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吉狄马加诗文集《火焰上的辩词》出版,呈现诗人精神成长历程

作者:南方都市报

《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杰出诗人吉狄马加的主要诗歌作品合集,也收录了作者在全球文化领域发表的致敬感言和文化宣言。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辑是诗歌,精选了作者近200首各个时期的优秀诗歌作品,充分展现了其诗歌创作的全貌,诗人多以故乡彝族的人、物、风俗等为主题,意蕴深刻,奔放自由,独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第二辑是诗人在国际诗歌活动中的文学演讲与随笔精华,展现了吉狄马加所具有的诗歌高度、国际视野、精神意识和文化底蕴。

吉狄马加诗文集《火焰上的辩词》出版,呈现诗人精神成长历程

1月15日,《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新书首发暨分享会”在京举行。诗人芒克、西川、欧阳江河,评论家唐晓渡、郭文景、张清华、邱华栋、敬文东,作家李洱,翻译家高兴、董强、刘文飞等莅临现场,与吉狄马加一起共话“诗歌的荣耀”。

吉狄马加来自四川大凉山,作为中国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诗人,近年来先后获得诸多国际荣誉:南非2014姆基瓦道主义奖,波兰雅尼茨基文学奖,厄瓜多尔瓜亚基尔2020国际诗歌奖,委内瑞拉“弗朗西斯科·米兰达”一级勋章等。他的诗作已经被翻译成近40种文字,在几十个国家出版了100余种版本的翻译诗文集,曾创办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泸州国际诗酒大会、凉山西昌琼海国际诗歌周以及成都国际诗歌周等。

吉狄马加诗文集《火焰上的辩词》出版,呈现诗人精神成长历程

新书首发式暨分享会现场

吉狄马加诗文集《火焰上的辩词》出版,呈现诗人精神成长历程
吉狄马加诗文集《火焰上的辩词》出版,呈现诗人精神成长历程
吉狄马加诗文集《火焰上的辩词》出版,呈现诗人精神成长历程

在新书首发式上,广西师大出版社总编辑汤文辉表示,从青年时代的写作开始,马加先生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敏锐的深度的关注是他鲜明的特点,他是彝人之子、彝族的诗人。与此同时,马加先生又是具有国际影响的诗人,而诗歌语言是文明交流中最直接、最有价值、最方便的一种语言。汤文辉说:“马加先生在他的诗文集中写道,诗歌是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最能够进入对方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个传播媒介,我深以为然,因为诗歌语言是最能接近本源本初、最接近神性的表达,诗人最接近赤子。”

欧阳江河认为,吉狄马加的长诗属于聂鲁达长诗体系。聂鲁达的写作主体是大地漫游意义上的自我,吉狄马加的写作主体也是自我,但是跟聂鲁达的自我又很不一样。比如《雪豹》引入了世界性文化话题,生态问题,具有总体性质的形而上介入,人类总的危机感、生态破坏、机器文明对自然的破坏等等。“他对聂鲁达的漫游传统有一个推进,将早期现代性推进到当代性。”

郭文景说:“马加的诗的历史感、精神高度、宏大的规模是我喜欢的,可能跟他是彝人有关系。我出生在重庆,我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小学的时候,没有读过任何关于大小凉山的文字,但关于那里我听到得很多。大人总喜欢谈论大小凉山,他们的谈论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那是一个极为遥远的地方、极为神秘的地方,甚至还是一个比较恐怖的地方,充满了神秘感。”

郭文景第一次跟马加合作,是将他的长诗《圣殿般的雪山》写成交响合唱,写的是雪山昆仑山高原。接下来,他还要将吉狄马加的《大河》写成音乐。“我始终希望用一个新的视角来写黄河。”郭文景说,“看了马加的《大河》之后,我觉得自己可以又一次借助诗歌和文学的力量完成自身音乐的演进。”

在李洱看来,吉狄马加的写作,写的是从自然人到文化人,从个体的人到种族的人的过程。“我们生下来的时候,都是自然之子,虽然出生的时候他已经背负着种族和文明的重负,但他还是个自然人。但我们死亡的时候,就成了文明之子。我们生命的过程,就是文明化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自己种族的过程。所以,他一遍遍地写他的大凉山,写他从大凉山出来之后又回头看大凉山,这是一个对生命、对文明史的回顾。”因为这个缘故,李洱认为不妨把马加的诗看成是“人类学的诗歌读本”。

李洱还提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都是反讽意义上的作家。但吉狄马加是个例外。“如果说,别的诗人是在反讽,那么马加就是在颂祷。这个意义上,马加此类诗歌几乎构成了当代诗歌的另外一翼。”

刘文飞谈及吉狄马加诗歌中特有的温暖,认为吉狄马加的诗歌是拥抱一切的,这种诗歌一定是宏观的,一定是温暖的,也一定是简单的。“他作为一位彝族诗人,写他的故乡大凉山当然是他的优势,但是他并没有在诗中特别具体的、具像地写他身边的人和事,他家族的历史,他都是从很概括的、具有世界意义、人类意义的视角去写,这是我们读他的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感觉。”

邱华栋特别指出,这本诗集呈现了一个诗人的精神性成长的历程。“大家看这本诗集的第一首诗叫《自画像》,这是马加老师八十年代初写的诗,我们算一下到现在有40年的时间了,这个诗集里的最后一首是《吉勒布特组诗》,从《自画像》到《吉勒布特组诗》经历了四十年。我们看到诗人精神性的成长,他是怎么样长大,变得更加丰富,由高山上的一条小河变成长江直奔大海,这个过程非常美丽、惊心动魄、复杂。”

现代诗最大的特点是词语的缺乏或缺失。董强却认为,吉狄马加最大的独特性在于“他有一种跟词语紧紧连接在一起的能力”。“这个能力是许多西方诗人可遇而不可求的,他们一直幻想着能够达到的状况,吉狄马加自然而然就有。马加的诗歌有特别强的从源头滚滚而来的气势,让我想起苏东坡说一个人有文气的时候,就像泉水一样,可以‘不择地而出’。”

董强还提到吉狄马加的“双母语写作”。“他把汉语当成了母语,他彝族的血液和语言在里面如此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这种‘双母语写作’是我研究这么多年的外语、中外之间的交流、语言和语言之间的交流中极为罕见的。”

敬文东谈到,吉狄马加背靠彝人的传统,彝人相信万物有灵,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是亲和关系,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赞美的态度。他把这一点带到了现代主义诗歌里面来,“刚好是对今天这样一个非常琐碎的时代的抵抗、反驳、驳斥,他拥有一种把不可能的变为可能的精神。”

敬文东认为,吉狄马加的“双母语”写作回到了孔子时代的诗教传统,重新对应该赞美的东西给予赞美,“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丰富了今天汉语诗歌写作的宽度和广度。”

吉狄马加诗文集《火焰上的辩词》出版,呈现诗人精神成长历程

著名诗人吉狄马加

谈及自己的写作源头,吉狄马加介绍到,彝族是这个世界上,英雄史诗和创世史诗最多的民族之一,其中就包括《阿细的先基》《查姆》《梅葛》《支嘎阿噜》等。据不完全统计,这样的英雄史诗和创世史诗有十余部,这个世界诗歌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诗歌传统,可以说我的全部写作都来自于我所熟悉的文化和这个一个强大的精神文化背景。”

续接这种史诗传统,吉狄马加坦言,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当下的生活是具体的、复杂的,我们每一人都没有生活在真空的环境,如何将这一传统与现实的写作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是需要思考同时还需要在具体的写作中找到最佳的方式。近一两年他的作品,比如《吉勒布特组诗》、献给父亲的《迟到的晚歌》,实际上都是在向这种史诗传统进行个人的回应,同时也是一种致敬。

南都记者 黄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