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是那么广阔,白阳也是小萧。
九月中旬的霜冻,把我赶出远郊。
最早听到这些诗,是在电视剧《青云志》改编的《俞贤》中,于克只唱了一首插曲《青衣民谣》,这些诗的开头。

凄凉的咆哮声,凄凉悲伤的曲调,加上这些诗句,只能让人感到无穷无尽的悲伤。
后来我才知道,这些诗描述了葬礼的场景,从陶渊明的《三曲曲》中,是诗人在他去世前的两个月里,为自己写了一组歌。
歌诗是死者被埋葬时为哀悼者唱的丧葬之歌,但陶渊明为自己写了这首歌,用死人的语气,透视,去想象他死亡的场面。
孔子说:"未知的生命,知道死亡。"中国人最怕生死,对死的态度,往往要么回避谈论,要么充满凄凉。
但在陶渊明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对死亡的态度——"在更大的浪潮中,既不高兴也不害怕"。应该在不考虑的情况下这样做。"
一:
生死必有,死不缺死。
昨天和暮色是同一个人,这次是在鬼记录中。
灵魂是什么?干形间隔木材。
孩子让爸爸哭了,好朋友爱抚我哭了。
得失不明,不安全!
秋天过后很久,谁知道荣誉和羞辱。
但是当你活着的时候讨厌,你没有喝够。
第二个:
过去没有葡萄酒,但现在它是空的。
春蚁,当味道更多。
在食品案之前,亲老哭我一边。
想无声无声地说话,想见不到光。
过去在高厅,现在留在野草小镇。
一出门,回到晚上没中心。
第三:
没有人住在四面八方,高高的坟墓已经坐满了人。
马在天空中,风是自我压抑的。
会议厅关闭了,千禧年再也不会来了。
千禧年不回归朝代,圣人无助!
总是派人,每个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
亲戚或俞悲,别人也唱过。
死在哪里,到尸体与山。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描述了他的儿媳死后哭泣的场景。
一个人活了一辈子,当他出生时,他就走了。生命其实是单薄而脆弱的,昨晚也许我还活着,今天早上我可能被任命到黄泉。
死后,只有一具空荡荡的身体,让儿媳怎么哭,让背上多少纠缠和屈辱,也没有感觉,也不需要关心。
它像一盏灯一样熄灭了。
诗人因此勾勒出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必然过程,但他唯一的遗憾是,他太穷了,活着的时候不能自由饮酒。
以"生命必死"开头,以"喝得不够"结束,看似沉重的死亡悲痛,如此被诗人温柔地解决,显得微不足道。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跟着酒走。
曾经想喝却没有酒可喝,现在开膛手的烈酒里满是酒,可是我再也喝不下去了,只能让它放在那里。
想想看,今年春天的新酒到明年春天都可以喝,但我等不及那个时候了。
美味佳肴被放在灵车前,家人和朋友的痛苦在我身边。我想说话,但我默默地说话;
过去我睡在高楼顶上,但以后会独自睡在荒地之间。一旦我离开家,我就再也没有回来。
在第二首诗中,语气突然变得凄美和低沉。诗中的"我"似乎真的意识到了他的死,这是什么意思?
这意味着,今生到此结束,意味着所有与我有关的人,与我有关的事情,都被打破了,意味着这种生死之角,永远无法结束。
在第三首诗中,写下了葬礼和埋葬的整个过程,诗人从死人的视角看待自己活着的人。
在广阔的荒野中,野草是黄色的;九月中旬已经是寒冷的九月中旬,亲戚们把我的棺材抬到郊区埋葬。
周围环境如此寂寞,无人,高高的坟墓是如此凄凉。马似乎在为我悲伤,风是因为哀悼的声音。
一旦深墓门关上,就永远也看不到明天的黎明,永远也看不到明天的曙光,即使你是圣人大流士,也无奈啊!
刚才那些喊着要把我送进大地啊,墓门一关上,就自然散开了。
过了一段时间,家人可能也会为我难过,而其他没有深厚关系的人早已忘记了悲伤,继续过着属于自己的快乐。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鲁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人类的悲伤和喜悦没有联系,我只是觉得它们很吵。
但我认为,鲁迅也是好的,陶渊明也是好的,他们这样说的话,并不是责怪人类的冷漠,而恰恰是对人性极大的同情和宽容。
正如伍德心所说:我不知道该原谅什么,真心实意地觉得这个世界是可以被原谅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崎岖的道路要走,有自己艰难的海面要穿越,要忍受各种磨人的爱与渴,总能逃过那黑暗深渊无底的死亡。
生活真的很艰难,我们就像泥泞的河对岸一般,自己还是很难保护,更不用说总是考虑到周围的人了吗?我们所能用一颗心、一心一心地互相扶持,只有身边的人员。
这样,我们哪里能把"亲人或悲伤,别人都唱过"归咎于别人呢?
去去,活着的人仍然想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人生,去歌唱,去哭泣,去哀悼,去玩乐,每个人都是如此,世代也是一样的。
"死哪条路,到身体与山"是让整套诗升华的一个环节。
一个人死后还能说什么呢?不如把身体托付给这些山,这白云,这长长的天空,这草,变成大地,变成尘埃。
让一切从地球而来,回到地球,让一切从自然而来,回到自然。
到了冬雪,春天融化了温暖的阳光照耀在土壤上,草地长出了新的花蕾,细雨滋润,微风吹拂,生命将开启天地之间的新一轮冒险。
我们究竟是怎么离开的,我们一直和这片山与地球,与月星同行,与这一代无尽的悲伤与喜悦,与恨与爱同在......
版权声明:本文原载于《诗语世界》,作者:叶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