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我们生活的世界,曾出现过四大文明古国,也先后出现过其他二十多个辉煌的文明。如今,除了引以为傲的中华文明,其他文明早已被历史长河的泥沙层层覆盖,唯独中华文明依然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依旧朝气蓬勃一枝独秀?原因就是只有中华文明才是礼仪之邦,真正是以人为本!原因就是中华民族骨子里有着同舟共济的精神,与救助贫苦的慈善!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中华民族,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始终众志成城,一直与自然灾害斗智斗勇。早在中华文明源头的三皇五帝时代,就产生了维护社会生产的救灾济民的思想与措施。

从而使中华民族有了无与伦比的凝聚力,促使中华文明循序渐进地前行!

一、多灾多难的土地

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但这片赖以生存的天地,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不计其数的灾荒与磨难。

(1)饥荒的定义

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形容饥荒之类天灾的专有词语比较多。

《墨子》∶一谷不收谓之健,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五谷不收谓之饥。

墨子博学多才、认真负责,介绍饥荒层层递进,但用一句话总结:五谷歉收就是饥荒。

秦汉时期,《尔雅》解释:干旱、水涝、螟虫、蝗灾,使地里的庄稼没有收成,高岗没有野菜采摘,山上果树也结不出果实,就是饥荒之年(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

到了北宋,人口已经远远超过西周,坡岗野菜与山岭野果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故而朱申说:只要庄稼五谷不能长成熟、地里没有收成的年景,是凶年,如果凶得很厉害,没有收成的时间久、地域广的年份,就是荒年(谷不熟为凶,凶甚则为荒,《周礼句解》)。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此类一系列详细的专有词语,反映出当时灾荒频繁、瘟疫严重,时时威胁着在这一片古老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

(2)凶荒之年的应急方案

面对大自然的威严,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一群人的力量也无力回天,只有众志成城,才能共渡难关,才能驱动中华文明砥砺前行。

《周礼·秋官》:若邦凶荒,则以荒辩之灋(fǎ)治之,令移民、通财、纠守、缓刑。

面对灾荒,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三皇五帝、与夏商生产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发展、制定出了一套成熟的救灾应急预案。目的就是齐心协力,共同应对饥荒,战胜灾魔。

邦国之内,若遇到凶荒之年,就启动一级应急方案,命令上下步调一致,一面将灾区成年人迁移到适合耕种、劳作的地方去,充分利用土地,一面对不适合迁移、而留守灾区故里的老人、儿童调拨粮食。同时对趁机横行灾区、鱼肉百姓的盗贼,加大抓捕打击力度,对违法灾民的处罚,则比平时轻缓宽松,从而稳定民心。

(辩,区别、区分,即灵活对待。灋(fǎ),法的古字)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3)君臣百官共度时艰

《穀梁传》:大侵之礼,君食不兼味,台榭不涂,弛侯、廷道不除,百官布而不制,鬼神祷而不祀

《曲礼》云“岁凶,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穀。

大饥荒之年,领导带头遵守救灾应急制度,君王的餐桌不超过两道菜,即使是祭祀天地的隆重盛大吉日,也不杀生而享受。

荒年祭拜鬼神,供奉先祖,祈求神灵,只祷告许愿,而不供奉祭品。宫殿大院与亭台楼榭都不装修,不用兽皮或布匹等值钱的材料作练习射箭的靶子。

与君王议事开会的大大小小的干部,与领导一起以身作则、勤俭节约,不添加新衣服。所有人,停止用谷物等粮食喂养马匹。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二、十二“荒政”聚万民

周代已经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荒政”与“六养”救灾政策。

(1)财政一把手主持救灾

《周礼·地官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

西周,就是凭借救灾民于水火的十二条“荒政”,凝聚天下百姓,促进社会进步。

“荒政”,由财政一把手“大司徒”牵头挂帅,直接负责救济天下百姓,

?大司徒,是西周时期主管国家财政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土地等级划分与配给;主管全国户口赋役;制定赋税征收政策;管理各地财帛粮食收支。

这职务,汉朝为尚书,隋朝为民部尚书,唐代因避李世民的名讳,而正式改称户部尚书,一直沿用至清代。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由天下财政一把手亲自抓救济天下饥民工作的历史,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舜帝时代。

《书·舜典》﹕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舜帝说:弃,为了天下黎民百姓不饱受灾荒折磨,不再忍饥挨饿,我现在任命你为天下农业一把手——后稷(农官)。你上任的职责就是教民耕稼,按季节种植谷物,拯救天下苍生。

后稷,周人先祖,名弃,中国农耕文明的开创者,被历朝历代尊为“百谷之神”。

(2)统治者高层为民

“荒政”十二条具体内容:

“一曰散利”,贵族让利、方便百姓,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开仓放粮,帮百姓筹集耕种的粮种。

“二曰薄征”,减免赋税。

这两点,也是后来的历朝历代救灾的通行方法。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3)地方官员措施

“三曰缓刑”,对百姓量刑放宽,灾民无奈之举、无心之过,尽量从轻处罚。

“四曰弛力”,官员免除灾民力役,让劳力集中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五曰舍禁”,放开相关河流、山林的禁令,允许百姓捕鱼、打猎养家;

“六曰去几”,免除集市上的交易税(几,是器具,衍申数量、买卖之意)。

“七曰眚(shěng)礼”, 就是办事一切从简。百姓找官府办事,省略平时的繁文缛节。上面的领导视察灾区,不搞大吃大喝。

(4)落实民生

“八曰杀哀”,以活着的人为重,督促节省丧葬费用;

“九曰蕃乐”,收起乐器,停止娱乐;

“十曰多昏”,鼓励婚嫁,简化婚礼程序,减少彩礼陪嫁,方便民间嫁娶,促进人口增长;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5)安抚民众

“十有一曰索鬼神”,祭祀鬼神,拜祭天地,为灾民祈福。

《荀子》记载:汤旱而祷。

商朝开国之君成汤在位之时,遭遇旱灾,祈祷上天,在神灵面前“以六事自责”:请问上天,是我平时处理朝政、管理天下不符合规矩、天意,还是我失德,安排天下百姓劳作太过度了?为何长久没有雨水,以致到如此地步?

是我的皇室家族太奢靡浪费,还是我的后宫嫔妃干政惹得天怒人怨?为何长久不降雨露,以致有这般严重?

是我身边的大臣贪污受贿成风,还是我身边的小人进言太猖狂?为何长久不降甘霖,以致降下这场百姓度日如年的饥荒?

官方祭祀鬼神,既是表面统治者遵守规矩,彰显仁政爱民之意,也可以减少灾民急病乱投医,相信心怀不轨之人装神弄鬼,被他们骗取钱财。

“十有二曰除盗贼”,打黑除恶,铲除横行乡里、鱼肉灾民的盗贼。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6)后世的借鉴

时代在发展,政策也在变迁。例如放开河流、山林的禁令。

宋·《救荒活民书》记载:唐虞之时,国用尚简,上之人取于民者甚少,凡山泽之利,尽在于民。

五帝时代,邦国开支用度,普遍比较简单节约,对百姓索取很少,山林间的飞禽走兽,河流里的鱼虾螺蚌,都任凭百姓获取。

这种管理方法表面是百姓获利,但也存在一个问题:遇到灾荒,君王也不能开仓放粮,赈济灾区,唯一能做的就是祈求上天降下好运气。

西周制定的十二“荒政”核心内容,3000多年来,一直被后世沿用、借鉴,只是说法不一罢了。例如家喻户晓的荒年开仓放粮、减免赋税等等。

还有,帮百姓筹集粮食与种子的“散利”,也是后世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另外,饥荒之年,官府督促百姓节省丧葬费用的“杀哀”。彰显在以“德”“孝”治天下为核心的时代,以努力活着的人为重心的精神,而不是给某人贴上不仁不孝的标签,让的失名节者,任其被网暴社死的极端思想,这也体现出当时特殊情况特殊办理的思维,以及务实做法:礼节,死者为大;钱财,则以活人为重。

这一点,也是儒家思想在当时处处碰壁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保息六养万民”

西周,除了灾年的十二条“荒政”之外,还有针对具体人群的六条“养民”政策。

《周礼·地官》记载:以保息六养万民。

为了使自己治下百姓繁衍生息,凭借为百姓提供生存保障的六条执政措施,以滋养保护治下子民。

(1)“保息六养万民”的主要内容

一曰慈幼,就是爱护孩子,出资集中收养。对收养孤儿的人家,给予一定的钱财补给。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二曰养老,周代尊老养老的风尚很是盛行。

例如姜子牙、伯夷、叔齐,都是听说周武王姬昌有“养老”政策,而专程赶到周地。

宋文公即位前后,凡是年纪在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照顾有加,没有不送东西的,还按时令节气给老人送去珍贵食品(年自七十以上,无不馈诒也,时加羞珍异《左传》)。

三曰振穷,四曰恤贫。穷与贫有区别。

穷,是鳏寡孤独这些没有劳动能力,又无依无靠之人;贫,是指有劳动能力、但收入微博,不能自足自给、不能养家糊口的人(郑玄注:“天民之穷者有四,曰鳏、曰寡、曰孤、曰独”)。

五曰宽疾,是对身体羸弱多病的人,不给他们派力役等任务,让他们能正常生活(略其事任,保其正命。明·丘浚《大学衍义补》)。

(2)慈善的开端

看了“保息六养万民”政策的前五条,就会惊奇发现,规定的救济对象与人群,就是今天的慈善事业与扶贫工作的主要帮扶对象。

西周这些救济政策,后来为中华文明添砖加瓦的各朝各代都在努力地继承、完善与发展。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例如,《宋史·食货志》 记载:京师旧置东、西福田院,以廪老、疾、孤、穷、丐者。

北宋官方在京城修建东西两个福利院,划拨500亩粮田,作为两个福利院的运作经费,福利院救助对象是老人、病人、孤儿、穷人与流浪者。

后了宋英宗赵曙时期,又“增置南、北福田院,并东、西各广官舍”。同时也多次增加福利院的经费。

《临安志》:应遗弃小儿。民间有愿收养者,月支钱一贯,米三斗,尽三岁止。

1271年,宋度宗赵禥创办孤儿院(慈幼局),收养无依无靠的孩子。对收养孩子的家庭,官方每月支付一贯铜钱,加三斗大米,连续给三年。

没有人家收养的孩子,有官府出资请人照看抚养。如果有愿意收养第二个孤儿的家庭,官方登记之后,与收养第一个孩子一样,发放领养补贴(续有愿子之者,从官请,仍给钱米如式)。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3)给富人戴紧箍咒

“保息六养万民”政策的第六条是“安富”。

关于,荒年的“安富”政策,北宋·朱申在《周礼句解》中解释:富者安之,不以富敛暴焉。即让家财万贯的大户人家安分守己,不能让他们凭借灾荒谋取非法暴利。

明代·丘浚则解释:富户人家也应该从事官府的力役 、杂役、军役,对遵纪守法富人家庭,他们的合法财产,应该得到保护。(平其徭役,保其常产《大学衍义补》)。

不论是哪一种解释,荒年“安富”的核心思想是:不是安抚富人,而是让富人安分。是警告富人,不能打灾民的主意,不能占灾民的便宜,不能变相盘剥灾民的救命钱,否则,你的财产得不到保护。

“安富”这一点,也是一直使用至今,即打击发国难财的不法商人。

四、邦国内部“移民移粟”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大型饥荒瘟疫灾难,周王室与诸侯除了十二“荒政”与“六养万民” 之外,还有在邦国内部搞大移民,或粮食调运支援灾区等辅助措施。(大荒、大札,则令邦国移民、通财《周礼句解》)。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1)启动移民机制的标准

《周礼·地官·》:廪人若食不能人二鬴,则令邦移民,就谷诏王杀邦用。

国家粮库的主要功能,是给公务员发工资,救济灾民,支撑战争、抚恤军属。

管理粮库的人,主要责任,就是依据存粮与收成情况,核算、制定适用于丰年或荒年的开支标准(也包括君王的开支),并随时向最高领导汇报。

如果粮食足够全国每个成年人每月四鬴(fǔ)的粮食,属于人人欢喜的上等好年景;如果每人每月平均三鬴的粮食,则属中等年份;倘若每一个成人每个月的粮食只有二鬴,则属于凶荒之年。最高权力机关就下令启动灾区移民机制、及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减省开支的应急措施,同时硬性规定预留修城劳役、军队将士以及祭祀天地神灵所用的必备粮食。

据《周礼·考工记》介绍:"鬴,六斗四升也。按汉代度量计算,两鬴粟谷,大约相当于今天的77公斤。

成人月均二鬴(约77公斤)带壳粮食的年份,就不能坐等甘霖。必须启动最劳神费力的救灾措施——移民,将灾民迁移到没有荒灾的地方,去开发新的土地、抓紧农时生产。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2)梁惠王谈“移民移粟”

对于移民工作,齐国管仲认为注重堵与疏,不能粗暴简单地搞一刀切。不论灾区百姓,是不是愿意迁移,都要耐心讲清政策,陈明利害关系,千万不要非打即骂。官府出物出钱出气搞移民,如果搞得天怒人怨,让百姓记恨官府,就得不偿失。(不明于决塞,而欲殴众移民,犹使水逆流。《管子》)

少数真有特殊情况的灾民,不愿迁移,也可以与老人一起留在原地,饥荒之地以后还是需要人耕种。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前320年,魏国梁惠王对孟子推心置腹坦言:我治理家国,已经算是尽心尽力了。比如,黄河以北发生了饥荒,我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地区,还把河东的粮食,调运到灾区河内,供给不适合或不愿意搬移的老人与孩子;如果河东遇到饥荒,我也是这样做的。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孟子没有直接评价梁惠王的做法,但与孟子、梁惠王同时期、与墨子齐名的杨朱则肯定了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救灾举措,说移民、移粟是十二“荒政”的传承与发展(移民移粟,荒政之所不废也《孟子集注》)。

五、运粮通财

梁惠王对孟子说的“移民移粟”,是邦国内部解决荒灾与饥民的措施。还有关系友好的邦国之间相互“通财”,相等与今天的有偿援助。

(1)齐心协力拱卫周王

《春秋左传》: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前715年,周恒王给鲁国发来的告急文件,说都城洛阳出现饥荒。

上天之子——周王,把都城(京畿jī )以外的地区土地和臣民,封赐给子孙、功臣与少数前朝后代,建立起许多诸侯国,镇守疆土,周王则是天下共主。各诸侯有拱卫周王室的义务,有随周王出征、祭祀、吊丧的责任。

如今,周王都城遭到饥荒,诸侯出手相助,义不容辞。

鲁隐公接到周恒王的书信,向诸侯宋、卫、齐、郑发出倡议书,一起集资,按礼仪政策筹集粮食,运往都城。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2)兄弟友邦仗义相助

《左传》: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

《左传》:晋饥,秦输之粟。

前648年冬,晋国发生大饥荒。第二年派人向秦国发出购买粮食的求援请求。

当时秦国也不富裕(秦国进行商鞅变法,富国强兵是300多年之后的事),因秦晋之间通婚已有30年,正是秦晋之好的良好发展时期。出于礼义,秦穆公毫不犹豫地调运粮食支援晋国。

《左传》:夏,归粟于蔡

前505年夏天,鲁定公集中粮食,支援发生灾荒缺粮的蔡国,以救济急难。

鲁蔡两国属姬姓兄弟之邦。鲁国是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封地,蔡国则是周公旦次子蔡仲的封地。

周公旦,史称周公,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与周武王是同母兄弟。周武王去世后,周公辅政年幼的周成王继位治理天下。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3)库存不足求援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邦国之间的运粮通财都是十分火急之事

《左传》冬,饥。臧孙辰告籴于齐,礼也。

前666年冬,鲁国发生饥荒,麦子稻禾颗粒无收,大臣臧孙辰心急如焚,个人赶到齐国,私自主张表达了鲁国救济饥荒的购粮请求。

尽管没有看到鲁庄公亲笔签发的正式文书,因臧孙辰承奏的鲁国饥荒属实,按当时礼仪制度,他的购粮求援,符合诸侯之间的契约精神。故而齐桓公答应了臧孙辰的求援(臧孙辰告籴于齐,告,然后与之《穀梁传》)。

另外,按当时的规定,邦国粮库“必有三年之委”,如果“无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如果邦国没有足够三年开支的积余存粮,就不算一个是可以正常发展的诸侯国)。如果存粮低于三年用度的警戒线,任何时候发生灾荒,就属于饥荒之年,可以向天下诸侯友邦发出救灾购粮的请求。

所以,这次臧孙辰“不称使”(不是鲁庄公派遣的使者)私自向齐国购粮求援,不但没有被鲁庄公责罚,还得到“君子之为国”的美名。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六.对富人“劝分”

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十二“荒政”、“六养万民”政策,以及“移民移粟”、“告籴通财”之外,也出现了诸侯向贵族富户之家邀请“劝分”之策。

“劝分”,就是饥荒之年,地方官员得到朝廷批示后,代表官府,游说商贾富户,将钱财粮食拿出来一部分,接济乡里的穷苦人家。灾情过后,官府依据登记注册的情况,再对他们做出相应的补偿。

“劝分”,是诸侯自己内部兴起来的行之有效的救灾应急措施,不属于当时礼乐制度的条款。

(1)救灾应急之策

历史上最早的“劝分”,是被荒年逼出来的智慧,是包含仁道的应急之策。

《左传》:夏,大旱。公欲焚巫尫(wāng)。

前638年,夏季,鲁国大地发生了大规模旱灾。鲁僖公心急如焚,想要烧死那些祈祷请雨而不见成效的巫人,和朝天躺卧的不吉利的病人。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天旱导致饥荒,诸侯焚烧巫尫求雨,是当时的惯用做法。

巫,是女巫,焚烧她们,是因为她们主持求雨而失败。

尫,是只能面朝天躺卧的病人。焚烧他们,是因为当时流传上天觉得这些病人可怜,不忍心下雨,怕雨水灌进了他们的鼻子。

《左传》:臧文仲曰:非旱备也。修城郭,贬食省用,务穑劝分,此其务也。

大臣臧文仲对鲁僖公说:“您说的这些,不是应对旱灾的办法。现在我们当务之急,就是启动救灾应急制度,积极修整城墙军务,号令全国上下节衣缩食,减省开支,共渡难关。

一方面号召大家继续致力农事、另一方面规劝富人拿出一些钱粮,施舍给灾民。这才是我们眼下最需要去做的事情。

至于您说的那几个能说会道干不了正事的女巫、和那些令人同情的病人,能做什么坏事?您朝他们撒气也没有用。如果老天爷真的同意您收拾他们,也就不会让他们活在这个世上;再说回来,如果他们真的像大家所说的,能造成旱灾,您烧死了他们,只会违背天意,导致灾荒更加严重。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鲁僖公采纳了臧文仲的建议。这一年虽然闹饥荒,由于应对及时、恰当,并没有给鲁国百姓造成损害(公从之。是岁也,饥而不害)。

(2)荒年备战

上面,臧文仲为鲁僖公献计献策时,提到了“修城郭”。

对此,西汉服虔解释:国家凶荒,则无道之国乘而加兵,故脩城郭为守备也。

意思是,有某一个诸侯国面临饥荒,有诸侯国是倾囊相助雪中送炭,还有不讲江湖道义的诸侯国落井下石、趁别人国库空虚,发动侵略战争。

故而,越是凶荒之年,越发需要修城储粮,积极备战,防备不良诸侯入侵。国库充盈,反而没有什么人敢上门欺负。这也是国库存粮,最少应该保持足够支付三年开销的原因。

(3)晋文公亲自“劝分”

臧文仲在鲁国“劝分”两年之后,晋文公重耳也实行“劝分”。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前637年九月,重耳带着一群忠心耿耿的随行人员回国继位,就是晋文公。

历尽磨难的重耳成为一国之君,首先,当然是对自己不离不弃、舍生忘死的随从论功行赏。

重耳离开了19年,要掌握政权,必须另辟蹊径,取得老百姓的支持,对百姓广施恩惠。

可取信于民,物资钱财从哪里来?

于是,重耳发表演讲,宣布“弃责薄敛,施舍分寡。救乏振滞,匡困资无。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左传》)。

重耳的意思是,我们晋国的贵族富人,都应该以天下为己任,自行废除以前给老百姓的债务,多多救济一下孤苦伶仃的穷人。另外,我决定减轻小生意人的关税,修建国内道路桥梁,大商人贸易创造便利条件;同时免除农民的部分劳役,大力鼓励发展农业。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只有我们的贵族富人省吃俭用,勇于于担起他们应有的社会责任,为国富民强出钱出力,才能促进我们晋国的农商全面大发展(懋mào穑劝分,省用足财)。

重耳的“劝分”,虽是为了笼络民心、打击贵族财力,而不是荒年救灾,但还是在救济穷苦大众,促进国家繁荣,这也的确拉开了晋国百年霸业。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七、“通财”救济不和谐的音符

当然,周朝时期的“荒政”、“六养万民”,及“移民移粟”、“告籴通财”等救灾应急制度,虽然非常完善,但也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官员欺上瞒下,相关政策不能很好地落实

特别是,周代分封诸侯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讲道义的诸侯越来越多。

(1)晋惠公以怨报德

例如,前面提到的,晋国发生大饥荒,秦国虽然也不富裕,但秦穆公依然遵从“救灾恤邻”之道,调运粮食支援晋国。

然而,两年后(即前646年),秦国发生了大饥荒,向晋国求援购粮。而胡乱执政的晋惠公过河拆桥、以怨报德,不仅仅拒绝了秦国的求援,还对大兵秦国压境。(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左传》)

结果秦国出兵,反而俘虏了忘恩负义的晋惠公(晋惠公当初登上晋国国君宝座,秦国也花费了很大精力)。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第二年,晋国用黄河以西土地,才换得晋惠公回国。

此后,秦国不惜代价,将流亡在外的重耳,从楚国接来,送回晋国当国君,这才让如今家喻户晓的“秦晋之好”得以延续百年之久。

如果说其他诸侯国是趁人之危发动战争,那么越国,则是直接通过借粮,为自己发动战争去胜利创造条件。

(2)勾践借饥荒灭吴

梁惠王与孟子谈“移民移粟”的二十年之后,越王勾践借助饥荒,灭掉了吴国。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臣观吴王政骄矣,请试尝之贷粟,以卜其事。

前484年,越国遭遇饥荒,将计就计,依从文种的策略,恭谦地向吴国借粮,再见机行事,看如何出招对付宿敌吴国。

吴王夫差志大才疏,为图一时虚名,不顾国内存粮也不多的实际情况,就借出了粮食。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吴越春秋》记载:越王粟稔,拣择精粟而蒸还于吴。

很快,越国庄稼成熟了,也到了还债的时候了。越王勾践命令挑选上好的谷粟,将其蒸熟再还给吴国。

两年后,即前482年,吴国也发生饥荒。而好大喜功的吴王夫差却率领精兵北上黄池,与诸侯会盟。勾践乘吴国后方空虚而出兵,杀死了吴国留守太子。从此,吴国一蹶不振。

最后,经过十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又花了十年的时间,灭掉了比自己强大的吴国。

《史记》只记载了当时越国别有用心的借粮(以卜其事)情况,没有提及向吴国还粮的事。由此可见,吴国的饥荒与越王勾践归还的蒸熟谷粟没有多大的关系,之时不是引发饥荒的主要因素。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结尾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不时出贪官污吏,甚至出现趁人之危落井下石的战争,但救灾济民的思想从来没有间断过。

(即使是今天,世界上也有许多国家面对饥荒,也没有达到三千年前周朝救灾济民的思想高度)

后来,历朝历代,有争权夺利也好,有中饱私囊也罢,但主流执政思想,都不谋而合地继承与发扬了西周救济饥荒的制度与政策。

尽管每一个时代都有人感叹“人心弗古”,但从三皇五帝到今天,五千多年来,慈善个人与救济穷苦的执政理念一直都在中华文明的血液中流淌。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随着2700年前富人“劝分”慈善救济的出现,民间个人慈善事业也出现了。

例如,成语故事“嗟来之食”中,齐国饥荒,在路边摆摊,救济流民的黔敖,就是中国最早的民间慈善家代表。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纽带更进一步。

周代救荒养民政策,揭开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密码

总之,互帮互助救贫扶困,精诚团结共渡难关,就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凝聚力,就是中华文明愈挫愈强永葆青春的动力源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