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努尔哈赤的孙子班布尔善,只是鳌拜的小跟班,康熙为何偏不放过他?

“狼狈为奸”,相传,狈的智商远超狼狐组合,但拥有超一流智商的同时,它在身体上也有着致命的缺陷,后腿如狼,但前腿堪比柯基,没有其他狼群成员配合的话,脸受不起那份摩擦,所以无法独自行动。

班布尔善就属于“狈”这种角色,鳌拜阵营的文宣先锋,鳌拜打头阵,他在后面起哄架秧子、喊口号、出主意。班布尔善的先天劣势为职位、爵位双低端,才干有限的情况下,不剑走偏锋无法出人头地,所以他要与狼共舞,而且要头狼才好,四大辅臣相互倾轧的时候,他上蹿下跳的也没闲着。

努尔哈赤的孙子班布尔善,顺治八年封辅国公,27岁的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这些都在康熙五年发生改变,由于个人错误被革爵,于是奋发图强玩命巴结鳌拜,并参与策划了构陷苏克萨哈,并最终将其置于死地。

努尔哈赤的孙子班布尔善,只是鳌拜的小跟班,康熙为何偏不放过他?

班布尔善,善谋且为鳌拜排除异己出力不少,这同时也算投名状,于是成为鳌拜阵营的骨干力量,虽然不敢与康熙帝直接过招,但是出谋划策的事大多脱不了关系。

鳌拜的军功、爵位、身份地位都是班布尔善能够比拟的,而且鳌拜虽然擅权,但他好歹有顺治帝的授权,考虑到对勋臣们的影响,康熙帝可以不杀鳌拜,但这些唯恐天下不乱的贼子,康熙处理起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鳌拜党羽据查有一百多人,其中骨干30多人,嫡系7人,班布尔善就是嫡系之一,所以这一根藤上的葫芦娃们,一个都跑不掉7人全部受死,班布尔善的身份属于宗室,本来按律可以免死,但康熙帝不准,处绞立即执行。

除了出谋划策祸乱朝纲以外,在顺治帝历史定位的问题上,班布尔善也处处掣肘康熙帝,即便康熙请示孝庄后,班布尔善做为鳌拜一党的骨干,还是不依不饶,顺治是康熙的亲爹,你这么抹黑,康熙不可能放过他。

为什么写个碑文、修个实录能要命呢?这是个皇权与复旧大臣趋于白热化的战斗,一场没有硝烟却事关皇权稳定性的根本问题。

投桃报李之下,鳌拜安排班布尔善任领侍卫内大臣拜秘书院大学士之职,正一品。

皇权与复旧势力有着怎样的矛盾呢?

极简的叙述就是,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所沿袭下来的分权制度(或说意识形态),鳌拜当然不是什么贝勒,他也没有篡位的野心,但是他要沿袭的是这种有利于自己一方的分权模式,其次就是施行鳌拜重满排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一贯政策,他觉得汉臣、汉民皆可舍弃,没有必然让他们享受权利,瓜分胜利果实。

什么事都有理论基础,鳌拜参与这些缺乏正当性,权位再大也是皇族奴才而已,所以鳌拜要借用孝庄为顺治帝写的“遗诏”。

遗诏不是顺治帝亲笔么?当然不是,罪己诏倒是不新鲜,问题是没有挖得那么深,骂得那么狠的,简直就是尧舜禹汤的反面典型。别管是谁草拟的遗诏,这都是令孝庄深以为然的一份遗诏,经过当时的最高领导点头的官宣作品。

努尔哈赤的孙子班布尔善,只是鳌拜的小跟班,康熙为何偏不放过他?

康熙六年九月,班布尔善作死的起点,在刚刚亲政两个月后,康熙帝迫不及待的要求编纂《清世祖实录》并立功德碑一座为他的父亲歌功颂德,但这事有个不小的问题,顺治帝为了便于统治,同时也是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是主动趋向于汉化的,大臣们的翻译速度都赶不上他看的速度,看书看到真的吐血,每天除去批改公文时间,基本都在看书。

顺治帝与多尔衮势同水火,但他俩在重用汉臣这方面,思路别无二致,完全一样的,而鳌拜这群守旧派势力则还想沿袭关外政策,他们还在固执的认为-汉民就是用来掠夺的,无论是人口还是财物、资源,关外的时候劫掠人口几乎超过了满洲自身人口,无数的汉人沦为奴隶免费供其驱使。

鳌拜秉承一种泛权力化定义,他不是宗室觉罗身份,但是他把瓜分胜利果实的资格泛化到满洲权贵圈,而他就是其中一员,为了两黄旗的资源,苏克萨哈都可杀,何况区区汉臣。

所以无论是实录还是其他一应资料都要定好基调,要让所有人都明白,顺治帝没有效法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执政风格,这是完全错误的,是有碍满洲权贵利益的,而且皇帝汉化是有违祖制的行为,因为皇太极受偶像完颜雍的影响,曾经告诫过所有高级将领满洲骑射的重要性和汉化可能带来的可怕结果。

努尔哈赤的孙子班布尔善,只是鳌拜的小跟班,康熙为何偏不放过他?

鳌拜的理念有市场么?当然有,满洲权贵基本上都这么想,您想吧,腾出来的位子和资源是谁的?心照不宣,这是鳌拜的想法,何尝不是所有权贵的想法呢。康熙帝可不敢这么想,没有汉臣的辅助,没有平民基础,大清江山不久矣,终会搞成砸地鼠活动。

如果百姓还象明末一样受压迫,无法存活,他们不会介意和你死磕到底的,所以汉臣的重用是大清统治基础所在,尤其是南方士绅们,任何一任皇帝都不敢马虎对待,皇帝只要紧紧攥住权利即可,至于大臣、勋贵,这么多年也闹够了,权利就是一块钱,你拿八毛,那我就只能剩两毛,你不放手我就只能打到你放手。

功德碑与遗诏文字上相互抵触,比如遗诏说顺治帝没有秉承先祖在法纪、用人方面的一贯作风,意思就是满洲至上,而碑文和实录中则要抹去这些负面评价,将其定性为各项制度都是秉承先祖的做法,并且都得到了贯彻落实。

再比如,顺治“自责”满洲权贵中很多人没有得到重用,但碑文则突出了满汉一体的重要性,抵消了原有的评价,如此种种,简单理解,可以说是鳌拜一方极力抹黑,康熙帝则一直洗白,势同水火。

努尔哈赤的孙子班布尔善,只是鳌拜的小跟班,康熙为何偏不放过他?

碑文是什么?碑文是顺治帝一生的总结,其实也是《清世祖实录》的总纲,所以鳌拜一方坚决抵制,班布尔善出了个好主意,顺治的爹皇太极还没修实录呢,顺治帝修实录不合适,所以就算了吧,直接把《清世祖实录》的任务给终结了,在草稿本已完成的情况下,他私下停了任务和经费,裁撤编纂人员,这是明目张胆的欺君。

这事哪里瞒得住,本来让鳌拜在自己头上蹦来蹦去的就极不舒坦,现在外加一群小鬼难缠,索性新仇旧恨一起算,就在《清世祖实录》罢停的两个月后,康熙帝智擒鳌拜,虽然考虑权贵圈影响不好,最终“放过”了鳌拜,但班布尔善是决计逃脱不掉的。

做为鳌拜守旧派最核心成员之一,虽然按照班布尔善的宗室身份依律不必处死,但康熙帝还是“法外开恩”,让核心成员7人一共处绞,毫不姑息,欺君罔上罪不容诛,何况连顺治帝一起捎上欺负,班布尔善死得不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