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望江柏拉图学园||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作者:梁中和

【望江柏拉图学园·庚子春】

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第三讲 感知现实和理智现实之间的关系

主讲人:杨怡静

【提要】

普罗提诺对灵魂和躯体的划分基于两种不同的现实,因此灵魂在躯体中如何呈现需要进一步解释。在《九章集》中普罗提诺将灵魂-躯体问题与理智现实-可感世界的结合问题相联系,试图从多种路径提供解决方案。其通过对一种范畴错误的澄清、单词“in”的阐释以及对亚里士多德现实和运动区分的借用等方式,为灵魂等非物质性存在的“呈现”提供了可能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斯多亚式的两难问题。

【研讨资料】:多米尼克·奥米拉《普罗提诺〈九章集〉导论》

01

灵魂如何在躯体中呈现

(Ennead VI. 4–5 [22–3])

望江柏拉图学园||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望江柏拉图学园||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普罗提诺对灵魂和躯体的区分基于理智现实和可感现实之间的划分,并要求进一步讨论:既然灵魂与躯体如此不同,那灵魂是如何呈现在躯体中的呢?波斐利曾说:有三天时间我都在问普罗提诺,灵魂是如何存在于躯体中的,他坚持了他的解释 (Life of Plotinus, 13. 11–12)。为什么这一点这么难理解呢?为什么灵魂呈现于躯体中的方式会像谜一样难以获得准确的解释呢?

在《九章集》第六卷4-5(22-3)中,普罗提诺展示了他对波斐利问题的回答。第一节展示了问题,即:灵魂和躯体的区分展示了二者不同的本性(nature):躯体是复合的,而灵魂是非复合的,那么灵魂呈现在肉体中如何可能?在《九章集》第六卷4.2中,普罗提诺将灵魂-躯体问题与另一个更大的议题联系了起来:理智现实在可感世界中的呈现。在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131ac)中涉及到理念如何被分有的问题:理念如何在保持自身作为“绝对的一”的前提下,呈现在诸多事物中?理念在多种事物中的呈现似乎意味着理念自身作为“一”(whole, unity)的瓦解。但为保持其自身的统一性,就必须放弃在可感事物中的分有,这两种观点都让人难以接受。

02

范畴错误

(a category mistake)

望江柏拉图学园||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望江柏拉图学园||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在第六卷的4-5节中,普罗提诺尝试从多方面去处理该问题,其中包括对“范畴错误”的分析:我们困惑于非物质的本质如何可能在具有部分的躯体中以作为整体的“一”的方式呈现,是因为我们错误地以思考躯体——物质性存在的方式去思考非物质性的东西了。一种斯多亚式的观点——躯体可以分解但仍然保持整体性对于普罗提诺来说是不可能的。如此,关于“呈现”的问题就会变成一种混淆(arise from mental confusion),包括以下两种想法:1)认为非物质性的存在受到和物质性存在的限制,尤其是地理位置;继而2)无法理解非物质性存在如何可能作为整体呈现在躯体中。

在第六卷第五节5.2 1-6中指出了一种合适的处理方式:将非物质性的存在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为非躯体、不具有量和位置的特征。但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因为如果某种已知的理智本性并不像物质在其他躯体中呈现的方式那样在多种躯体种存在的话,它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呈现?难道“呈现”不是意味着在特定躯体中拥有位置(“being localized in a particular body”)?“非物质性的呈现”如何可能?

03

理智自我呈现

望江柏拉图学园||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望江柏拉图学园||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普罗提诺在第六卷4-5节中提出的概念有助于解决“当我们谈论非物质性存在的‘呈现’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问题。在5.2中,我们必须试图从那些适用于躯体的范畴之外的角度去思考非物质性存在,寻找与其本性相关的方面(第五节2.6-22)。随着这些限制我们可以发展出一种对非物质性存在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凸显出它的无变化性、独立性和完满性,这种完满性排除了它逃离自身变成某种可毁灭的肉体本性的可能性(第五节5.3 1-8)。或许我们可以说存在躯体的呈现,那是它们自身遍及不同地点的消散(which is their dispersal throughout different places),而非物质性存在的呈现,理智意味着一种之于它自身而言的完全存在。但是诸理智相互之间并不就位置的不同互相区分(VI.4.4)。它们存在的完满性包含了一种相互之间的完全呈现。

因此普罗提诺在某种意义上认可了非物质性呈现的概念。但对此我们可能仍然无法满意。因为普罗提诺已区分了躯体间的呈现和非物质性存在对自身的呈现。但我们关心的是非物质性存在如灵魂面对躯体时的呈现。

04

作为依赖的呈现

望江柏拉图学园||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望江柏拉图学园||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在VI.4-5中普罗提诺探索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或许是其对单词“in”的阐释,因为它涉及非物质性的真实和物质性真实之间的关系。在希腊语中“in”有“在”某人或者某物的能力中,即依赖于这种能力的意思。这种意义上的非物质性存在既不在任何能力中,也不依赖于任何躯体。另一方面,躯体依赖于灵魂可以被理解为“在”灵魂之中,也就是说一种物质在非物质性存在中(VI.4.2)。如此解释了对于普罗提诺来说为什么柏拉图在《蒂迈欧》(36de)中将世界置于灵魂之中。

在VI.4.7中,普罗提诺举了一个用手握住某个物体的例子:在物体依赖手的抓握的意义上,手完全将自身呈现给了物体。在《九章集》IV.3(27)中他给出了另一个以海洋和网作喻,谈论在灵魂中的宇宙的例子,他要求我们不应把灵魂当作某种“在躯体中”的东西,而应试图理解为躯体“在灵魂中”。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使我们不再困于空间概念中:躯体“进入”灵魂意味着它作为躯体的存在依赖于灵魂。

许多个别的躯体能够在一个非物质性的本质当中,因为它们可以都依赖于该本质。这种依赖特性在与不同躯体的关系以及其不同的能力(VI.4.15)中可以有不同表现。但它们所依赖的非物质性力量始终保持在自身中,作为统一性的整体不会被分成部分。

05

被解决的两难?

望江柏拉图学园||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望江柏拉图学园||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回顾普罗提诺在第六卷4-5节中关于物质性存在呈现的解决方法,他是否成功地取消了柏拉图关于“真实”观念的其中之一的反驳?《巴门尼德篇》中的两难以及亚里士多德对此的批评是不是真的被克服了?

我认为,普罗提诺对该问题的解决具有说服力,他使读者接受另一种现实——非物质性的存在,从它之中衍生出这个具有个性的世界。如果有人持有这样的观点,那么有关呈现的难题就可以在追随普罗提诺的线索上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如果人们拒绝非物质性的存在,则无法对普罗提诺的解决方案感到满足,因为这一解决发难的出发点正是对这种存在的预设。

柏拉图主义的批评者们可能还会怀疑,通过将非物质性-物质性之间关系理解为一种依赖关系究竟能有多少收获?依赖关系作为一种因果关系是否真正避免了“呈现”这一概念中的位置关系?某个斯多亚派主义者可能会如此反驳柏拉图主义的唯心论。对此,普罗提诺会如何回应呢?

06

灵魂如何作用于躯体

望江柏拉图学园||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望江柏拉图学园||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从现有材料看,普罗提诺并未花大量篇幅探讨灵魂作用于身体这一问题,但他给出了某种可能的答案。首先,他指出灵魂的运作所导致的躯体的变化必须和躯体内因此影响发生的变化区分开。为了表述灵魂运动和躯体变化的区别,普罗提诺接受了亚里士多德作出的现实与运动的区分(activity and movement/change)。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activity是变化所抵达的顶端;对于普罗提诺来说,它是非物质性现实的独立功能,躯体变化是基于对它不完美的模仿而来的。

普罗提诺举了一个琴弦和琴声的例子:“就演奏乐器来说,受影响的不是旋律,而是琴弦;然而,如果没有旋律规定应当怎样拨动琴弦,即使演奏者想拨,琴弦也拨不出调来。”(III.6.4.49-52)。但音乐的例子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旋律是由第三者——作为“动力因”的弹奏者提供的。灵魂不仅是旋律,也是躯体变化的“动力因”(agent)。它如何产生变化呢?普罗提诺还接受了亚里士多德对世界变化的分析中提出的因果关系模型,由此提出灵魂也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活动,躯体中不同的生物功能与灵魂的种种特性保持着一致。

另一个问题是,在谈论世界的形成时(第七节)涉及灵魂影响躯体这一复杂问题。普罗提诺倾向于严格坚持对灵魂和躯体的区分,他从不将灵魂视为躯体,就好像它能够物理或机械地对躯体施加影响似的。此外,普罗提诺利用了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的概念,允许非物质性世界和物质性世界之间因果关系的存在。就像在亚里士多德的宇宙中,诸多变化依赖于独立的非物质性实体,在普罗提诺这里,它们依赖着灵魂。

望江柏拉图学园||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主持人:梁中和

参与研讨者:赵哲崇、张文明、李博涵、杨怡静、罗晶晶、宋泽豫、张一帆、陈超凡、石帅锋、曹愉

整理者:何美锋、胡可欣、李欣兰

参考文献

望江柏拉图学园||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1.Plotinus:The Enneads. Lloyd P. Gerson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望江柏拉图学园||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2.《九章集(上下)》.[古罗马] 普罗提诺. [译]石敏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望江柏拉图学园||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3.Plotinus:An Introduction to the Enneads. Aurhor(s): Dominic J. O'Meara Plotinu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3.

望江柏拉图学园||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4.Plotinus. Author(s): Emilsson Eyjólfur. Routledge Press. 2017.

望江柏拉图学园||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5.Plotinus. Author(s): Lloyd P.Gerson. Routledge Press. 1998.

望江柏拉图学园||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三)

6.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lotinus. Author(s): Lloyd P.Gers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7.Neoplatonism. Author(s): Pauliina Remes. Routledge Press. 2008.

ess. 1998.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