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代大文豪、宰相权德舆的后人今何在?《续》

作者:茶话中华权氏

西安有权氏大约6000人,基本上都是在这里土生土长,主要源于长安区的二圣宫村和大兆村,以前就是秦岭脚下的一个偏僻村子。杜牧曾经写过: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也就在这一带。权德舆和杜牧还是邻居呢。

二圣宫更早的时候叫世宫殿村,世宫村权氏家谱毁于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战火,这场民族之间的仇杀使得陕西的人口消失了一半以上。据祖辈相传,二世宫权姓是北宋初年,因避战乱由大兆村权家巷迁来。兄弟4人,即权道清、权道德、权道尚、权道明,为村中四门之祖。权氏家族世代尊祖敬祖,虽迁居于此,每逢年节都要去大兆村祭祖,风雨无阻。

唐代大文豪、宰相权德舆的后人今何在?《续》

随着人口发展,去祭祖的子孙越来越多,由起初的几人、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特别是丰年祭祖更为隆重,前面车马满载祭品,后面人群列队紧跟,浩浩荡荡,鸣炮前往。没有正式路,哪里捷近走哪里,免不了踏坏沿途庄稼。年复一年,引起当地村民不满,东高村、留公村就有人阻拦,不许通过。双方几乎动武,最后以赔偿损失了事。鉴于这种情况,二世宫权氏家族只好由东高村、留公村买了一条通往大兆祭祖的私道,道宽一丈,以便祭祖车马人行。此道直延续到明末清初祭祖中断,又变成当地村民的农田。这说明,二世宫村权姓之根在大兆村。

追根溯源,大兆村的始祖当是权德舆的后代,德舆公于公元818年去世,其时,他的孙子权宪孙已经出生,继承着权德舆在长安城里按照官品建造的住宅、城外名人雅士聚居的少陵原上的别墅,那么官田呢,则都在丹阳的练塘镇了。自权德舆8岁丧父,就随母亲从丹徒县迁居到了古丹阳的练塘(今常熟市练塘镇),依靠亲友的帮助,快乐地成长。一直到17岁走上仕途,即使如此,他的母亲李氏(皇族)也一直居住在练塘,购置了庄田,去世的时候,权德舆已经33岁,即将从南昌进京为官。不断擢升后,权德舆并未放弃丹阳,甚至将朝廷封赠的官田落在最肥沃的这一带。所以,权宪孙需要继承的还有丹阳的一大片家业,这里远离长安的政治中心,水网交织可以通达四方,自安史之乱后,西北的战乱较多,而江浙则比较太平,大批的朝廷重臣都在这一带安家置业,把这里作为第二故乡。公元907年,朱温造反,唐朝灭亡,已经是权宪孙的孙辈时代了。

唐代大文豪、宰相权德舆的后人今何在?《续》

朱温灭绝式的诛杀世家子弟,主要在陕西山西、河南西北部等地,权氏无可避免地遭殃。丹阳不在朱温的势力范围内,所以很好地生存下来。而接受了权德舆长安财产的那一个分支,则逃到了秦岭或者其他荒原的废旧窑洞中,大兆村就是后梁太祖朱温死后的公元912年返回来的德舆公后人。

唐代,大兆一带有“延信里”建制,唐至宋元有“杜陵乡”“南陵乡”“少陵乡”等建制。宋代《太平寰宇志》中称大兆村为“大赵村”,明代在汉宣帝许皇后少陵设兆域,将“大赵村”改为“大兆村”,并分东、西两村,明地方政府还在此设“大兆铺司”。清代雍正年间设“大兆镇”,清末又设“大兆社”“大兆仓”,民国28年(1939)为避日军轰炸,长安县政府(长安县公署)由西安城内的西大街东段迁至大兆镇,驻大兆镇最大的寺庙大兴福寺内。清代和民国,大兆镇有五条商业街,农历单日逢集,商旅云集,货通南北,极为繁盛。兆,汉朝时解释为墓域所在地,所以有四兆相连之说,即大兆、小兆、中兆、三兆,均为守墓人繁衍而形成的村庄。

唐代大文豪、宰相权德舆的后人今何在?《续》

权德舆的宅邸位置

大兆现有姓氏:柏、权、杜、傅、白、王、郭、蒋、李等。权姓在中村。族人中出了位离休干部权红章。也有早已退休的厅长权志长。少陵原在西安之南,汉宣帝葬杜陵,故又称杜陵原,宣帝许皇后葬杜陵南,其陵较小称少陵,由此得名少陵原。大兆村就在这原上,是唐代著名的风景区,园林别墅的集中区。这里的龙脉非常好,不是作者说的,而是古代那些文人骚客用实际行动附庸了这个说法。权德舆、牛弘、牛增儒、杜佑、岑参等等,这些大儒大官都把别墅建在了少陵原上,文化历史的底蕴深厚。

唐代大文豪、宰相权德舆的后人今何在?《续》

唐 宪宗朝的大宰相、大文豪权德舆【759--818】,在长安城内的光福里按照官阶标准建造了住所,为了方便交游,他又在少陵原上建了座别墅。与郑谷、韩愈、杜牧等为邻。杜牧写了一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引起天下纷争,都在认领这个杏花村。满山满原的杏花正是少陵原的风景一绝啊,你那可没有杜牧的别墅。少陵原是十三朝古都京畿重地,南依秦岭北靠渭水,西俯古城,周秦人物,汉唐将相,文人雅士,高僧大德,登临咏颂之地,古迹文物,星罗棋布,不可胜计。

权德舆娶妻清河崔氏女(其父崔造,宰相),二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传为美谈。

唐代大文豪、宰相权德舆的后人今何在?《续》

权德舆别墅现在所在的大概位置

权璩长子权顺孙(803年---816年),卒于长安寓所光福里,葬于神和原。后迁坟于洛阳平阴。权璩次子权奉常,以疾入空门,僧号法延师,817年6月,卒于兴元理住所,七月迁葬洛阳平阴,年仅9岁。权璩三子权宪孙,生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之后(约公元814年),生平未详,在其父去世后,权宪孙曾向杨嗣復(783年-848,唐朝宰相)请求文词以冠篇首。顺孙之下尚有幼妹一人。所以,权宪孙是唯一合法继承权德舆全部家产的人。唐朝长安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城市,有100多万常住居民,物价高、房价贵,白居易当了半辈子官还是在长安买不起一套房。所以,权宪孙继承的遗产几代用不完,所以,权宪孙做个唐朝的小职员留在京城就好了。这也是在史料上找不到权宪孙更多信息的原因。

少陵原上的大兆村权氏后人,他们世代耕守于少陵原上的这份祖业,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外迁的记录。长安区二圣宫村族众2000多人。改革开放后,这些人都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展,融入到了都市之中。

唐代大文豪、宰相权德舆的后人今何在?《续》

唐朝长安

权氏分支在清朝末年并不多,散布在全国的几十个点,这些个点就如树的末枝从主枝上生出,与其他几个末枝合成一个堂派,他们中有记忆、口传、记载等信息几代内传承了下来证明亲近,只是一时无人无力去核实的更清楚具体是何时何人,具体的。而被这类族群排除在外的分支并没有几个,孤单无伴、自成特色、独成体系,完全没有有点滴的信息佐证能够融入到其他的主枝上。权德舆后人分支的润州府丹阳权氏和大兆权氏就是这样,他们扎根于此只与权德舆有关,是由时代的历史的先祖的个人命运决定到达了这里生根。

唐代大文豪、宰相权德舆的后人今何在?《续》

当西安二圣宫的权伦与扬州的权玉龙两年前相见握手时,怎能想到,冥冥中或许是权德舆老祖宗的安排,两个分别千年后的兄弟分支会以一种不知情的方式相逢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