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作者:射虎1三国旅游

之前我专注于古籍材料的查找,对建国后论述“诸葛亮躬耕地”问题的文章,只是挑了几十篇简单扫过。包括几次研讨会的内容,我也只是浏览了会议纪要,了解专家们的主要观点后没有深入学习。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武汉“一次会议”综述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北京“二次会议”简介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上海“三次会议”主要意见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成都“四次会议”综述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1996年“补刀会议”

不是我不重视老专家们的成果,而是我知道这些旧文里的精华,大多数已经被双方网友引用过了,似乎没必要再去细读。

但因为连续遭到“不认专家”的指控,教英语的雷老师说我是“小学生”,那我还是沉下心来,虚心接受,把专家文章再认真过一遍吧。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梁满仓等前辈整理过一批早期诸葛亮研究的文章,我把与躬耕地问题相关的提出来单列如下。

1929年徐蘧轩《诸葛孔明生活》,1947年胡念贻《诸葛亮梁父吟考辨》,1953年胡逸民《诸葛亮是怎样出山的》,1957年潘泰封《诸葛亮故居》,1961年《光明日报》刊登何明《诸葛亮和三顾茅庐》,易吾《诸葛亮的隆中对》,1965年禚梦庵《诸葛亮的志节及其师友》,1974年《扬州师范学院学报》和《中央民族学院学报》集体署名《诸葛亮隆中对注释》,同年各地还有多篇《出师表》注译……198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汪大宝《古隆中》,同年《北京晚报》有乐牛《刘备何年识诸葛》,林顿《刘备究竟何年识诸葛》等文章。这些文章,要么不易找到,要么是我个人兴趣不大,就暂时跳过,有网友能私信提供电子版的话,提前感谢。

这批文单肯定不是全部,比如1957年《光明日报》有两篇文章发生过碰撞,就没被提到。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陆云龙(1895-1961),襄阳欧庙人,1924年北大毕业,襄阳著名教育家,被称为襄阳民国时期最牛校长。但就是这样一位学者,在论述躬耕地问题时,也犯了好几处初级的知识性错误,这可以算是时代局限吧。

时任河南省博物馆馆长的南阳社旗学者孙文青(1896~1986)先生马上作出回应,这可能算是建国后南襄在诸葛亮问题上的首次“对话”。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可以看到,孙老的汉史知识虽然强于陆老,但以《汉书》而非《后汉书》为证,连长沙国(公元7年废)都还在,与诸葛亮生活时代区别很大,其实也是不妥当。至于说汉时襄阳未置县,这是西汉早期情况,倒是显示孙老对西汉的了解不仅限于《汉书》,在这点上还是强于现在的多数网友。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不过孙老虽然认为张绣离开后,宛城归于刘表,并且说刘备北到卧龙冈,南到隆中都有可能,但在最关键的最后一步,他还是认同了襄阳说。可能当时他还没有注意到“汉水为界”等问题,没想过质疑《汉晋春秋》《水经注》这级别的史料。

孙文青馆长是对南阳汉画像石贡献最大的人,地位崇高,但同样是因为时代的局限,在躬耕地问题上只能做到这一步。

回到前面未列完的资料目录,1982年严书翰《何辨襄阳南阳》,1983年《地名知识》第5期算半部诸葛亮专刊,有肖伍《南阳郡、隆中简介》,谈洋《孔明故宅何处寻》等。1985年《复旦学报》有王振中《三顾茅庐新探》,1986年黄惠贤、丁宝斋出版《诸葛亮研究新编》,冯述芳、马强多次对诸葛亮研究进行综述,1987年湖北人民社出版俞鹏飞著《诸葛亮在襄阳》,王汝涛写《诸葛亮故里暨离阳都年代诸异说辨正》,1988年《襄阳师专学报》丁宝斋、张孝元《刘备三请诸葛亮的史事不容怀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闵和顺《隆中对写作时间考辨》。

以上文章都不包括两地内部制作的“小册子”,比如1976年南阳《诸葛亮小传》,1979年南阳博物馆《武侯祠简介》,1980年襄阳师专与隆中管理处合作的《诸葛亮与隆中》,1985年《南阳文史资料》,1993年《隆中志》等。也不包括冲气和老师提供的《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三国史话》等书和各种词典、教科书中的只言片语。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总体而言,上述材料都还处于“隆中说”一家独大的阶段。也许此期间有过“南阳说”的文章,但“资料目录”中未体现。这份目录收在《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中,是由襄阳丁宝斋等学者编纂,如有“南阳说”文章,应该会筛去。

由于南阳官方没有相关意识,1987年,在邮电部计划发行《三国演义》小型张《隆中对》之际,南阳民间学者不得不主动出手。(与此同时,南阳方也在组织编写《南阳历史文化名城资料汇编》,涉及躬耕地问题。)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水仲贤老先生以中学退休语文教师的身份,孤身向庞大的“襄阳诸葛亮文化”发起首次挑战,以一块元碑冲击六朝史料方阵,给人一种悲壮感。而最先打击他的,反而是“自己人”,南阳师专历史系教研室主任唐明礼教授。唐教授还加上了说明:“笔者原籍就在紫山附近(都不认可庞统在紫山的传说)”。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见此,南阳官方的李兆钧、张福增等亲自下场声援水老先生。1988年4月,襄阳丁宝斋先生迅速在《集邮》杂志发表《三顾茅庐发生在襄阳隆中》还击。10月,《集邮》发表《三顾茅庐不发生在襄阳隆中》,未满30岁的张晓刚先生正式冲上前台。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丁宝斋先生的文章不长,主要就是“史料”和“朋友圈”两个点,然后补了明代李荫的碑文“草庐在襄阳者为真,在南阳者赝哉”,最后再用《中国通史》等书来压人。

从文章名能看出,《集邮》两文间是“针尖对麦芒”(杂志编辑也是不嫌事儿大),不再有什么“商榷”的客套话,南襄两地正式开战。次年,襄阳方又在《集邮》发表杨林、孙丽丽的《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借用艮岳轩网图

双方早期的几篇文章,难以寻找,通过后面各篇论文中,大致能看到南阳方的一些主张:1.汉水分界,隆中不属于南阳;2.李兴说故宅“在沔之阳”,而隆中在沔阴;3.《汉晋春秋》是野史,《水经注》记录年号有问题,都不可信;4.寓居、故宅不等于躬耕地;5.唐诗及元明史料证明躬耕在宛;6.谭其骧地图1975版东汉地图,南阳南郡以汉水为界。

作为首倡者,这些文章提供的材料和角度连古代名家都未想到,价值其实是很高的,只是没有经过专业学者把关,论证细节可能不够规范,但要知道那是36年以前。

邮票引发的争论,导致四次诸葛亮躬耕地研讨会的召开。南阳方事后认为,四次会议皆是襄樊“主导”,似乎有什么赞助行为。个人认为倒不尽然,襄樊的诸葛亮研究比南阳早得多,尤其是1982年参与了诸葛亮研究会的创办,是三大元老之一,在学界积累的人脉远超南阳这批民间学者,请各地专家开四次研讨会并不难,写几十封信即可。

1989年12月6日,第一次研讨会在武汉东湖宾馆举行,与会的多为湖北本地学者。有老权威唐长孺(1911-1994)、著名荆楚历史地理专家石泉(1918-2005)以及黄惠贤、陈国灿、朱雷、吴量恺、邹贤俊、熊铁基、骆啸声、吴名中等教授和张正明、徐扬杰等研究员共35人。

1.武大石泉教授的文章《诸葛亮躬耕地望辨析》是与博士研究生徐少华联合署名,从文章语气,应为徐少华执笔。在列举了襄阳方三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后,提到了石泉教授1980年《古邓国邓县考》,支持邓县跨汉水。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石泉、徐少华观点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从实际测距来看,古隆中到邓城遗址12公里,合汉代29里,显然不符《荆州图副》的“一里”,即使强行改成“十里”仍然相差很远(现在有解释为县界的)。石泉教授是走到汉江边望邓城,确实会近一半,那他究竟是在偷换概念,还是暗示真正的隆中应该比今天的景区靠北呢?

石教授的观点还有:习凿齿可信且非孤证,举《与桓秘书》等,认为骊道元严谨且任职地离南阳不远,《宋书》“割襄阳西界”证明邓县在襄阳西,谭图1982版已修改,隆中小河谷地形有利等。此文特别强调南阳说的“于沔之阳”较有力,但还是用讨张昌事件做辩解。

2.武大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任黄惠贤教授因1986年与丁宝斋合编《诸葛亮研究新编》,1987年完成《校补襄阳耆旧记》而为躬耕地问题爱好者熟知,可能是此次会议主要促成者。这次他的文章题目是《重读李兴<诸葛丞相故宅喝表>书后——兼证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1982年旧文,1990年修改,于研讨会后提交。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黄惠贤观点

因为不是专为会议所作,与躬耕地问题直接相关的点不多。一是整理了王隐、刘弘、李兴的生平,其中以王隐与陶侃的关系来证王隐写刘弘事可信,是我首见,但以刘弘转镇南大将军的时间来证明碣为304年创作似乎理由不充分;二是分析碣文,同样将在沔之阳说成讨伐张昌,特别的一点在于根据“能无规廓”“时殒其夕”两句认为故宅已毁。

3.武大陈国灿教授的文章名为《诸葛亮躬耕地及故宅考》,除了与其他学者相同的观点外,将刘弘立碣放至305年,最大的区别则是对襄阳的几块唐五代碑做了一些考据。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陈国灿观点

4.武大历史地理研究室副主任陈可畏,曾参加过《中国历史地图集》编写,文章题目《诸葛亮隐居地考》。文中没有超出前几文的观点,只是多举了苏轼、晁公武诗和元、明一统志,尤其是专门讽刺了《明一统志》“寓居南阳,往来隆中”是“用心良苦”。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陈可畏观点

比较有意思的是,陈可畏文中说“州、郡治所均在宛城”,刘表“始移州治于襄阳”,这也是目前我从研讨会文章中找到的第一个明显错误。另外,陈可畏提到了“西北”方位,但并未意识到与“沔南”可能有冲突。

5.华中师大吴量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文章题目《万山西北古隆中——诸葛亮躬耕地应在襄阳》。吴教授对明清材料是相信的,所以引用了大量与襄阳相关的明清材料,然而对南阳的明清材料却选择性忽视,这是个问题。另外目前为止,吴教授是第一个提“北行见备”和邓县、邓城并存的,算是细致。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吴量恺观点

但吴教授对于邓县和邓城的论述,问题较多,尤其最基本的《晋书·地理志》两县分属二郡都未提及,参考意义不大。

6.华中师大熊铁基教授文章名为《评几篇讨论诸葛亮故居的文章》,主要是对之前几篇南阳说的文章进行批评。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熊铁基观点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熊铁基观点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熊铁基观点

由于水仲贤老先生的几篇原文如《诸葛亮受三顾处答或人问》等无法在各种论文库中找到,所以我也是通过熊铁基教授这几段才了解更多内容。单从这几个“点”来看,南阳说初期的进攻,确实不够专业,论述上不够规范。但其中有些逻辑还是有讨论的必要,不能直接拍死。

7.湖北社科院徐扬杰研究员,文章题目《诸葛亮躬耕地在今襄阳隆中》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徐扬杰观点

徐研究员是我目前为止(到今天),见到的第一个引用杜预注鄾的学者,然而这么明显能证明邓县南鄙鄾在沔水北的一句话,硬是被反过来理解,说邓县靠近汉水?邓县城与汉水之间明显隔着鄾,我只能猜测徐研究员的意思是,邓县的边界靠近汉水?那不正说明邓县整体在汉水北么?

8.武大杨德炳副教授的文章为《诸葛号“卧龙”,不居“卧龙冈”》。除了与前面诸位类似的观点外,重点讲了诸葛亮生活的大环境,包括襄阳朋友圈等。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杨德炳观点

水老先生说的《世说新语》材料,我也很想知道原文何处。另外就是刘备与张绣在南阳的时间相错问题,已有几位学者提过,确实是老先生记错了。同时在此文中,也看到南阳李兆钧认为“隆中风景幽雅”,是适合隐居的地方,背后似乎隐含着观点:诸葛亮如果选隆中,就表示他不想奋斗了,这不像年轻人(这段是我帮他说的)。总之,本文涉及的正反双方,都有较强的主观性,干货不多。

9.武大副教授鲁才全,文章名《从诸葛亮的人际关系看其躬耕处》。看名字就猜到内容大概,看完后果然如此,基本依托《襄阳耆旧记》中的故事。文章唯一有意思的地方是鲁先生认可南阳在“实指”时即宛城。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鲁才全观点

10.华中师范张翼之副教授的文章名为《近几年来诸葛亮隐居、躬耕地讨论中的学风问题》。11.徐俊副教授文章名为《襄阳隆中是诸葛亮“藏修发迹”之地》。两文虽然篇幅也不短,但主要观点都与前面各文重复,没有新材料可举。唯一的小趣味还是鸡蛋里找骨头,看看徐文中说《三国志》晚于《汉晋春秋》,这句严格来说只错了一半,毕竟裴注部分确实较晚。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徐俊观点

12.湖北大学方志研究室副主任程喜霖,文章题目《碑志所载诸葛亮躬耕南阳卧龙冈疑辨》。由于程教授对方志研究较深,有些资料还是可以一看,但对卧龙冈碑文的“辨”主要还是反复抠“相传”和“俗以为”这种字眼,然后用六朝史料否定元明清史料,没有什么新意。

13.唐长孺教授在会上的发言未找到,但他为《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作的序,也表明了态度,认可“万山分界”,并且认为出现分歧的原因是史学工作者的“成果”未能被“群众”接受,需要更多宣传。简单说,就是认为南阳这次出面的几位都是业余爱好者。说者无心,但听者会觉得是侮辱,因此才会引来河南省1991年的数十位专业人员,此是后话了。

第一次会议的35人,在论文集中仅收录13位的意见,其他如武大“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朱雷,华中师大邹贤俊,湖北大学骆啸声,华中师大张正明,吴名中教授等,未查到相关论文或发言,欢迎有资料的朋友提供。

1989年12月13日(在盖章文件上是6日)在北京中科院历史研究所举行第二次会议,23位(文件上说27)专家参会。

14.北师大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何兹全(1911-2011)教授。文章名为《诸葛亮隆中草庐何在》,此文不长,更像是简单发言,讲了诸葛亮在荆州时的经历,举了《魏略》《襄阳记》《蜀记》,最后有句结语很精要“隆中草庐又在襄阳又在南阳”。而我觉得最有趣的反而是最开头的发言。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何兹全观点

可能在某些专业学者眼中,某人的躬耕地,就是个小问题(唐长孺就是这么说的),在受到邀请参会前根本没想过当个课题来研究,这次也就是临时作点文章,反正对手只是几个业余爱好者。

15.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朱大渭(1931-2020)研究员,文章题目《诸葛亮躬耕地析疑》。此文较长,基本还是躬耕地问题最常见的几个点:1.七条六朝史料及其作者背景;2.宛城附近与襄阳附近的环境比较,主要就是朋友圈和曹占区;3.驳斥汉水为界和沔之阳。

朱研究员文章的特点是对每个问题说得很详细,比如别的文章都有意跳过了刘备在叶县和博望的记载,本文还是提了一嘴。

本文对现在参与躬耕地问题的网友来说算老生常谈,但在当年算很见功力的文章了。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朱大渭观点

16.上海师范大学张泽咸教授,不知为何是在北京参会而非上海(后查张教授本职为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在山东和上海只是兼职),他的文章题目为《浅淡诸葛亮隐居地的归属》。张教授的特点是,没有全方面泛淡,而是只抓了两个点:邓县所属的变化,“襄阳墟”的出处。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张泽咸观点

张教授明明看到了邓县与邓城的分割,但并没关注两城所处位置,只关注隆中改划到襄阳郡的过程,有点可惜。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张泽咸观点

张教授提到《殷芸小说》此条出自《续读助》所引,并再追到《异苑》,并说葛井那条也出自《襄阳记》,算是这次我两大收获,之前我否认《襄阳记》有这条,看来错了,黄惠贤教授也漏了这条。《异苑》比《小说》的创作时间早了五十年以上,价值又有提升。

17.北师大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黎虎教授的文章题目为《论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邓县隆中》,黎教授没有像其他文章一样将“天子命我”解为征张昌事件,而是直接分析刘弘和习凿齿祭诸葛的动机,这点值得赞赏。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黎虎观点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黎虎观点

黎教授关于“南阳”带政治意味的说法,有些超前了,我是去年受好友成长老师启发才想到这一点(暂备一说,不表示接受)。

后文黎教授以《南齐书》“南阳新野风俗出骑射”来抹杀东汉南阳大族云集时的文风,然后强调刘表治襄阳之后形成的“礼义”,这就明显偏颇了。

18.北大张传玺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文章题目《诸葛亮隐居襄阳,未去南阳(宛)》。张教授是目前所见,第一个正面回答南阳方关于“诸葛玄投袁术于南阳”的学者,但因为不是双方正面辩论,所以理解有偏差,南阳方是主张190-193年投袁术于南阳,张教授答的是194年以后袁术不在南阳。当然,南阳方想说193年诸葛玄南下,但诸葛亮留在南阳,显然还是与正史“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不符的,需要调整得更合理。比如我就说过人走了,田还在,有家兵留守。

19.郑州大学高敏教授出现在北京会议上,反对南阳说,令人稍觉意外,而1996年他又反过来在郑州会议上质疑习凿齿,也是很有意思的事。这其中,可能与1994年他的恩施唐长孺(武汉研讨会上支持襄阳说)去世有关系吧。高教授的文章题目为《就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与南阳说主张者商榷》。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高敏观点

高教授在此次会议上的发言同样是围绕李兴文、水经注、战乱区、汉水分界等问题分析,同样支持“讨张昌”,唯一与别人不同的就是上图说耕种环境的部分,但过于简略,看不到专业性。

20.河南大学朱绍侯(辽宁人)教授,与郑州大学高敏(湖南人)同为全国学会副会长级别的权威,虽然二老在河南任教,但都多次参加襄樊举办的诸葛亮活动,一直没有地域之争的概念,值得肯定。此次文章题目为《李兴与诸葛亮故宅铭》。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朱绍侯观点

虽然重点讲“李兴文”,但仍然不够深入,还是304年“张昌说”,没考虑304年12月才改元永兴等情况。文章最后说“卧龙冈也有保存价值”给了一个安慰奖,显然只会令南阳方更愤怒。

北京会议二十余位专家中,仅有七位的文章见于论文集,祝总斌、洪廷彥等文章网上也无法搜到。

21.在北京会议与上海会议之间,山东临沂师专王汝涛教授给丁宝斋先生写了一封回信,也被放入论文集。虽然王教授也是受邀,但毕竟未参会,有些话说得就比较中立和保留,不像其他文章那样直接“否定南阳之否定(襄阳)”。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王汝涛观点

1990年3月15日,第三次会议在上海召开。

22.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简修炜教授文章题目为《诸葛亮躬耕地的定位要历史地全面考察》,是会议发言的事后整理稿。简教授着重于汉末大环境的介绍,虽然主要目的是说刘表治下安全,但延伸到了整个长江流域,即带上了刘璋和孙策地盘,这本来也是我想写的一个题目,看来不必了。这一点很巧妙,因为单说刘表地盘,宛城不一定能完全排除,但长江流域就一定不包括宛了。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简修炜观点

简教授将诸葛亮未至南阳的时间加上了年限,这点上就比其他文章严谨,当然,他没考虑过袁术时期诸葛亮在南阳的可能,属于惯性思维,可以理解。

后文中简教授通过对诸葛亮宗法思想的分析,得出结论“到襄阳是兴汉,去南阳则是投曹”,也让我有些意动。因为即使南阳为刘表势力,但主动前往南阳,还真要考虑别人的眼光,会被怀疑随时准备投曹。另外简教授在讲“襄阳朋友圈”时提到《仙鉴》中的酆公玖也是让我没想到,也属于很超前了。

23.华东师大刘精诚教授的文章名为《读〈诸葛亮集·遗迹篇〉书后》,主要引用清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中的各种材料,其实也是我们现在常见的那些。对《南雍州记》《诸葛武侯宅铭》等的背景分析,也与其他文章类似,唯一有载图必要的也就下面那条小错误。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刘精诚观点

24.复旦大学彭神保教授的文章题目《读“亮躬耕陇亩”后》。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彭神保观点

彭教授是我目前见到,唯一一位关注三处“躬耕”区别的学者,我非常开心,但教授明明看到了区别,却话锋一转说是“同一个地方”,这逻辑让人难以理解。我还是保留自己观点:“因为陈寿发现了南阳和南郡都有躬耕事迹,因此才泛指”。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彭神保观点

彭教授也是几次会议中首位将材料扩展到《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的学者,不由让人好奇,他会如何看待南阳方在这些志书中的材料。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彭神保观点

可以看到,彭教授跟多数学者一样,还是比较“双标”的,只认为元明以后有地方主义,六朝时就没有地方主义;只有南阳说的学者官员有地方主义,襄阳说的明清学者一定没有地方主义。

25.上海师大李培栋教授,文章题目《诸葛亮躬耕地考辨》。内容方面,是我首见分析诸葛玄两条材料的学者,而且提到了“为传主讳”的潜规则,我以后再提这点的时候也有大佬背书了。但个人认为,诸葛玄先投袁术,再投刘表更合理。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李培栋观点

在“沔之阳”问题上,李教授也与别人不同,他认为有一个行进过程,在沔之阳远望,跨沔后再观亮宅。这一观点在三十年前也算新说了。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李培栋观点

李教授也关注到了陈寿“躬耕于野”的含糊,以及邓县与邓城的区别,还是所有学者中唯一提义阳郡的。虽然其论述的逻辑不够全面,也不完全合理,但也算诸文章中较为特别的一篇,是认真思考过的。主要问题是,如果习凿齿真认识到这些,他还是应该写作“襄阳郡邓城”避免误导读者,而不是为了保留诸葛亮精神而强行写“南阳邓县”还不加注明。

26.上海师大严耀中副教授,题目为《诸葛亮家族与襄阳》。文章极短,但总算有人提到“诸葛女郎墓”让我意外,要知道现在襄阳网友都很少提。可惜严教授把汉代取字时最常用的“伯仲叔季”当做“字辈”一样的特征,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也算是一件趣事了。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严耀中观点

27.谭其骧,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最大的权威,复旦大学教授,参加此次会议成为焦点。不仅因为谭老在学界的地位高,更因为南阳方在文章里,指名说谭其骧1975版《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东汉部分,邓县未跨沔,认为谭老也不认可隆中属南阳郡(此时谭老是南阳的神)。襄阳急了,所以力请谭老出来解释。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1975版东汉地图

其实在谭老出面之前,前两次会议专家已经指出,1975是内部版,到1982年已经改过,而且三国时代的地图,邓县一直跨着沔,认为南阳方选择性列举材料,是学风不良。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1982版东汉地图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1975与1982版三国地图同

证据很明显,在双方并未关注躬耕地问题前,谭老及其团队已经画了两次“茄子”,可以质疑其认知,但没办法指责襄阳做了什么工作。

问题主要在于,谭老在1990年的会议上的发言,无一对南阳说有利,而且必然影响到其他参会者,这才是谭老被攻击的原因。这次会议上虽然谭老说过要改地图,但显然他不可能穿越到8年前去改的。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谭其骧观点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谭其骧观点

谭老的各种观点与其他作者差不多,不需要再单独解析,最有趣的一句就是“在南阳哪一个具体地方,他们又说不出来”,这是有点生气、抱怨的意思了,有点像我们经常说的“你又不动手,只知道评人家做的菜不好吃”,“你行你上啊”。

确实,只挑襄阳毛病,对于整个诸葛亮文化并没有什么帮助,反而可能削弱其形象,影响“食客”心情。只有举出南阳自己的新材料,才是对诸葛亮文化的丰富,这才有价值。当然,南阳提出了新材料,襄阳找专家全给打下去,不给成长的机会,也不是好的做法。

上海会议的16位专家,论文集中仅出现6位,连方诗铭的发言都未收录,实在费解,事实上在会议介绍中是有多次提及方诗铭的。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第四次会议于1990年4月14日在成都三国史研究中心召开,成都也是7年前成、襄、汉三家成立联合会的地方。

28.四川大学杨耀坤教授的文章名《诸葛亮故居所在地辨析》,写作时间又要稍晚,大体也没能超出前面诸文,就只挑两句亮点吧。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杨耀坤观点

29.西南民族学院陈玉屏教授《诸葛亮躬耕处到底是南阳还是襄阳》,主要内容也不超出前文,但有两处细节值得细品。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陈玉屏观点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陈玉屏观点

在襄樊主编的这本《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中,能出现对“隆中属南阳邓县”的“存疑”观点,实属难得。而猜测“沔之阳”为诸葛家属葬地,虽然符合樊城区汉墓较多的情况,但与李兴文中的“故墟”“此宅”有所不同,值得商榷。重点是能提出新观点,没有附和前面诸文清一色的“讨伐张昌”,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30.然后是三国圈真正的大权威谭良啸先生,《三国演义大辞典》有他一半功劳,此次文章题目《从三国演义看诸葛亮的隐居地》。文章主要解释《三国演义》并未直接支持南阳说,与正史关系不大。但我很佩服的是谭老在三十几年前就已经引用《三国志平话》,而现在讨论躬耕地话题的网友,几乎没人看过这书。而且谭老提到了毛宗岗对演义的改动,增加了“遂家于襄阳”和删去了“再往南阳”,证明毛宗岗是绝对的襄阳说,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版本比较本来就是三国领域的一大门学问。

谭老能出山为襄阳站台,可能主要是因为襄樊和成都、汉中三地研究者同为“诸葛亮研究会联合会”的发起者,几年四次会议下来都是老熟人了。丁宝斋和黄惠贤1986年主编的《诸葛亮研究新编》中就有谭老的文章,包括该书中的王汝涛、鲁才全,也在1989-1990的“攻势”中提供了论文。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31.成都的“四次会议”,由川大另一位德高望重的缪钺(1904——1995)老先生总结性发言。最后这本论文集也是由缪老为封面题字。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缪钺观点

可以看到即使是这么权威的专家,也出现了“刘备是住在襄阳的”这种有问题的描述。有人说专家一定要严谨,甚至有朋友要求我写头条号都得字字严谨,错一处就有误导之罪。说实话,没人会故意去犯错,对拿不稳的地方通常都会细查。错误最容易发生的地方,反而往往是自己认为绝对没错时。有些常识性错误,可能并不是人家知道得太少,反而是因为看得太多,记混了。

成都会议同样有蒙默、刘琳等大批专家发言未被收录的情况,而缪钺先生详尽的原文也没见到。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成都会议简述

总体来看,各位专家的文章水平都不低,尤其是在36年前没有电脑检索,很多资料还未出现的情况下,能论述成这样,不是现代网友可以望其项背的。但我之所以只截取少量片断,主要还是因为各文之间重合率太高了,甚至高到惊人的地步。

论文集中已经是经过精心筛选的,仍有这么多重复的内容,假如近百位专家的文章全放上来,估计要看晕。

比较明显的一点是,主办方事先向专家们寄去了事件相关材料,几乎所有专家都拿到了南阳工人文化宫《活动月报》,河南《中州今古》(1983年才创刊)等地方杂志上发表的“南阳说”文章。但是主办方并没有让专家提前交流,于是就产生了大量的撞题现象,毕竟“靶子”总共就那几个,弱点也很明显,专业学者当然是“不约而同”地使用同样材料和方法去打了。

但要说专家们都是独立创作,偶然撞题,又不尽然,因为将“沔之阳”解成“平张昌”的概率高到可怕,像是主办方同时还提供了对李兴文的解读意见。当然除了少数几个点之外,专家们还是有各自发挥的地方,都很精彩。

但因为之前南阳方是首次出击,提出的问题不多也不够深入,“靶子”太弱,因此并没能激发专家们真实水平,像“邓城与邓县”“义阳郡”“关羽襄阳太守”“隆中山与伏龙山”等问题都没展开,毕竟只是对付“群众”。

而最大的缺憾在于,此时不管南阳还是襄阳说,都还没意识到将隆中分为“西北说”和“西南说”,反正只要证明在今襄阳境内就完成任务了。事实上这才是今天躬耕地问题升级后的最大焦点,而且是最需要专业知识的点。

四次会议,规格之高,前所未见,近百位专家中不乏会长、博导级的权威,如果真的只为批评南阳那几位民间学者,显然属于“导弹集群打蚊子”“超级饱和攻击”。事实上,大家都能看明白,这么大动作主要是“以儆效尤”“公开处刑”,避免后续再有人出这个头。

用一批国字头的学者来“断案”,看起来有点“高院终审”的意思。然而与法学界不同,学术问题是“学无止境”“百花齐放”的,没有哪个学术问题可以一锤定音。不管有没有人发起争议,都不可能几百年、几千年后“盖棺”,而是会“永远”持续下去的。想用行政思维来套学术思维显然是错估形势。

因此就在会议刚结束不久的1990年秋,未被邀请参加会议的另一位权威,北师大博导曹文柱就发文《今南阳、襄樊两处的诸葛躬耕遗址皆为后人假托说》,我微头条已经发过,这里再发一次。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曹文柱观点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曹文柱观点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曹文柱观点

简述《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大战开端)

曹文柱观点

曹教授非常敏锐地抓到了最大的问题“平张昌说”,估计他也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几十位同行没有一人发现不妥?同时,谭老对很看重的古谚“襄阳无西”的解读,也被曹老质疑,这些都是中立者应有的敏锐度。

当然,曹老后续的各种推理,是依托他多年的“史感”,没有特别硬的实证,这点是不足。只不过他的目的主要是提醒那些一边倒的专家,“有没有想到其他可能性?”事实上,正是研讨会上大量论文都用推理的方法论证“战乱地不可能躬耕”“朋友圈”“习凿齿可信”“元以后地方主义”,虽然隐藏在史料背后,但其主观态度一目了然,才不由人不吐槽。

如果四次会议上,多邀请一些中立者,并且请南阳说的代表出席,不搞“缺席审判”,允许对方请“律师”,权威性自然就上去了。虽然以当时的研究深度,结果并不会两样,但至少过程会精彩许多。

现实的情况是,程序有问题的“终审”无效,南阳问题由市升级到省,河南社科院于四次会议结束的次年(1991)发起90位专家的大反攻,而且这次出动了“正规军”。

本来打算一篇文章把双方论文说完,但篇幅实在太长了,只能放下回分解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