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生活中我们会遇见很多跟我们“看起来”不一样的人,他们可能是跟我们来自不同的城市;可能是说着我们听不懂的方言;可能是身体有障碍,行动不方便;可能是来自不同的国家,跟我们有不一样的文化习惯;甚至仅仅因为我们是不同的个体,我们会有不同的长相,不同的喜好,不同的优缺点……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理解与接纳不同,不仅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也是我们融入多姿多彩的世界,拥有开阔心胸的必经之路。

那么,我们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赖马这本新作《我们班的新同学斑杰明·马利》切中这个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这是一个小马学校,今天,我们班转来了一位新同学斑杰明·马利。

当斑杰明·马利躲在老师身后,走进班级时,同学们都打量着他,他们发现斑杰明长得跟大家都不一样。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我们直接跟孩子谈论接纳别人不同的重要性,是非常抽象的。

真正的理解和包容源自彼此在实际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和互动。

当孩子们越多地看到“原来他们也是这样的”,会更易打开心扉,真诚去接纳别人,毕竟人们都渴望通过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获得某种认同。

我们和斑杰明一起上课,一起学习关于马的知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我们一起玩耍。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我们一起吃午餐。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我们一起装扮成各种各样的角色。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我们一起放学。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

当大家跟斑杰明有越来越多的共同经历后,每个同学都有了不同的感悟。

马贝贝发现,斑杰明也爱挖鼻孔,跟她一样。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马朵朵发现,斑杰明也不喜欢吃青椒,跟她一样。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马小希发现,斑杰明中午睡不着,跟他一样。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马瓜瓜发现,斑杰明也缺两颗门牙,跟他一样。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马小滴发现,斑杰明跟马乐乐一样,说话声音也小小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相处,斑杰明和大家在不同外表下蕴含的相似之处,一点点展现出来。

小马学校的同学们也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他们和斑杰明之间的共性远远多于差异,“原来我们都一样,只是长得有点儿不一样”。

从那天起,我们班多了一位同学斑杰明,我们每个人也多了一个朋友斑杰明。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赖马的绘本总是有讲不完的趣味点,相信这一点是小读者们深有体会的。

这本新书也延续了他一贯的创作风格,书中蕴含多个趣味细节,几乎每个跨页都有巧妙构思的小任务,可以边读故事,边带孩子寻找,让亲子阅读更具趣味性。

比如,在阅读时,可以带孩子做成语、俗语猜猜看游戏。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可以带孩子学习简单易懂的卫生常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可以和孩子一起唱趣味儿歌。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如果孩子读了赖马的很多作品,一定也会很有兴趣在书中找一找曾经读过的绘本角色和故事,找一找隐藏的作者和家人。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还可以对着封底全班同学的名单,在内文中一一找出对应的小马。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等等,听说小马班又要来一位新同学,她长得有点不一样……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接下来,我们班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就让我们带孩子一起大胆想象一下吧!

这本书是赖马根据自己一家从台东搬到台北后,三个孩子作为转校生适应新环境的种种经历而创作的。

儿子阿咕跟妈妈聊天时总会说起班上其他的转校生,比如某个新同学人缘很好,大家都喜欢跟他玩……听着听着,赖马渐渐产生了创作一个故事的想法。

他把儿子阿咕当作故事原型,又把阿咕爱搞笑的特征融入故事主人公的性格,再参考孩子们分享的各种校园趣事,最终写出了这个关于转校生斑杰明·马利的故事,希望可以借此让小朋友们理解和接纳与自己不一样的人。

只要生活在群体中,孩子们就免不了要学习与他人相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同时也经历着社会化的学习,要学着去理解、去接纳那些自己与他人的相同和不同。没有人是生来就带有偏见和歧视的,各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都一再说明了这个道理。

相信这本从作者自身育儿经验出发创作的故事,一定能引起家长孩子的深刻共鸣。

接纳别人,也是接纳自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去敞开心胸,拥抱这个多元美丽的世界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