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周六 不限行
建置沿革(一)
蠡县古地,自黄帝、颛顼划野分州始,历经诸朝代。
唐(尧)时此地为冀州,虞(舜)时为幽州,夏商时属冀州,周灭商后改隶并州,为蠡吾地。
春秋时,属燕国。
战国先属中山国,后属赵国。
秦代,属上谷郡。
西汉初因秦制,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属燕国涿郡。景帝三年(前154年),为陆成先属中山国,后属涿郡,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封中山靖王子贞为侯国,属涿郡。
东汉省入蠡吾县,治所在今博野县蠡村,属涿郡。和帝永元二年(90年),改隶河间国。安帝永初七年(113年)封河间孝王开子刘翼(桓帝父)为蠡吾侯,顺帝永建五年(130年)更为侯国。
东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析蠡吾县之故陆成地置为博陵县,属河间国。延熹元年(158年),更隶博陵郡,郡治在博陵县。建安末(219年)复归隶河间郡。
三国魏咸熙元年(264年),将博陵县更名为博陆县,隶河间郡。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县沿袭魏称,析河间、涿郡置高阳国,并为国治。
南北朝北魏景明元年(500 年),将博陆县改名博野县,并徙治于今蠡县城关,隶高阳郡。北齐时,将蠡吾县(今博野)入博野县(今蠡县)。
隋开皇三年(583 年),博野县罢郡改属瀛州(今河间),大业三年(607 年),更隶河间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博野县改属蒲州(治高阳)。五年(622 年)始置蠡州, 治辖博野县。八年(625 年)蠡州废,博野还属蒲州。九年(626年)复置蠡州,博野仍隶之。太宗贞观元年(627 年)改属瀛州。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更隶河间郡。肃宗至德二年(757年) 复属瀛州。代宗永泰年间(765— 766年)改属深州。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还属瀛州,后复属深州。后唐清泰三年(936年) 十一月,没于契丹。
后周复之,显德六年(959年),五月改隶定州。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 年),于博野县置宁边军。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改为永宁军。徽宗宣和七年(1125 年)永宁军废,不久复置,仍领博野县。
靖康元年(1126 年)县境陷于金。
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 年),永宁军升为宁州,博野仍隶之。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宁州复改为蠡州。
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 年),将博野县东境(约今蠡县地)入蠡州,西境(约今博野县地)入蒲阴县(祁州), 蠡州隶属真定路。世祖至元中改隶保定路。至元十七年(1280年)蠡州直隶中书省部。二十一年(1284 年)还属真定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 年)七月,蠡州改属保定府。八年(1375年)正月,降蠡州为蠡县。同年正月,高阳县省入蠡县。十三年(1380年) 十一月复析置高阳县。
来源:蠡县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