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江,走出新世界——我省沿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零"后

长江,走出新世界——我省沿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零"后

志江耀家港化工园,宏伟的湖北三宁化工智能"5G工厂"。

长江,走出新世界——我省沿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零"后

2020年6月16日,在知江市耀家港化工园区新建化工厂正在建设中。

长江,走出新世界——我省沿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零"后

荆州开发区安多玛新厂区、新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声环环境、固废环境等环保装置,为扩大产能奠定了基础。

长江,走出新世界——我省沿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零"后

此刻,曾经宜昌天田化工厂区已成为绿地。曾经种满化工厂的长江线,已成为一条美丽的生态走廊。

长江,走出新世界——我省沿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零"后

2018年3月27日,天田化工厂正在拆除。

长江,走出新世界——我省沿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零"后

荆州开发区绿循环工业园惠达科技人员在新厂区智能控制室调试设备。

长江,走出新世界——我省沿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零"后

近日,仙桃新材料产业园、湖北格林家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在新产品中进行检测。绿色家园是最早响应搬迁企业的号召,通过搬迁改造,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无形的子行业冠军。

照片/温湖北日报 全媒体记者 柯伟 记者 林玲 毛晓娜 黄路瑶

在3年多的时间里,417家化工企业"关门换代",沿江一公里内118家化工企业全部"归零",撤线149.8公里,长江岸线生态绿地面积856万平方米。

2018年以来,我省实施了"全面保护,不大发展",实施了长江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重点解决"化工周边河流"突出问题。按照《湖北省沿江化工企业变更转移任务清单》,制定规则,划定红线,用强人断腕、铁腕治河,推动沿江化工企业"关转转移",铲除长江, 汉江污染隐患。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访宜昌、荆州、仙桃等地,实地考察沿江化工"观变调换"后新面貌。

宜昌市军区艾佳镇刘家村,沿着一条斜坡向长江高高地,绿地与蓝天相映成趣,这里的人们仿佛漫步在河滩公园。很难相信,如果不是"天天化工"这个词留在角落里的一块大理石上,它曾经是一个化工厂。从2016年开始,为了保护长江,为了生态让步,宜昌市选择主动关闭化工厂,开通沿江1公里以内化工企业"零"序幕,湖北三宁化工关闭了生产经营好的天田化工厂。

2009年11月湖北三宁公司改制后,天天化工公司实现累计销售收入17.43亿元,年均利税2790万元。天天化工公司总经理李显云计算出,关闭企业,包括设备、厂房、生产等损失共计约3.5亿元。"尽管损失巨大,但公司更关注未来。李显云表示,对于原来的498名员工,公司将按照"政府放心、员工满意、企业尽职尽责"的原则,给予适当的安置。

工厂拆除后,剩余的工业污染场地于2018年开始修复,最终土地的镍污染和pH值等指标达到相应的国家环保标准,已成为有计划开发的绿地。天田化工厂还进入了知江市经济开发区姚家港工业园进行改造升级。

从柳家村沿江而下,直线距离不到40公里的知江耀家港化工园区,三宁化工投资100亿元的搬迁改造项目——"合成氨原料调整和年产60万吨乙二醇项目"已全面投产。走在耀家港化工园,两旁笔直宽阔的道路,化工装置,崭新的储罐和管道闪亮,厂房外墙漆面漆成白色和天蓝色漆面,展现出现代工业的美感。沿着公路,几公里长的走廊桥梁管道在空中飞舞。这是三宁化工新厂的煤炭输送通道。它就像一条吸水龙,每小时1500吨煤从终端直接运到厂,而煤管带机全封闭包装,运输过程中不漏水。

在"关门走动"期间,我省加快搬迁改造与技术、产品、流程更新相结合,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动力,促进企业安全环保标准升级、园区集群发展。

在荆州绿循环工业园,康特科技有限公司新厂区新厂区整齐布置,隐藏在花草树木、白色植物墙壁和灰绿色管道中,在蓝天白云中脱颖而出。午饭时间,一群穿着干净整洁工作服的工人,对着食堂谈笑。走进工厂,几句醒目的大型标语映入眼帘:"绿水绿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2018年,荆州市推出76家沿江化工企业进行变革转移,康特科技就是其中之一。内特科技整体向绿色循环产业园转移,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年产高档医药中间体900吨,是老厂房的三倍多,产品数量增至9个,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

通过"改革转移"实现转型升级的化工企业比比皆是。目前,我省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生物农药、新型高效肥等高档化工产品占比已超过30%,低端高能产品大幅减少,实现了"新动、高动、绿色动强"。

随着河内所有化工企业完成"封闭变更转移",沿江其余61家化工企业,将在2025年底前完成"硬核算",完成"海关改革转移"。省经济和信息化部将采取"点对点、扎实、狠手"的措施,推动我省"十四五"期间从石化省向强省跨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