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朝鲜战争结果早已注定,第五次战役是让中美接受这个结果的过程

在第五次战役之前,志愿军与联国军交手四次,前三次可以说志愿军完胜,第四次战役志愿军失利,从37线附近退守38线,放弃汉城,仁川等城市,以及37线到38线之间的大片区域。交战双方通过这四次交手,都相互了解彼此,联合国军逐渐找到了志愿军的弱点,并利用这些弱点在第四次战役赢得胜利,这使得联合国军士气大振。

老实说在这个时候,彭总决定发动第五次战役,并不是一个好时机。志司对第四次战役的失利肯定是有过总结,但我没有找到最终的结果,所以无法知道当时志司的准确情况,但当时的志司首长们肯定认为志愿军有能力将联合国军赶下海,而第四次战役的失利,是因为兵力不足,后勤不给力等等一系列其他原因造成的,但真实原因并非如此。

朝鲜战争结果早已注定,第五次战役是让中美接受这个结果的过程

根据美国人的记载,在云山战役中,美国士兵发现一本遗失在战场的小册子,小册子中总结了美国人的战斗特点,陆海空协同立体作战很历害,但士兵都怕死,战斗意志不强,战斗力弱。云山战役是志愿军出国第一仗,可见,为了打败联合国军,志愿军对美军的作战特点早有研究,但志愿军的基层指挥人员了解了多少?弄懂了多少?还是未知数。

当时,我军的基层指挥员大多都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锻炼,作战经验丰富,估计对陆空协同作战、步坦协同作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我们要清楚一件事情,日本的飞机和坦克在质量和数量上与美国没法比,威力上也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因此普通指战员是否认识到位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在第二次战役中第9兵团普遍采用集团式冲锋的老战法对付联合国军,不仅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还造成大量伤亡。第五次战役也出现了不该出现的一幕,5个师,整整5万到6万志愿军拥挤在汉江北岸不足20公里宽的狭长地带,遭到联合国军猛烈的轰炸及炮火打击,损失惨重。由此可见当时志愿军指战员,尤其是初次与联合国军作战的部队,对联合国军海陆空联合作战的威力认识远远没有到位。

在第四次战役的砥平里战斗,美骑兵第1师第5团奉命增援,受到志愿军一个师的阻击,支援行动做阻,该团团长最后没有办法,将全团坦克30余辆,集中起来,加入160名步兵组成特遣队,由他亲自率领,作最后一搏,最后他们冲破了志愿军的层层防线,有十余辆坦克冲去砥平里,使砥平里的守军士气大振。

由此可见美国人的步坦协同作战,威力不小,当达到一定规模时,以当时志愿军的能力,难以阻挡。无独有偶,第五次战役,当联合国军察觉我军开始撤退时,立即组织大量步坦协同突击小分队,向我军防线发起突击行动,其中的一个大约不足一个连的美军突击小分队,冲破我军层层防线,8个小时突进30余公里,打了我军一个措手不及。

朝鲜战争结果早已注定,第五次战役是让中美接受这个结果的过程

经历第三次战役的撤退,李奇微琢磨出对付我军穿插迂回,分割包围的有效办法,这个办法其实很常规,遇到志愿军大举进攻时,利用部队的机械化,快速后撤30公里左右(此距离正好是志愿军一天的行程,志愿军追不上),迅速建立牢固阵地,以便抵档夜晚志愿军可能的进攻。如果联合国军被志愿军围住,他们便快速建立环形防御阵地,夜晚挡住志愿军的进攻,白天在飞机的掩护下突围,此战法非常有效,导致志愿到第五次战役时,想要歼灭联合国军营级作战单位就要使出全力,且往往代价巨大。

在大兵团作战上,李奇微要求联合国军紧紧靠在一起,齐头并进,减少我军穿插迂回的空间,第四次战役,我军取得横城大捷,在东线撕开一个缺口,但在砥平里却失利了,仅仅三天时间,李奇微便将缺口补上,可见是早有防备。

联合国军找到了对付志愿军的办法,志愿军有没有找到对付联合国军的办法呢?从第五次战役的作战计划和战斗进程来看,第五次战役几乎是第四次战役的翻板。第四次战役的策略为西顶东放,第五次战役由于兵力充裕,开始是全线出击,中线准备击穿联合国军防线,然后采用穿插迂回,分割包围的战法,等到战役一打响,由于联合国军收缩较快,志愿军打成了一线平推,没办法志司只好临时改变战法,又打成了西顶东攻,结果与第四次战役几乎一样。不同的是联合国军抓住机会,集中兵力,全线反击,致使志愿军吃了大亏。

由此可见志愿军第四次战役失利,包括第五次战役吃亏的根本原因是,志愿军还没有找到消灭联合国军的方法。

朝鲜战争结果早已注定,第五次战役是让中美接受这个结果的过程

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的原因,表面上看是担心联合国军登陆作战。第四次战役结束之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从来没有提到过登陆作战计划,在李奇微的回忆录中有一段记述,范佛里特任第8集团军司令时,曾提议登陆作战,但被李奇微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是因为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态度,美国不想扩大事态,一方面担心苏联介入,另一方面担心陷于朝鲜战争,凭白消耗自身实力,导致自己处于不利地位。

但中国不知道这些情况,不仅发动了第五次战役,还将战争后期的主要精力放在东西海岸防美军登陆上,后面我还会专门介绍相关情况。

第四次战役后,彭德怀回北京与毛泽东沟通后,确定了朝鲜战争的基调,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注意,中心思想是要胜,可见无论是彭德怀和毛泽东都认为朝鲜战争可胜,也就是说,凭志愿军的能力完全可以将联合国军赶下海,当彭老总提出第五次战役构想时,毛泽东很快就同意了,这也许是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的最大动因,两人都想毕其功于一役。可见两人都有轻敌之心,将帅都心存此心,可想而知,整个志愿军肯定也存在轻敌之心,未战而轻敌,吃亏就难免了。

志愿军的后勤到第五次战役前,甚至整个第五次战役期间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当时入朝的志愿军第3和第19兵团,吃完自身携带的干粮后,只能忍饥挨饿,赶到前线时,有的战士已经饿了十多天了,体力下降明显,需要休整补充。

刚入朝的部队对联合国军不了解,对地形不熟悉,因此,洪学智再三建议将敌人放到铁原地区,再予以歼灭,志司首长大多持有相同的看法,但彭总考虑到,铁原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敌人,而不利于志愿军,没有采纳。当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彭德怀对当时的形势产生误判,认为志愿军完全可以战胜联合国军,所以放进来也好,打出去也罢,结果差别不大,因此权衡再三,还是决定打出去,其实以当时志愿军的实力,已经没有能力将联合国军赶下海。

朝鲜战争结果早已注定,第五次战役是让中美接受这个结果的过程

第五次战役结束,中国才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将联合国军赶下海,美国也发现自己也无法突破中朝联军在38线附近的防线,再加上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急于从朝鲜战争中脱身,便通过各种渠道,提出和谈意愿,中国也积极响应,从此以后,双方就没有再发生大规模战役,而是在38线上谈谈打打,打打谈谈,直到签定停战协议。从这一点上看,第五次战役是历史的必然进程,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如果志愿军有能力将联合国军赶下海,结果会怎么样?毫无疑问美国会从朝鲜撤兵,金日成会完成民族解放事业,世界格局将会是另一翻景象,但这只是如果,以当时中美两国国力对比,志愿军不可能具备这种能力。

大家都知道,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能整师,甚至整军地消灭国军,朝鲜战争,志愿军同样能整师,甚至整军的消灭南朝鲜军队,但面对比国民党士兵更怕死的美国士兵,连吃下一个整营都要费老鼻子劲,这就是国力的差距。战争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战斗意志的强弱可以改变一场战斗的结果,但无法改变一场战争的结果,或者说一场战争无论其过程如何曲折,但战争的结果其实在开战前都已注定。

朝鲜战争其实也是如此,战争的结果与朝鲜南北政府的实力无关,甚至与志愿军的实力关系也不大,只与当时美苏两大阵营的实力有关,因为当志愿军越过38线,会引起美国的强有力的抵抗,当美国越过38线就会引起中国和苏联的强烈反抗,最后中美双方在38线停火,也是两大阵营实力的体现,这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国力与美国相差太大,仅凭中国,很难改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