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韓戰争結果早已注定,第五次戰役是讓中美接受這個結果的過程

在第五次戰役之前,志願軍與聯國軍交手四次,前三次可以說志願軍完勝,第四次戰役志願軍失利,從37線附近退守38線,放棄漢城,仁川等城市,以及37線到38線之間的大片區域。交戰雙方通過這四次交手,都互相了解彼此,聯合國軍逐漸找到了志願軍的弱點,并利用這些弱點在第四次戰役赢得勝利,這使得聯合國軍士氣大振。

老實說在這個時候,彭總決定發動第五次戰役,并不是一個好時機。志司對第四次戰役的失利肯定是有過總結,但我沒有找到最終的結果,是以無法知道當時志司的準确情況,但當時的志司首長們肯定認為志願軍有能力将聯合國軍趕下海,而第四次戰役的失利,是因為兵力不足,後勤不給力等等一系列其他原因造成的,但真實原因并非如此。

北韓戰争結果早已注定,第五次戰役是讓中美接受這個結果的過程

根據美國人的記載,在雲山戰役中,美國士兵發現一本遺失在戰場的小冊子,小冊子中總結了美國人的戰鬥特點,陸海空協同立體作戰很曆害,但士兵都怕死,戰鬥意志不強,戰鬥力弱。雲山戰役是志願軍出國第一仗,可見,為了打敗聯合國軍,志願軍對美軍的作戰特點早有研究,但志願軍的基層指揮人員了解了多少?弄懂了多少?還是未知數。

當時,我軍的基層指揮員大多都經曆過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的鍛煉,作戰經驗豐富,估計對陸空協同作戰、步坦協同作戰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我們要清楚一件事情,日本的飛機和坦克在品質和數量上與美國沒法比,威力上也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是以普通指戰員是否認識到位還真是一個未知數。

在第二次戰役中第9兵團普遍采用集團式沖鋒的老戰法對付聯合國軍,不僅沒有取得預期效果,還造成大量傷亡。第五次戰役也出現了不該出現的一幕,5個師,整整5萬到6萬志願軍擁擠在漢江北岸不足20公裡寬的狹長地帶,遭到聯合國軍猛烈的轟炸及炮火打擊,損失慘重。由此可見當時志願軍指戰員,尤其是初次與聯合國軍作戰的部隊,對聯合國軍海陸空聯合作戰的威力認識遠遠沒有到位。

在第四次戰役的砥平裡戰鬥,美騎兵第1師第5團奉命增援,受到志願軍一個師的阻擊,支援行動做阻,該團團長最後沒有辦法,将全團坦克30餘輛,集中起來,加入160名步兵組成特遣隊,由他親自率領,作最後一搏,最後他們沖破了志願軍的層層防線,有十餘輛坦克沖去砥平裡,使砥平裡的守軍士氣大振。

由此可見美國人的步坦協同作戰,威力不小,當達到一定規模時,以當時志願軍的能力,難以阻擋。無獨有偶,第五次戰役,當聯合國軍察覺我軍開始撤退時,立即組織大量步坦協同突擊小分隊,向我軍防線發起突擊行動,其中的一個大約不足一個連的美軍突擊小分隊,沖破我軍層層防線,8個小時突進30餘公裡,打了我軍一個措手不及。

北韓戰争結果早已注定,第五次戰役是讓中美接受這個結果的過程

經曆第三次戰役的撤退,李奇微琢磨出對付我軍穿插迂回,分割包圍的有效辦法,這個辦法其實很正常,遇到志願軍大舉進攻時,利用部隊的機械化,快速後撤30公裡左右(此距離正好是志願軍一天的行程,志願軍追不上),迅速建立牢固陣地,以便抵檔夜晚志願軍可能的進攻。如果聯合國軍被志願軍圍住,他們便快速建立環形防禦陣地,夜晚擋住志願軍的進攻,白天在飛機的掩護下突圍,此戰法非常有效,導緻志願到第五次戰役時,想要殲滅聯合國軍營級作戰機關就要使出全力,且往往代價巨大。

在大兵團作戰上,李奇微要求聯合國軍緊緊靠在一起,齊頭并進,減少我軍穿插迂回的空間,第四次戰役,我軍取得橫城大捷,在東線撕開一個缺口,但在砥平裡卻失利了,僅僅三天時間,李奇微便将缺口補上,可見是早有防備。

聯合國軍找到了對付志願軍的辦法,志願軍有沒有找到對付聯合國軍的辦法呢?從第五次戰役的作戰計劃和戰鬥程序來看,第五次戰役幾乎是第四次戰役的翻闆。第四次戰役的政策為西頂東放,第五次戰役由于兵力充裕,開始是全線出擊,中線準備擊穿聯合國軍防線,然後采用穿插迂回,分割包圍的戰法,等到戰役一打響,由于聯合國軍收縮較快,志願軍打成了一線平推,沒辦法志司隻好臨時改變戰法,又打成了西頂東攻,結果與第四次戰役幾乎一樣。不同的是聯合國軍抓住機會,集中兵力,全線反擊,緻使志願軍吃了大虧。

由此可見志願軍第四次戰役失利,包括第五次戰役吃虧的根本原因是,志願軍還沒有找到消滅聯合國軍的方法。

北韓戰争結果早已注定,第五次戰役是讓中美接受這個結果的過程

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的原因,表面上看是擔心聯合國軍登陸作戰。第四次戰役結束之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從來沒有提到過登陸作戰計劃,在李奇微的回憶錄中有一段記述,範佛裡特任第8集團軍司令時,曾提議登陸作戰,但被李奇微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是因為美國對北韓戰争的态度,美國不想擴大事态,一方面擔心蘇聯介入,另一方面擔心陷于北韓戰争,憑白消耗自身實力,導緻自己處于不利地位。

但中國不知道這些情況,不僅發動了第五次戰役,還将戰争後期的主要精力放在東西海岸防美軍登陸上,後面我還會專門介紹相關情況。

第四次戰役後,彭德懷回北京與毛澤東溝通後,确定了北韓戰争的基調,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注意,中心思想是要勝,可見無論是彭德懷和毛澤東都認為北韓戰争可勝,也就是說,憑志願軍的能力完全可以将聯合國軍趕下海,當彭老總提出第五次戰役構想時,毛澤東很快就同意了,這也許是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的最大動因,兩人都想畢其功于一役。可見兩人都有輕敵之心,将帥都心存此心,可想而知,整個志願軍肯定也存在輕敵之心,未戰而輕敵,吃虧就難免了。

志願軍的後勤到第五次戰役前,甚至整個第五次戰役期間也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當時入朝的志願軍第3和第19兵團,吃完自身攜帶的幹糧後,隻能忍饑挨餓,趕到前線時,有的戰士已經餓了十多天了,體力下降明顯,需要休整補充。

剛入朝的部隊對聯合國軍不了解,對地形不熟悉,是以,洪學智再三建議将敵人放到鐵原地區,再予以殲滅,志司首長大多持有相同的看法,但彭總考慮到,鐵原地區,地勢平坦,有利于敵人,而不利于志願軍,沒有采納。當然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彭德懷對當時的形勢産生誤判,認為志願軍完全可以戰勝聯合國軍,是以放進來也好,打出去也罷,結果差别不大,是以權衡再三,還是決定打出去,其實以當時志願軍的實力,已經沒有能力将聯合國軍趕下海。

北韓戰争結果早已注定,第五次戰役是讓中美接受這個結果的過程

第五次戰役結束,中國才發現自己沒有能力将聯合國軍趕下海,美國也發現自己也無法突破中朝聯軍在38線附近的防線,再加上美國國内反戰情緒高漲,急于從北韓戰争中脫身,便通過各種管道,提出和談意願,中國也積極響應,從此以後,雙方就沒有再發生大規模戰役,而是在38線上談談打打,打打談談,直到簽定停戰協定。從這一點上看,第五次戰役是曆史的必然程序,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如果志願軍有能力将聯合國軍趕下海,結果會怎麼樣?毫無疑問美國會從北韓撤兵,金日成會完成民族解放事業,世界格局将會是另一翻景象,但這隻是如果,以當時中美兩國國力對比,志願軍不可能具備這種能力。

大家都知道,解放戰争時期,解放軍能整師,甚至整軍地消滅國軍,北韓戰争,志願軍同樣能整師,甚至整軍的消滅南北韓軍隊,但面對比國民黨士兵更怕死的美國士兵,連吃下一個整營都要費老鼻子勁,這就是國力的差距。戰争有其自身的規律性,戰鬥意志的強弱可以改變一場戰鬥的結果,但無法改變一場戰争的結果,或者說一場戰争無論其過程如何曲折,但戰争的結果其實在開戰前都已注定。

北韓戰争其實也是如此,戰争的結果與北韓南北政府的實力無關,甚至與志願軍的實力關系也不大,隻與當時美蘇兩大陣營的實力有關,因為當志願軍越過38線,會引起美國的強有力的抵抗,當美國越過38線就會引起中國和蘇聯的強烈反抗,最後中美雙方在38線停火,也是兩大陣營實力的展現,這是曆史的必然,中國國力與美國相差太大,僅憑中國,很難改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