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代大文豪、宰相權德輿的後人今何在?《續》

作者:茶話中華權氏

西安有權氏大約6000人,基本上都是在這裡土生土長,主要源于長安區的二聖宮村和大兆村,以前就是秦嶺腳下的一個偏僻村子。杜牧曾經寫過:借問酒家何處是,牧童遙指杏花村。杏花村也就在這一帶。權德輿和杜牧還是鄰居呢。

二聖宮更早的時候叫世宮殿村,世宮村權氏家譜毀于清同治年間回民起義戰火,這場民族之間的仇殺使得陝西的人口消失了一半以上。據祖輩相傳,二世宮權姓是北宋初年,因避戰亂由大兆村權家巷遷來。兄弟4人,即權道清、權道德、權道尚、權道明,為村中四門之祖。權氏家族世代尊祖敬祖,雖遷居于此,每逢年節都要去大兆村祭祖,風雨無阻。

唐代大文豪、宰相權德輿的後人今何在?《續》

随着人口發展,去祭祖的子孫越來越多,由起初的幾人、幾十人發展到幾百人。特别是豐年祭祖更為隆重,前面車馬滿載祭品,後面人群列隊緊跟,浩浩蕩蕩,鳴炮前往。沒有正式路,哪裡捷近走哪裡,免不了踏壞沿途莊稼。年複一年,引起當地村民不滿,東高村、留公村就有人阻攔,不許通過。雙方幾乎動武,最後以賠償損失了事。鑒于這種情況,二世宮權氏家族隻好由東高村、留公村買了一條通往大兆祭祖的私道,道寬一丈,以便祭祖車馬人行。此道直延續到明末清初祭祖中斷,又變成當地村民的農田。這說明,二世宮村權姓之根在大兆村。

追根溯源,大兆村的始祖當是權德輿的後代,德輿公于公元818年去世,其時,他的孫子權憲孫已經出生,繼承着權德輿在長安城裡按照官品建造的住宅、城外名人雅士聚居的少陵原上的别墅,那麼官田呢,則都在丹陽的練塘鎮了。自權德輿8歲喪父,就随母親從丹徒縣遷居到了古丹陽的練塘(今常熟市練塘鎮),依靠親友的幫助,快樂地成長。一直到17歲走上仕途,即使如此,他的母親李氏(皇族)也一直居住在練塘,購置了莊田,去世的時候,權德輿已經33歲,即将從南昌進京為官。不斷擢升後,權德輿并未放棄丹陽,甚至将朝廷封贈的官田落在最肥沃的這一帶。是以,權憲孫需要繼承的還有丹陽的一大片家業,這裡遠離長安的政治中心,水網交織可以通達四方,自安史之亂後,西北的戰亂較多,而江浙則比較太平,大批的朝廷重臣都在這一帶安家置業,把這裡作為第二故鄉。公元907年,朱溫造反,唐朝滅亡,已經是權憲孫的孫輩時代了。

唐代大文豪、宰相權德輿的後人今何在?《續》

朱溫滅絕式的誅殺世家子弟,主要在陝西山西、河南西北部等地,權氏無可避免地遭殃。丹陽不在朱溫的勢力範圍内,是以很好地生存下來。而接受了權德輿長安财産的那一個分支,則逃到了秦嶺或者其他荒原的廢舊窯洞中,大兆村就是後梁太祖朱溫死後的公元912年傳回來的德輿公後人。

唐代,大兆一帶有“延信裡”建制,唐至宋元有“杜陵鄉”“南陵鄉”“少陵鄉”等建制。宋代《太平寰宇志》中稱大兆村為“大趙村”,明代在漢宣帝許皇後少陵設兆域,将“大趙村”改為“大兆村”,并分東、西兩村,明地方政府還在此設“大兆鋪司”。清代雍正年間設“大兆鎮”,清末又設“大兆社”“大兆倉”,民國28年(1939)為避日軍轟炸,長安縣政府(長安縣公署)由西安城内的西大街東段遷至大兆鎮,駐大兆鎮最大的寺廟大興福寺内。清代和民國,大兆鎮有五條商業街,農曆單日逢集,商旅雲集,貨通南北,極為繁盛。兆,漢朝時解釋為墓域所在地,是以有四兆相連之說,即大兆、小兆、中兆、三兆,均為守墓人繁衍而形成的村莊。

唐代大文豪、宰相權德輿的後人今何在?《續》

權德輿的宅邸位置

大兆現有姓氏:柏、權、杜、傅、白、王、郭、蔣、李等。權姓在中村。族人中出了位離休幹部權紅章。也有早已退休的廳長權志長。少陵原在西安之南,漢宣帝葬杜陵,故又稱杜陵原,宣帝許皇後葬杜陵南,其陵較小稱少陵,由此得名少陵原。大兆村就在這原上,是唐代著名的風景區,園林别墅的集中區。這裡的龍脈非常好,不是作者說的,而是古代那些文人騷客用實際行動附庸了這個說法。權德輿、牛弘、牛增儒、杜佑、岑參等等,這些大儒大官都把别墅建在了少陵原上,文化曆史的底蘊深厚。

唐代大文豪、宰相權德輿的後人今何在?《續》

唐 憲宗朝的大宰相、大文豪權德輿【759--818】,在長安城内的光福裡按照官階标準建造了住所,為了友善交遊,他又在少陵原上建了座别墅。與鄭谷、韓愈、杜牧等為鄰。杜牧寫了一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引起天下紛争,都在認領這個杏花村。滿山滿原的杏花正是少陵原的風景一絕啊,你那可沒有杜牧的别墅。少陵原是十三朝古都京畿重地,南依秦嶺北靠渭水,西俯古城,周秦人物,漢唐将相,文人雅士,高僧大德,登臨詠頌之地,古迹文物,星羅棋布,不可勝計。

權德輿娶妻清河崔氏女(其父崔造,宰相),二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傳為美談。

唐代大文豪、宰相權德輿的後人今何在?《續》

權德輿别墅現在所在的大概位置

權璩長子權順孫(803年---816年),卒于長安寓所光福裡,葬于神和原。後遷墳于洛陽平陰。權璩次子權奉常,以疾入空門,僧号法延師,817年6月,卒于興元理住所,七月遷葬洛陽平陰,年僅9歲。權璩三子權憲孫,生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之後(約公元814年),生平未詳,在其父去世後,權憲孫曾向楊嗣復(783年-848,唐朝宰相)請求文詞以冠篇首。順孫之下尚有幼妹一人。是以,權憲孫是唯一合法繼承權德輿全部家産的人。唐朝長安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城市,有100多萬常住居民,物價高、房價貴,白居易當了半輩子官還是在長安買不起一套房。是以,權憲孫繼承的遺産幾代用不完,是以,權憲孫做個唐朝的小職員留在京城就好了。這也是在史料上找不到權憲孫更多資訊的原因。

少陵原上的大兆村權氏後人,他們世代耕守于少陵原上的這份祖業,曆史上也從來沒有外遷的記錄。長安區二聖宮村族衆2000多人。改革開放後,這些人都随着城市建設的擴充,融入到了都市之中。

唐代大文豪、宰相權德輿的後人今何在?《續》

唐朝長安

權氏分支在清朝末年并不多,散布在全國的幾十個點,這些個點就如樹的末枝從主枝上生出,與其他幾個末枝合成一個堂派,他們中有記憶、口傳、記載等資訊幾代内傳承了下來證明親近,隻是一時無人無力去核實的更清楚具體是何時何人,具體的。而被這類族群排除在外的分支并沒有幾個,孤單無伴、自成特色、獨成體系,完全沒有有點滴的資訊佐證能夠融入到其他的主枝上。權德輿後人分支的潤州府丹陽權氏和大兆權氏就是這樣,他們紮根于此隻與權德輿有關,是由時代的曆史的先祖的個人命運決定到達了這裡生根。

唐代大文豪、宰相權德輿的後人今何在?《續》

當西安二聖宮的權倫與揚州的權玉龍兩年前相見握手時,怎能想到,冥冥中或許是權德輿老祖宗的安排,兩個分别千年後的兄弟分支會以一種不知情的方式相逢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