怨,他不仅要对妻子私下说,而且也在聚会上公开说。把自己置于受害者位置,也就意味着,作为岳父女儿的埃娃,要替父承担一部分舆论压力。
而对于出轨这件事,影版的处理似乎有暗示洛克已知是柯西莫的意味。不过舞台版我更倾向于他直至后来才逐渐察觉,否则他将妻子隆胸定义为也在努力改善他们的婚姻关系,更像加码“道德压力”。
然而不管知道还是不知道,面对和妻子之间的问题,洛克多少有些回避型人格。我们绝对肯定他作为父亲、作为丈夫、作为小圈子“大哥”责任义务方面,是优秀模板样的存在。但他在亲密关系的沟通上,他甚至不如柯西莫——至少比安卡与前男友保持联系的误会解除,他仍然可以直接表达他的不接受和不快乐。尽管这种要求是双标的,但作为他的伴侣是明确知道他的边界在哪。
但洛克明显对妻子采取了无底线的包容。对于出轨这样的原则性问题,他竟然希望通过自己看心理医生的方式来试图单方面解决自己的“在意”。
我们来看男主人婚姻咨询的结果:他告诉妻子,不要把每次讨论都变争权夺霸,退一步的那人并不一定是弱者。唯一长久的夫妻是两个里面的一个,不管是谁,选择退一步。退一步有时候也是向前一步。
这段话的潜台词再明显不过,那就是我希望和你过下去,所以我选择退让,不是因为我比你弱,而是我比你更强。
对于正常人来说,听到这句话其实是一种安抚,也是一种爱意流露。但我们站在心理状态已经不太健康的埃娃看来,这无异于一种绑架,站在道德至高地的宣判,宣判你埃娃是错的,但我决定不和你计较。埃娃需要这种不战而胜吗?显然她感到了更深的压抑。才会用更放纵的行为试探对方的底线。
于是她找到了圈子“道德洼地”柯西莫。她根本不爱他,哪怕她为他隆胸——她的取悦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毁,哪怕她因为他还有第四者而愤怒丢掉耳环——她自以为的征服不过在对方而言是一种集邮。
所以从评判孰是孰非来说,洛克的确无辜。但如果洛克仍爱着埃娃、只愿与这个外人眼中的“渣女”过一生、要着手解决他和埃娃两个人的问题的话,也必须认清是回避与纵容造成了这样的局面。不管是试图阻止众人玩游戏,还是对妻子出轨粉饰太平。
或许可以反向引用洛克的婚姻咨询金句。亲密关系的确不是争权夺霸的战场,但长久的关系永远是势均力敌。如果一定要有人退一步,一定是越界的那个、强势的那个。反之,希望通过扮演亲密关系里的圣人,并不会唤起对方的良知,而只会引导对方一点点沦为更放纵的恶人。
所以直面问题、敢于冲突,也是亲密关系里的重要一课。要知道,亲密关系里的冲突不是分胜负,而是确立边界。洛克不必在妻子父亲的“嘲讽”中自我贬低,也不应在明知对方出轨一味隐忍,甚至不该在妻子亮明反对孩子“早恋”的时候偷偷与女儿达成同盟。所有的问题都理当开诚布公,亮明各自立场与坚持。最终,坦然接受在冲突中达成共识或是分道扬镳的结果。
舞台版保留了《完美陌生人》原版那个平行世界的结局。这样一个相对悲观有保留黑色喜剧意味的结局,或许并不是为了告诉我们,不要去试探人性。其实出轨也好、七年之痒也好、中年危机也好,看起来有关于亲密关系双方,可根源或许在于我们在不同阶段无法及时调整的自我认知。“只要别人都有阴暗面我就不算有罪”“只要不被发现就没关系”“只要没有迈出实质性那一步就不算”“只要我不拆穿就可以当对方没犯错”……这些五花八门的定义,骗骗别人可以,可别把自己给骗了。
查看原图 112K
-
这部创下吉尼斯翻拍记录的出轨电影,你真的看懂了吗? -
这部创下吉尼斯翻拍记录的出轨电影,你真的看懂了吗? -
这部创下吉尼斯翻拍记录的出轨电影,你真的看懂了吗? -
这部创下吉尼斯翻拍记录的出轨电影,你真的看懂了吗? -
这部创下吉尼斯翻拍记录的出轨电影,你真的看懂了吗? -
这部创下吉尼斯翻拍记录的出轨电影,你真的看懂了吗? -
这部创下吉尼斯翻拍记录的出轨电影,你真的看懂了吗? -
这部创下吉尼斯翻拍记录的出轨电影,你真的看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