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东北军迫击炮威力巨大,日军缴获后大喜,转手拿去轰塌长城

作者:史海行者

迫击炮技术简单,对机械加工设备的要求较低,所以一度是大陆各派军阀最中意的产品,即便是技术落后,缺少材料的八路军,也在简陋的太行兵工厂内制出了463门120毫米迫击炮和19门150毫米迫击炮。以每连配炮6门,每团配1个炮连来计算,这些炮可以配给80个步兵团。但实际配置是根据总部来调拨的,不同根据地,不同军区所能得到的支持也不一样。但是,与太行兵工厂相比,东北军的“家底”就厚实许多了。在20多个日本兵无压力占领辽宁迫击炮厂,当场缴获2303门迫击炮来看,东北军的“败家”完全超出了我们所能理解的想象。

东北军迫击炮威力巨大,日军缴获后大喜,转手拿去轰塌长城

鼎盛时期,东北军有沈阳兵工厂,天津大沽兵工厂,辽宁迫击炮厂,青岛铁工厂这四大兵工厂。为了满足火炮的生产需求,张氏在经营东北时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炮钢,而东北军兵工厂也在积极发展钢铁工业,为此还不惜从日本进口机械设备,与日资合股开办钢铁厂。靠着这些资本,东北军成为了国内最强的身管火炮生产组装地,东北军内使用的各式野炮,榴弹炮和山炮等,大多都是“辽式”自造产品。而最让东北军得意的,还得是迫击炮领域。在所有迫击炮中,有75毫米,80毫米,120毫米和150毫米,240毫米这五大口径。以牵引方式来分类,又分“有轮”和“无轮”两种。以“辽11式”150毫米迫击炮为例,就是旧式无轮重迫击炮,炮身重210公斤,炮弹重19公斤。

东北军迫击炮威力巨大,日军缴获后大喜,转手拿去轰塌长城

为了满足作战需求,这些150毫米乃至更大口径的240毫米迫击炮以“6门1个连”的编制分别派给东北军国防旅。有轮150毫米迫击炮可以牵引可以马拉,机动性还好,所有作战不会很吃力。但无轮150毫米重炮则不行,该迫击炮连的编制非常大,额员超过了200人,这些人既要负责运炮,还得搬炮弹。所幸东北军每个国防旅都配有汽车,所以机动也不会很难。但东北军打仗就爱丢装备的毛病就非常大,以吕正操将军在冀中整编时为例,6门150毫米迫击炮丢了2门,2000人的团丢了近五分之二的重火力。

东北军迫击炮威力巨大,日军缴获后大喜,转手拿去轰塌长城

当时日军冲进东北军各兵工厂,军火库时,完全就是一副“土鳖进城见世面”的样子,虽然日军也有类似装备,但这些日本兵根本没见过如此数量和规模,日军师团长官也是大喜,将这些装备交到关东军和驻屯军后,又投入到了对苏战争中。在诺门坎战役里,辽式重炮也有登场,日军将辽式装备以6门制分类到各部加强火力,轰击苏军一线前沿阵地,大口径重炮弹砸下去就是一个大坑。不过,日本对苏的工业劣势使得这场战斗最终还是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苏军也缴获了一大批数量可观的辽式火炮封存到了仓库中。

东北军迫击炮威力巨大,日军缴获后大喜,转手拿去轰塌长城

对苏战争失败后,日军大本营开始全心投入到“南进”战略上。过去从东北军手里缴获的枪炮弹药和兵工厂,转过头来成了屠杀我抗日军民的武器。从长城抗战再到长沙会战,日军在华作战的枪炮弹药有70%是来自于东北,掷弹筒和迫击炮则100%来自于东北。在张氏父子发展的工业基础上,日军731部队在东北以中苏朝蒙的军民进行活体实验,研发出可适配到一线支援火炮的毒气弹。遗憾的是,东北军当时即便是觉得自己守不住,也没有对这些兵工厂和军火库实施破坏,荼毒太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