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作者:射虎1三國旅遊

之前我專注于古籍材料的查找,對建國後論述“諸葛亮躬耕地”問題的文章,隻是挑了幾十篇簡單掃過。包括幾次研讨會的内容,我也隻是浏覽了會議紀要,了解專家們的主要觀點後沒有深入學習。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武漢“一次會議”綜述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北京“二次會議”簡介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上海“三次會議”主要意見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成都“四次會議”綜述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1996年“補刀會議”

不是我不重視老專家們的成果,而是我知道這些舊文裡的精華,大多數已經被雙方網友引用過了,似乎沒必要再去細讀。

但因為連續遭到“不認專家”的指控,教英語的雷老師說我是“國小生”,那我還是沉下心來,虛心接受,把專家文章再認真過一遍吧。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梁滿倉等前輩整理過一批早期諸葛亮研究的文章,我把與躬耕地問題相關的提出來單列如下。

1929年徐蘧軒《諸葛孔明生活》,1947年胡念贻《諸葛亮梁父吟考辨》,1953年胡逸民《諸葛亮是怎樣出山的》,1957年潘泰封《諸葛亮故居》,1961年《光明日報》刊登何明《諸葛亮和三顧茅廬》,易吾《諸葛亮的隆中對》,1965年禚夢庵《諸葛亮的志節及其師友》,1974年《揚州師範學院學報》和《中央民族學院學報》集體署名《諸葛亮隆中對注釋》,同年各地還有多篇《出師表》注譯……198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汪大寶《古隆中》,同年《北京晚報》有樂牛《劉備何年識諸葛》,林頓《劉備究竟何年識諸葛》等文章。這些文章,要麼不易找到,要麼是我個人興趣不大,就暫時跳過,有網友能私信提供電子版的話,提前感謝。

這批文單肯定不是全部,比如1957年《光明日報》有兩篇文章發生過碰撞,就沒被提到。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陸雲龍(1895-1961),襄陽歐廟人,1924年北大畢業,襄陽著名教育家,被稱為襄陽民國時期最牛校長。但就是這樣一位學者,在論述躬耕地問題時,也犯了好幾處初級的知識性錯誤,這可以算是時代局限吧。

時任河南省博物館館長的南陽社旗學者孫文青(1896~1986)先生馬上作出回應,這可能算是建國後南襄在諸葛亮問題上的首次“對話”。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可以看到,孫老的漢史知識雖然強于陸老,但以《漢書》而非《後漢書》為證,連長沙國(公元7年廢)都還在,與諸葛亮生活時代差別很大,其實也是不妥當。至于說漢時襄陽未置縣,這是西漢早期情況,倒是顯示孫老對西漢的了解不僅限于《漢書》,在這點上還是強于現在的多數網友。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不過孫老雖然認為張繡離開後,宛城歸于劉表,并且說劉備北到卧龍岡,南到隆中都有可能,但在最關鍵的最後一步,他還是認同了襄陽說。可能當時他還沒有注意到“漢水為界”等問題,沒想過質疑《漢晉春秋》《水經注》這級别的史料。

孫文青館長是對南陽漢畫像石貢獻最大的人,地位崇高,但同樣是因為時代的局限,在躬耕地問題上隻能做到這一步。

回到前面未列完的資料目錄,1982年嚴書翰《何辨襄陽南陽》,1983年《地名知識》第5期算半部諸葛亮專刊,有肖伍《南陽郡、隆中簡介》,談洋《孔明故宅何處尋》等。1985年《複旦學報》有王振中《三顧茅廬新探》,1986年黃惠賢、丁寶齋出版《諸葛亮研究新編》,馮述芳、馬強多次對諸葛亮研究進行綜述,1987年湖北人民社出版俞鵬飛著《諸葛亮在襄陽》,王汝濤寫《諸葛亮故裡暨離陽都年代諸異說辨正》,1988年《襄陽師專學報》丁寶齋、張孝元《劉備三請諸葛亮的史事不容懷疑》,《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闵和順《隆中對寫作時間考辨》。

以上文章都不包括兩地内部制作的“小冊子”,比如1976年南陽《諸葛亮小傳》,1979年南陽博物館《武侯祠簡介》,1980年襄陽師專與隆中管理處合作的《諸葛亮與隆中》,1985年《南陽文史資料》,1993年《隆中志》等。也不包括沖氣和老師提供的《中國通史》《中國古代史》《三國史話》等書和各種詞典、教科書中的隻言片語。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總體而言,上述材料都還處于“隆中說”一家獨大的階段。也許此期間有過“南陽說”的文章,但“資料目錄”中未展現。這份目錄收在《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中,是由襄陽丁寶齋等學者編纂,如有“南陽說”文章,應該會篩去。

由于南陽官方沒有相關意識,1987年,在郵電部計劃發行《三國演義》小型張《隆中對》之際,南陽民間學者不得不主動出手。(與此同時,南陽方也在組織編寫《南陽曆史文化名城資料彙編》,涉及躬耕地問題。)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水仲賢老先生以中學退休國文教師的身份,孤身向龐大的“襄陽諸葛亮文化”發起首次挑戰,以一塊元碑沖擊六朝史料方陣,給人一種悲壯感。而最先打擊他的,反而是“自己人”,南陽師專曆史系教研室主任唐明禮教授。唐教授還加上了說明:“筆者原籍就在紫山附近(都不認可龐統在紫山的傳說)”。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見此,南陽官方的李兆鈞、張福增等親自下場聲援水老先生。1988年4月,襄陽丁寶齋先生迅速在《集郵》雜志發表《三顧茅廬發生在襄陽隆中》還擊。10月,《集郵》發表《三顧茅廬不發生在襄陽隆中》,未滿30歲的張曉剛先生正式沖上前台。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丁寶齋先生的文章不長,主要就是“史料”和“朋友圈”兩個點,然後補了明代李蔭的碑文“草廬在襄陽者為真,在南陽者赝哉”,最後再用《中國通史》等書來壓人。

從文章名能看出,《集郵》兩文間是“針尖對麥芒”(雜志編輯也是不嫌事兒大),不再有什麼“商榷”的客套話,南襄兩地正式開戰。次年,襄陽方又在《集郵》發表楊林、孫麗麗的《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借用艮嶽軒網圖

雙方早期的幾篇文章,難以尋找,通過後面各篇論文中,大緻能看到南陽方的一些主張:1.漢水分界,隆中不屬于南陽;2.李興說故宅“在沔之陽”,而隆中在沔陰;3.《漢晉春秋》是野史,《水經注》記錄年号有問題,都不可信;4.寓居、故宅不等于躬耕地;5.唐詩及元明史料證明躬耕在宛;6.譚其骧地圖1975版東漢地圖,南陽南郡以漢水為界。

作為首倡者,這些文章提供的材料和角度連古代名家都未想到,價值其實是很高的,隻是沒有經過專業學者把關,論證細節可能不夠規範,但要知道那是36年以前。

郵票引發的争論,導緻四次諸葛亮躬耕地研讨會的召開。南陽方事後認為,四次會議皆是襄樊“主導”,似乎有什麼贊助行為。個人認為倒不盡然,襄樊的諸葛亮研究比南陽早得多,尤其是1982年參與了諸葛亮研究會的創辦,是三大元老之一,在學界積累的人脈遠超南陽這批民間學者,請各地專家開四次研讨會并不難,寫幾十封信即可。

1989年12月6日,第一次研讨會在武漢東湖飯店舉行,與會的多為湖北本地學者。有老權威唐長孺(1911-1994)、著名荊楚曆史地理專家石泉(1918-2005)以及黃惠賢、陳國燦、朱雷、吳量恺、鄒賢俊、熊鐵基、駱嘯聲、吳名中等教授和張正明、徐揚傑等研究員共35人。

1.武大石泉教授的文章《諸葛亮躬耕地望辨析》是與博士研究所學生徐少華聯合署名,從文章語氣,應為徐少華執筆。在列舉了襄陽方三篇文章的主要觀點後,提到了石泉教授1980年《古鄧國鄧縣考》,支援鄧縣跨漢水。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石泉、徐少華觀點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從實際測距來看,古隆中到鄧城遺址12公裡,合漢代29裡,顯然不符《荊州圖副》的“一裡”,即使強行改成“十裡”仍然相差很遠(現在有解釋為縣界的)。石泉教授是走到漢江邊望鄧城,确實會近一半,那他究竟是在偷換概念,還是暗示真正的隆中應該比今天的景區靠北呢?

石教授的觀點還有:習鑿齒可信且非孤證,舉《與桓秘書》等,認為骊道元嚴謹且任職地離南陽不遠,《宋書》“割襄陽西界”證明鄧縣在襄陽西,譚圖1982版已修改,隆中小河谷地形有利等。此文特别強調南陽說的“于沔之陽”較有力,但還是用讨張昌事件做辯解。

2.武大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任黃惠賢教授因1986年與丁寶齋合編《諸葛亮研究新編》,1987年完成《校補襄陽耆舊記》而為躬耕地問題愛好者熟知,可能是此次會議主要促成者。這次他的文章題目是《重讀李興<諸葛丞相故宅喝表>書後——兼證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隆中》,1982年舊文,1990年修改,于研讨會後送出。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黃惠賢觀點

因為不是專為會議所作,與躬耕地問題直接相關的點不多。一是整理了王隐、劉弘、李興的生平,其中以王隐與陶侃的關系來證王隐寫劉弘事可信,是我首見,但以劉弘轉鎮南大将軍的時間來證明碣為304年創作似乎理由不充分;二是分析碣文,同樣将在沔之陽說成讨伐張昌,特别的一點在于根據“能無規廓”“時殒其夕”兩句認為故宅已毀。

3.武大陳國燦教授的文章名為《諸葛亮躬耕地及故宅考》,除了與其他學者相同的觀點外,将劉弘立碣放至305年,最大的差別則是對襄陽的幾塊唐五代碑做了一些考據。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陳國燦觀點

4.武大曆史地理研究室副主任陳可畏,曾參加過《中國曆史地圖集》編寫,文章題目《諸葛亮隐居地考》。文中沒有超出前幾文的觀點,隻是多舉了蘇轼、晁公武詩和元、明一統志,尤其是專門諷刺了《明一統志》“寓居南陽,往來隆中”是“用心良苦”。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陳可畏觀點

比較有意思的是,陳可畏文中說“州、郡治所均在宛城”,劉表“始移州治于襄陽”,這也是目前我從研讨會文章中找到的第一個明顯錯誤。另外,陳可畏提到了“西北”方位,但并未意識到與“沔南”可能有沖突。

5.華中師大吳量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明清史,文章題目《萬山西北古隆中——諸葛亮躬耕地應在襄陽》。吳教授對明清材料是相信的,是以引用了大量與襄陽相關的明清材料,然而對南陽的明清材料卻選擇性忽視,這是個問題。另外目前為止,吳教授是第一個提“北行見備”和鄧縣、鄧城并存的,算是細緻。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吳量恺觀點

但吳教授對于鄧縣和鄧城的論述,問題較多,尤其最基本的《晉書·地理志》兩縣分屬二郡都未提及,參考意義不大。

6.華中師大熊鐵基教授文章名為《評幾篇讨論諸葛亮故居的文章》,主要是對之前幾篇南陽說的文章進行批評。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熊鐵基觀點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熊鐵基觀點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熊鐵基觀點

由于水仲賢老先生的幾篇原文如《諸葛亮受三顧處答或人問》等無法在各種論文庫中找到,是以我也是通過熊鐵基教授這幾段才了解更多内容。單從這幾個“點”來看,南陽說初期的進攻,确實不夠專業,論述上不夠規範。但其中有些邏輯還是有讨論的必要,不能直接拍死。

7.湖北社科院徐揚傑研究員,文章題目《諸葛亮躬耕地在今襄陽隆中》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徐揚傑觀點

徐研究員是我目前為止(到今天),見到的第一個引用杜預注鄾的學者,然而這麼明顯能證明鄧縣南鄙鄾在沔水北的一句話,硬是被反過來了解,說鄧縣靠近漢水?鄧縣城與漢水之間明顯隔着鄾,我隻能猜測徐研究員的意思是,鄧縣的邊界靠近漢水?那不正說明鄧縣整體在漢水北麼?

8.武大楊德炳副教授的文章為《諸葛号“卧龍”,不居“卧龍岡”》。除了與前面諸位類似的觀點外,重點講了諸葛亮生活的大環境,包括襄陽朋友圈等。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楊德炳觀點

水老先生說的《世說新語》材料,我也很想知道原文何處。另外就是劉備與張繡在南陽的時間相錯問題,已有幾位學者提過,确實是老先生記錯了。同時在此文中,也看到南陽李兆鈞認為“隆中風景幽雅”,是适合隐居的地方,背後似乎隐含着觀點:諸葛亮如果選隆中,就表示他不想奮鬥了,這不像年輕人(這段是我幫他說的)。總之,本文涉及的正反雙方,都有較強的主觀性,幹貨不多。

9.武大副教授魯才全,文章名《從諸葛亮的人際關系看其躬耕處》。看名字就猜到内容大概,看完後果然如此,基本依托《襄陽耆舊記》中的故事。文章唯一有意思的地方是魯先生認可南陽在“實指”時即宛城。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魯才全觀點

10.華中師範張翼之副教授的文章名為《近幾年來諸葛亮隐居、躬耕地讨論中的學風問題》。11.徐俊副教授文章名為《襄陽隆中是諸葛亮“藏修發迹”之地》。兩文雖然篇幅也不短,但主要觀點都與前面各文重複,沒有新材料可舉。唯一的小趣味還是雞蛋裡找骨頭,看看徐文中說《三國志》晚于《漢晉春秋》,這句嚴格來說隻錯了一半,畢竟裴注部分确實較晚。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徐俊觀點

12.湖北大學方志研究室副主任程喜霖,文章題目《碑志所載諸葛亮躬耕南陽卧龍岡疑辨》。由于程教授對方志研究較深,有些資料還是可以一看,但對卧龍岡碑文的“辨”主要還是反複摳“相傳”和“俗以為”這種字眼,然後用六朝史料否定元明清史料,沒有什麼新意。

13.唐長孺教授在會上的發言未找到,但他為《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作的序,也表明了态度,認可“萬山分界”,并且認為出現分歧的原因是史學工作者的“成果”未能被“群衆”接受,需要更多宣傳。簡單說,就是認為南陽這次出面的幾位都是業餘愛好者。說者無心,但聽者會覺得是侮辱,是以才會引來河南省1991年的數十位專業人員,此是後話了。

第一次會議的35人,在論文集中僅收錄13位的意見,其他如武大“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所長、中國唐史學會會長朱雷,華中師大鄒賢俊,湖北大學駱嘯聲,華中師大張正明,吳名中教授等,未查到相關論文或發言,歡迎有資料的朋友提供。

1989年12月13日(在蓋章檔案上是6日)在北京中科院曆史研究所舉行第二次會議,23位(檔案上說27)專家參會。

14.北師大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何茲全(1911-2011)教授。文章名為《諸葛亮隆中草廬何在》,此文不長,更像是簡單發言,講了諸葛亮在荊州時的經曆,舉了《魏略》《襄陽記》《蜀記》,最後有句結語很精要“隆中草廬又在襄陽又在南陽”。而我覺得最有趣的反而是最開頭的發言。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何茲全觀點

可能在某些專業學者眼中,某人的躬耕地,就是個小問題(唐長孺就是這麼說的),在受到邀請參會前根本沒想過當個課題來研究,這次也就是臨時作點文章,反正對手隻是幾個業餘愛好者。

15.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朱大渭(1931-2020)研究員,文章題目《諸葛亮躬耕地析疑》。此文較長,基本還是躬耕地問題最常見的幾個點:1.七條六朝史料及其作者背景;2.宛城附近與襄陽附近的環境比較,主要就是朋友圈和曹占區;3.駁斥漢水為界和沔之陽。

朱研究員文章的特點是對每個問題說得很詳細,比如别的文章都有意跳過了劉備在葉縣和博望的記載,本文還是提了一嘴。

本文對現在參與躬耕地問題的網友來說算老生常談,但在當年算很見功力的文章了。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朱大渭觀點

16.上海師範大學張澤鹹教授,不知為何是在北京參會而非上海(後查張教授本職為中國社科院曆史所研究員,在山東和上海隻是兼職),他的文章題目為《淺淡諸葛亮隐居地的歸屬》。張教授的特點是,沒有全方面泛淡,而是隻抓了兩個點:鄧縣所屬的變化,“襄陽墟”的出處。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張澤鹹觀點

張教授明明看到了鄧縣與鄧城的分割,但并沒關注兩城所處位置,隻關注隆中改劃到襄陽郡的過程,有點可惜。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張澤鹹觀點

張教授提到《殷芸小說》此條出自《續讀助》所引,并再追到《異苑》,并說葛井那條也出自《襄陽記》,算是這次我兩大收獲,之前我否認《襄陽記》有這條,看來錯了,黃惠賢教授也漏了這條。《異苑》比《小說》的創作時間早了五十年以上,價值又有提升。

17.北師大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黎虎教授的文章題目為《論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鄧縣隆中》,黎教授沒有像其他文章一樣将“天子命我”解為征張昌事件,而是直接分析劉弘和習鑿齒祭諸葛的動機,這點值得贊賞。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黎虎觀點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黎虎觀點

黎教授關于“南陽”帶政治意味的說法,有些超前了,我是去年受好友成長老師啟發才想到這一點(暫備一說,不表示接受)。

後文黎教授以《南齊書》“南陽新野風俗出騎射”來抹殺東漢南陽大族雲集時的文風,然後強調劉表治襄陽之後形成的“禮義”,這就明顯偏頗了。

18.北大張傳玺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文章題目《諸葛亮隐居襄陽,未去南陽(宛)》。張教授是目前所見,第一個正面回答南陽方關于“諸葛玄投袁術于南陽”的學者,但因為不是雙方正面辯論,是以了解有偏差,南陽方是主張190-193年投袁術于南陽,張教授答的是194年以後袁術不在南陽。當然,南陽方想說193年諸葛玄南下,但諸葛亮留在南陽,顯然還是與正史“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不符的,需要調整得更合理。比如我就說過人走了,田還在,有家兵留守。

19.鄭州大學高敏教授出現在北京會議上,反對南陽說,令人稍覺意外,而1996年他又反過來在鄭州會議上質疑習鑿齒,也是很有意思的事。這其中,可能與1994年他的恩施唐長孺(武漢研讨會上支援襄陽說)去世有關系吧。高教授的文章題目為《就諸葛亮躬耕地問題與南陽說主張者商榷》。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高敏觀點

高教授在此次會議上的發言同樣是圍繞李興文、水經注、戰亂區、漢水分界等問題分析,同樣支援“讨張昌”,唯一與别人不同的就是上圖說耕種環境的部分,但過于簡略,看不到專業性。

20.河南大學朱紹侯(遼甯人)教授,與鄭州大學高敏(湖南人)同為全國學會副會長級别的權威,雖然二老在河南任教,但都多次參加襄樊舉辦的諸葛亮活動,一直沒有地域之争的概念,值得肯定。此次文章題目為《李興與諸葛亮故宅銘》。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朱紹侯觀點

雖然重點講“李興文”,但仍然不夠深入,還是304年“張昌說”,沒考慮304年12月才改元永興等情況。文章最後說“卧龍岡也有儲存價值”給了一個安慰獎,顯然隻會令南陽方更憤怒。

北京會議二十餘位專家中,僅有七位的文章見于論文集,祝總斌、洪廷彥等文章網上也無法搜到。

21.在北京會議與上海會議之間,山東臨沂師專王汝濤教授給丁寶齋先生寫了一封回信,也被放入論文集。雖然王教授也是受邀,但畢竟未參會,有些話說得就比較中立和保留,不像其他文章那樣直接“否定南陽之否定(襄陽)”。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王汝濤觀點

1990年3月15日,第三次會議在上海召開。

22.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大簡修炜教授文章題目為《諸葛亮躬耕地的定位要曆史地全面考察》,是會議發言的事後整理稿。簡教授着重于漢末大環境的介紹,雖然主要目的是說劉表治下安全,但延伸到了整個長江流域,即帶上了劉璋和孫策地盤,這本來也是我想寫的一個題目,看來不必了。這一點很巧妙,因為單說劉表地盤,宛城不一定能完全排除,但長江流域就一定不包括宛了。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簡修炜觀點

簡教授将諸葛亮未至南陽的時間加上了年限,這點上就比其他文章嚴謹,當然,他沒考慮過袁術時期諸葛亮在南陽的可能,屬于慣性思維,可以了解。

後文中簡教授通過對諸葛亮宗法思想的分析,得出結論“到襄陽是興漢,去南陽則是投曹”,也讓我有些意動。因為即使南陽為劉表勢力,但主動前往南陽,還真要考慮别人的眼光,會被懷疑随時準備投曹。另外簡教授在講“襄陽朋友圈”時提到《仙鑒》中的酆公玖也是讓我沒想到,也屬于很超前了。

23.華東師大劉精誠教授的文章名為《讀〈諸葛亮集·遺迹篇〉書後》,主要引用清張澍《諸葛忠武侯文集》中的各種材料,其實也是我們現在常見的那些。對《南雍州記》《諸葛武侯宅銘》等的背景分析,也與其他文章類似,唯一有載圖必要的也就下面那條小錯誤。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劉精誠觀點

24.複旦大學彭神保教授的文章題目《讀“亮躬耕隴畝”後》。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彭神保觀點

彭教授是我目前見到,唯一一位關注三處“躬耕”差別的學者,我非常開心,但教授明明看到了差別,卻話鋒一轉說是“同一個地方”,這邏輯讓人難以了解。我還是保留自己觀點:“因為陳壽發現了南陽和南郡都有躬耕事迹,是以才泛指”。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彭神保觀點

彭教授也是幾次會議中首位将材料擴充到《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的學者,不由讓人好奇,他會如何看待南陽方在這些志書中的材料。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彭神保觀點

可以看到,彭教授跟多數學者一樣,還是比較“雙标”的,隻認為元明以後有地方主義,六朝時就沒有地方主義;隻有南陽說的學者官員有地方主義,襄陽說的明清學者一定沒有地方主義。

25.上海師大李培棟教授,文章題目《諸葛亮躬耕地考辨》。内容方面,是我首見分析諸葛玄兩條材料的學者,而且提到了“為傳主諱”的潛規則,我以後再提這點的時候也有大佬背書了。但個人認為,諸葛玄先投袁術,再投劉表更合理。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李培棟觀點

在“沔之陽”問題上,李教授也與别人不同,他認為有一個行進過程,在沔之陽遠望,跨沔後再觀亮宅。這一觀點在三十年前也算新說了。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李培棟觀點

李教授也關注到了陳壽“躬耕于野”的含糊,以及鄧縣與鄧城的差別,還是所有學者中唯一提義陽郡的。雖然其論述的邏輯不夠全面,也不完全合理,但也算諸文章中較為特别的一篇,是認真思考過的。主要問題是,如果習鑿齒真認識到這些,他還是應該寫作“襄陽郡鄧城”避免誤導讀者,而不是為了保留諸葛亮精神而強行寫“南陽鄧縣”還不加注明。

26.上海師大嚴耀中副教授,題目為《諸葛亮家族與襄陽》。文章極短,但總算有人提到“諸葛女郎墓”讓我意外,要知道現在襄陽網友都很少提。可惜嚴教授把漢代取字時最常用的“伯仲叔季”當做“字輩”一樣的特征,實在讓人大跌眼鏡,也算是一件趣事了。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嚴耀中觀點

27.譚其骧,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曆史地理研究最大的權威,複旦大學教授,參加此次會議成為焦點。不僅因為譚老在學界的地位高,更因為南陽方在文章裡,指名說譚其骧1975版《中國曆史地圖集》的東漢部分,鄧縣未跨沔,認為譚老也不認可隆中屬南陽郡(此時譚老是南陽的神)。襄陽急了,是以力請譚老出來解釋。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1975版東漢地圖

其實在譚老出面之前,前兩次會議專家已經指出,1975是内部版,到1982年已經改過,而且三國時代的地圖,鄧縣一直跨着沔,認為南陽方選擇性列舉材料,是學風不良。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1982版東漢地圖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1975與1982版三國地圖同

證據很明顯,在雙方并未關注躬耕地問題前,譚老及其團隊已經畫了兩次“茄子”,可以質疑其認知,但沒辦法指責襄陽做了什麼工作。

問題主要在于,譚老在1990年的會議上的發言,無一對南陽說有利,而且必然影響到其他參會者,這才是譚老被攻擊的原因。這次會議上雖然譚老說過要改地圖,但顯然他不可能穿越到8年前去改的。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譚其骧觀點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譚其骧觀點

譚老的各種觀點與其他作者差不多,不需要再單獨解析,最有趣的一句就是“在南陽哪一個具體地方,他們又說不出來”,這是有點生氣、抱怨的意思了,有點像我們經常說的“你又不動手,隻知道評人家做的菜不好吃”,“你行你上啊”。

确實,隻挑襄陽毛病,對于整個諸葛亮文化并沒有什麼幫助,反而可能削弱其形象,影響“食客”心情。隻有舉出南陽自己的新材料,才是對諸葛亮文化的豐富,這才有價值。當然,南陽提出了新材料,襄陽找專家全給打下去,不給成長的機會,也不是好的做法。

上海會議的16位專家,論文集中僅出現6位,連方詩銘的發言都未收錄,實在費解,事實上在會議介紹中是有多次提及方詩銘的。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第四次會議于1990年4月14日在成都三國史研究中心召開,成都也是7年前成、襄、漢三家成立聯合會的地方。

28.四川大學楊耀坤教授的文章名《諸葛亮故居所在地辨析》,寫作時間又要稍晚,大體也沒能超出前面諸文,就隻挑兩句亮點吧。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楊耀坤觀點

29.西南民族學院陳玉屏教授《諸葛亮躬耕處到底是南陽還是襄陽》,主要内容也不超出前文,但有兩處細節值得細品。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陳玉屏觀點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陳玉屏觀點

在襄樊主編的這本《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中,能出現對“隆中屬南陽鄧縣”的“存疑”觀點,實屬難得。而猜測“沔之陽”為諸葛家屬葬地,雖然符合樊城區漢墓較多的情況,但與李興文中的“故墟”“此宅”有所不同,值得商榷。重點是能提出新觀點,沒有附和前面諸文清一色的“讨伐張昌”,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30.然後是三國圈真正的大權威譚良嘯先生,《三國演義大辭典》有他一半功勞,此次文章題目《從三國演義看諸葛亮的隐居地》。文章主要解釋《三國演義》并未直接支援南陽說,與正史關系不大。但我很佩服的是譚老在三十幾年前就已經引用《三國志平話》,而現在讨論躬耕地話題的網友,幾乎沒人看過這書。而且譚老提到了毛宗崗對演義的改動,增加了“遂家于襄陽”和删去了“再往南陽”,證明毛宗崗是絕對的襄陽說,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版本比較本來就是三國領域的一大門學問。

譚老能出山為襄陽站台,可能主要是因為襄樊和成都、漢中三地研究者同為“諸葛亮研究會聯合會”的發起者,幾年四次會議下來都是老熟人了。丁寶齋和黃惠賢1986年主編的《諸葛亮研究新編》中就有譚老的文章,包括該書中的王汝濤、魯才全,也在1989-1990的“攻勢”中提供了論文。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31.成都的“四次會議”,由川大另一位德高望重的缪钺(1904——1995)老先生總結性發言。最後這本論文集也是由缪老為封面題字。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缪钺觀點

可以看到即使是這麼權威的專家,也出現了“劉備是住在襄陽的”這種有問題的描述。有人說專家一定要嚴謹,甚至有朋友要求我寫頭條号都得字字嚴謹,錯一處就有誤導之罪。說實話,沒人會故意去犯錯,對拿不穩的地方通常都會細查。錯誤最容易發生的地方,反而往往是自己認為絕對沒錯時。有些常識性錯誤,可能并不是人家知道得太少,反而是因為看得太多,記混了。

成都會議同樣有蒙默、劉琳等大批專家發言未被收錄的情況,而缪钺先生詳盡的原文也沒見到。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成都會議簡述

總體來看,各位專家的文章水準都不低,尤其是在36年前沒有電腦檢索,很多資料還未出現的情況下,能論述成這樣,不是現代網友可以望其項背的。但我之是以隻截取少量片斷,主要還是因為各文之間重合率太高了,甚至高到驚人的地步。

論文集中已經是經過精心篩選的,仍有這麼多重複的内容,假如近百位專家的文章全放上來,估計要看暈。

比較明顯的一點是,主辦方事先向專家們寄去了事件相關材料,幾乎所有專家都拿到了南陽勞工文化宮《活動月報》,河南《中州今古》(1983年才創刊)等地方雜志上發表的“南陽說”文章。但是主辦方并沒有讓專家提前交流,于是就産生了大量的撞題現象,畢竟“靶子”總共就那幾個,弱點也很明顯,專業學者當然是“不約而同”地使用同樣材料和方法去打了。

但要說專家們都是獨立創作,偶然撞題,又不盡然,因為将“沔之陽”解成“平張昌”的機率高到可怕,像是主辦方同時還提供了對李興文的解讀意見。當然除了少數幾個點之外,專家們還是有各自發揮的地方,都很精彩。

但因為之前南陽方是首次出擊,提出的問題不多也不夠深入,“靶子”太弱,是以并沒能激發專家們真實水準,像“鄧城與鄧縣”“義陽郡”“關羽襄陽太守”“隆中山與伏龍山”等問題都沒展開,畢竟隻是對付“群衆”。

而最大的缺憾在于,此時不管南陽還是襄陽說,都還沒意識到将隆中分為“西北說”和“西南說”,反正隻要證明在今襄陽境内就完成任務了。事實上這才是今天躬耕地問題更新後的最大焦點,而且是最需要專業知識的點。

四次會議,規格之高,前所未見,近百位專家中不乏會長、博導級的權威,如果真的隻為批評南陽那幾位民間學者,顯然屬于“飛彈叢集打蚊子”“超級飽和攻擊”。事實上,大家都能看明白,這麼大動作主要是“以儆效尤”“公開處刑”,避免後續再有人出這個頭。

用一批國字頭的學者來“斷案”,看起來有點“高院終審”的意思。然而與法學界不同,學術問題是“學無止境”“百花齊放”的,沒有哪個學術問題可以一錘定音。不管有沒有人發起争議,都不可能幾百年、幾千年後“蓋棺”,而是會“永遠”持續下去的。想用行政思維來套學術思維顯然是錯估形勢。

是以就在會議剛結束不久的1990年秋,未被邀請參加會議的另一位權威,北師大博導曹文柱就發文《今南陽、襄樊兩處的諸葛躬耕遺址皆為後人假托說》,我微頭條已經發過,這裡再發一次。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曹文柱觀點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曹文柱觀點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曹文柱觀點

簡述《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大戰開端)

曹文柱觀點

曹教授非常敏銳地抓到了最大的問題“平張昌說”,估計他也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幾十位同行沒有一人發現不妥?同時,譚老對很看重的古諺“襄陽無西”的解讀,也被曹老質疑,這些都是中立者應有的敏銳度。

當然,曹老後續的各種推理,是依托他多年的“史感”,沒有特别硬的實證,這點是不足。隻不過他的目的主要是提醒那些一邊倒的專家,“有沒有想到其他可能性?”事實上,正是研讨會上大量論文都用推理的方法論證“戰亂地不可能躬耕”“朋友圈”“習鑿齒可信”“元以後地方主義”,雖然隐藏在史料背後,但其主觀态度一目了然,才不由人不吐槽。

如果四次會議上,多邀請一些中立者,并且請南陽說的代表出席,不搞“缺席審判”,允許對方請“律師”,權威性自然就上去了。雖然以當時的研究深度,結果并不會兩樣,但至少過程會精彩許多。

現實的情況是,程式有問題的“終審”無效,南陽問題由市更新到省,河南社科院于四次會議結束的次年(1991)發起90位專家的大反攻,而且這次出動了“正規軍”。

本來打算一篇文章把雙方論文說完,但篇幅實在太長了,隻能放下回分解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