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民国时期的爱情,无不充满了传奇和悲剧。传奇之处在于,那个时候西方恋爱之风刚吹进国内,人们刚从封建的束缚中走出来,对西式的恋爱观尚处在摸索状态,各种老少恋,师生恋层出不穷,甚至还有打着爱情的名号脚踏好几条船的情况发生。

而悲剧则在于,不管是哪种爱情,都处在乱世之中。乱世里,维持一份稳定的生活已实属不易,更别提白头偕老这种奢侈品。而大部分传奇爱情,最后也不可避免走向了无疾而终的结局。
今天笔者要说的这个故事便是如此,女主人公叫张荔英,她爱上了大自己31岁的长者,还在24岁那年勇敢嫁给了他,可谓传奇。不过,这段爱情最后却未能圆满,具体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接着往下细说。
张荔英,1906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张静江,孙中山的拜把子兄弟,也是国民党的初代元老。不难看出张荔英家庭的实力有多么雄厚,受中西方教育的影响,张荔英成了一个通晓海内外,且知书达理的名媛。
而张荔英本人的兴趣在绘画这一块,为此,家里也没少给她创造条件。张荔英先后在巴黎、纽约和上海接受绘画教育,24岁那年,她还参加了巴黎秋季沙龙,这是当年世界最大的综合性艺术展。
论成就,张荔英无疑是国内女画家第一人。而在巴黎期间,张荔英结识了前往法国避难的国民政府前外交部长陈友仁。或许因为张荔英周边的华人男性太少,初识陈友仁时,张荔英竟被他的谈吐吸引,很快坠入了爱河,张荔英甚至提出要嫁给陈友仁。
此举很快遭到了父亲张静江的反对,虽然陈友仁算是国民政府的人,但其整整大了张荔英31岁,其差不多和张静江同岁。收一个和自己岁数差不多的人当女婿,张静江怎么也不会同意。
然而,民国时期的女人,主动追求幸福的倔强超乎人的想象。1930年,24岁的张荔英不顾父亲反对,毅然嫁给了陈友仁,两人在巴黎举办了一场朴素的婚礼。之后,张荔英随陈友仁回到了国内。
可惜好景不长,两人先是在香港度过了十年美好时光。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两人因为身份特殊,被日军拘捕。后转移至上海,日军先后多次逼迫陈友仁加入汪精卫的日伪政府,却被其严词拒绝。实在没有办法,日军只好将两人软禁了起来。
在软禁期间,陈友仁于1944年因心力衰竭去世,没能看到抗战胜利的曙光。而张荔英则撑到了抗战结束,陈友仁离世后,她再也没有牵挂,离开了上海这个伤心地,前往了新加坡定居。
在新加坡的日子里,张荔英重拾了自己的绘画梦想。而经历过一切种种后,张荔英的绘画技艺也越来越高超,其甚至成了“新加坡六大先驱画家”之一。其也一直活到了1993年,享年87岁。
临终前,曾有新加坡记者问张荔英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张荔英直言“最大的遗憾便是只和我的爱人陈友仁生活了十余年。”眼神里满是爱意,可惜陈友仁却看不到了。
对于活了87岁的张荔英,十年婚姻生活确实如白驹过隙,但足以看出那是张荔英最惬意的时光。也难怪张荔英之后再未嫁过他人,而她余生的作品中,画的大多还是陈友仁生前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