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3 词“典”:蜾蠃和叶公,两个背锅侠。

词“典”:蜾蠃和叶公,两个背锅侠。

蜾蠃和叶公,两个背锅侠?

事情的真相是:这是千真万确的,只不过一个是背的好锅,一个背的是黑锅。

我们先来看运气好的“蜾蠃”。

“蜾蠃”(guǒ luǒ)是一种昆虫的名字,这一名字的由来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小雅·小宛》有云:“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穀似之。”

大致意思是:那只小小的斑鸠,翱翔天际而悲鸣。我的心情忧伤,想到了我们的父母。

彻夜难眠,感念父母的谆谆教诲。……田野长满大豆苗,众人一起去采摘。螟蛉生有后代,蜾蠃把它们拿来抚养。我想教导你的孩子,把善良的品质传给他们。

这首诗表达的是作者怀念父母、敬爱帮助兄弟的情怀,愿意把兄弟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抚养,教给他们善良的品德。意思是相当好的。

其中涉及了两种昆虫,一种是螟蛉,另一种是蜾蠃。螟蛉是一种菜粉蝶的幼虫,又叫“菜青虫”,喜欢啃食青菜。而蜾蠃则是一种蜂类,因为腰部很细,所以又叫“细腰蜂”。它喜欢在墙角、缝隙里用泥巴做窝,然后把菜青虫或者蜘蛛衔来放到窝里,最后封起来。大概过七七四十九天,就有新的蜾蠃从窝里钻出来。

20.3 词“典”:蜾蠃和叶公,两个背锅侠。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认为“蜾蠃”没有雌雄之分,不能自己产下后代,只能靠收养螟蛉的孩子抚养,然后在洞外不停地念咒语:“像我,像我。”大概四十九天后,螟蛉之子就长成了蜾蠃的样子,它们便有了后代。

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有位富有质疑精神的医者陶弘景,就不相信这种说法。他通过很长时间的观察,发现螟蛉抚育后代的方式并非像诗经中描绘的那样。蜾蠃其实是一种非常恶毒的昆虫!他在《本草经集注》中写道:“今一种黑色细腰,衔泥于壁及器物边作房,生子如粟置于其中;乃捕草上青蜘蛛十余置其中,仍塞口,以俟其子大而为粮也。…言细腰物无雌,皆取青虫教祝便变成己子,斯为谬矣。”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蜾蠃是能够产子的,它所捕蜾的青蜘蛛并不是用来作为孩子的,而是当作孩子的食物的。自此,蜾蠃这种昆虫的真实面目才得以揭开。

结语

“蜾蠃”这个名字最早的由来出自《诗经》,它象征的是一种美好的感情。之所以有这种象征,是因为人们对其观察不深,只凭一两次偶然的遇见,便加以揣测其生长的整个过程,难免会与事实不符。

而真实情况正是被具有质疑精神的陶弘景发现,他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连续的跟踪,才得以窥见蜾蠃抚养后代的整个过程。从此,人们的认识才得以改变。原来蜾蠃是一个非常恶毒的昆虫!

正是一些敢于质疑、敢于实践的人,才使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加以修正,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并不正确,真实情况是蜾蠃以螟蛉为食。

我们再来看背黑锅的“叶公”。

大家从小就知道成语“叶公好龙”。在课本中,他是个表里不一的被人嘲讽的对象。其实,历史上的叶公肩比孔子。他也是今天叶姓的始祖。

真实的叶公

叶公,原名沈诸梁,芈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楚庄王的正宗曾孙 ,楚国一等公族。沈诸梁不仅善于治理国家,还能带兵打仗。后被封在叶地,就是今天的河南叶县,古称南阳,故被尊称叶公。沈诸梁的后代成了南阳叶氏。

但这样的贤人怎么就成“反面的典型”了?

一、叶公为什么会好“龙”?

叶公来到自己封国叶地,开始发愁。当时叶县,地形特殊,南高北低,每到雨季,南面的水汹涌而下,北面变为“泽国”。雨季过后,南部不能蓄水,变成了旱地。北涝南旱,百姓苦不堪言。

叶公立志造福百姓,以大禹同志为榜样,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他提出了以“陂(bēi)”治水的方案。“陂”,就是在农田集中的村庄,修筑半圆形的深沟,形状如同城池的护城河,可防洪、蓄水。他体恤民情,组织人力,修筑了东、西二陂,解决了叶地的旱涝问题。至今两陂坝基及遗迹尚存,也是河南叶县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叶氏谱牒》记载:叶公修陂时,在墙上画满了水系图。一人看水系图如群龙,就说:“我看叶公并非真的好龙。图中之龙不画云。”叶公说:“我只想凿渠引水龙。”这就是“叶公好龙”故事的最早版本。

二、叶公是怎么被抹黑的?

历史上兴修水利是“利在千秋”的好事情。但对于当时的老百姓可不一样,兴修水利,挖土挑石头,疲惫不堪。更重要的是自己家的地谁种?叶公说:“引一龙而需工千额,需粮万斛,所以不可不慎重”,很爱惜民力,注意百姓的疾苦,但叶地老百姓还是有怨言。

韩国的申不害听到后,借机要黑黑楚国,就把《叶公好龙》写进自己的《申子》一书,当时“叶公好龙”的“坏名声”也传出来。

但是,让叶公彻底“堕落”的是西汉的《战国策》的作者刘向,他把“叶公好龙”的故事加以演绎写进了《新序》之中。

当时,汉成帝宠幸那个能在手掌上跳舞的赵飞燕,荒于酒色。为了修自己的陵墓,“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于是刘向巧用《叶公好龙》针砭时弊,规劝皇帝不要大兴土木,遂有此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从此叶公成了反面的典型了,躺着中枪。冤呀,比窦娥还冤!

当然之所以刘向会这样写,也更源于叶公与孔子的一次交往,也正是这次交往导致了儒家门人对叶公的“偏见”。

20.3 词“典”:蜾蠃和叶公,两个背锅侠。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公元前490年,名满天下的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叶县。于是叶公向孔子咨询为政的道理,孔子说:“近者悦,远者来”这就是成语“近悦远来”的典故。叶公也曾向孔子弟子子路打听过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子路怕说错话没回答。孔子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两件事并没有什么,关键是这次交往中叶公和孔子的两人政治观点不同。叶公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翻译过来就是:“我那儿有个坦率直白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都告发。”而孔子的回答是:“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翻译过来就是:“我那儿坦率直白的人和您这的不一样啊,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直率就在这里啊!”这段对话代表两人政治哲学的差异,叶公更注重国家之法,

而孔子更注重亲情之礼。

叶公和孔子的观点孰优孰劣,这个问题暂不评判,不过肯定影响到叶公对孔子的看法和评价。第二年,楚昭王想聘用孔子,并封赐七百里地。这个建议被王子申所否决了,王子申认为:“大王的大臣没有子贡、颜回、子路、宰予这么贤能,如果任用了他,那么楚国还能保有政权吗?想当年文王、武王以百里之地发家都统一了天下,现在让孔子拥有七百里地并且拥有一群精明能干的弟子,这不是楚国的好事啊!”楚昭王觉得有道理,于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孔子没有进入楚国郢都,唯一有接触的就是叶公。而叶公和王子申关系友好,所以很容易推测出,叶公将其和孔子的交流如数告知王子申。而孔子所谓“亲亲相隐”的观点,根本还是其恢复西周礼乐的一部分,从而建立井然有序的天子——诸侯——大夫——士层级结构。但春秋末年是个氏族解体的时代,诸侯纷纷以国法取代族规,将民众纳入国家直接控制中。所以楚王当然不希望孔子来恢复他的“周礼”,这也是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的原因。

当然孔子的弟子子张也没说叶公什么好话,子张即是孔子的弟子颛孙师,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评价为“师也辟(僻)”。所以刘向在《新序》中借子张之口说出了“叶公好龙”的寓言。而《新序》中所摘抄的的是周代至西汉流传的故事,目的就是为了向皇帝推行仁政。该书的思想基础自然是儒家学说,从《汉书·艺文志》到《四库全书》,一直把此书列入儒家类。当然,这件事未必真是颛孙师说的,也可能是战国人的段子,但既然在刻意抹黑叶公,说是儒家后学的创作并不离奇,何况采编此事的刘向本身也是大儒呢!

〇日就月将

先生问:“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的真相是?( )。

A、螟蛉和蜾蠃是好朋友,共生互利

B、蜾蠃以螟蛉为自己幼子的食物

〇上期问题

先生问:“鹣鲽情深” 一词中“鲽”指的是什么鱼?

〇上期答案:比目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