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宋续命先生虞允文,意外掌兵,采石大胜完颜亮

在我们的印象中,北宋流行文人掌兵,但表现好的也只有范仲淹等寥寥数人,南宋因为天下巨变,军制改变,虽然还是防范武将但文人掌兵的现象变少了。大家不知道的是,在南宋最危急的时刻,是一个文人站出来拯救了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他就是虞允文。

南宋续命先生虞允文,意外掌兵,采石大胜完颜亮

偏安东南,奸臣掌权

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开放程度都较高的一个王朝,一直在军事外交上饱受诟病。在漫长的抗击外敌入侵的过程中,南宋朝廷始终被动挨打,最终难逃覆灭的厄运。

但南宋军民的英勇抗争却可圈可点,可歌可泣,不但名将辈出,还创造了许多世界历史上的奇迹。公元1141年,经过绍兴和议之后,权臣秦桧开始总揽朝政,上至执政大臣的去留,下至地方州级长官的任免,主要取决于秦桧。

他先是迫使枢密使张浚辞职,是使朝中再无可与他抗衡的大臣,之后又提拔柔佞易制者,方便控制。尽管如此,秦桧仍担心自己的权利受到威胁,朝中大臣往往或一月或半年及罢免。为防止一些大臣向高宗建言,秦桧还任用亲信控制台柬,权力舆论完全掌握之后,秦桧便把精力花在了贪污搜刮上。

南宋续命先生虞允文,意外掌兵,采石大胜完颜亮

他公然开门受贿,富敌于国,据记载:外国珍宝,死犹及门,喜脏吏、恶廉士,故赃吏恣横,百姓愈困。当时南宋国库空虚,财政拮据,而秦桧通过各种方式聚敛来的家财,竟比南宋主要国库左藏库还要多好几倍。南宋天下秦氏一门富贵权势,比北宋宰相蔡京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熹甚至说:举朝无非秦之人,高宗更动不得。据南宋人记载,宋高宗向金人乞和时,金人提出一个极其霸道无理的要求,“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秦桧是宋金议和的象征,若罢免他就意味宋朝撕毁了和议。

所以,秦桧把持朝政长达十余年,老百姓对其深恶痛绝,以至公元1155年秦桧死后,天下酌酒相庆。而高宗却有一番担忧,金人在宋的代理人已死,那么宋、金两国的和平还能否维持?

南宋续命先生虞允文,意外掌兵,采石大胜完颜亮

为此,高宗决定任用秦桧党羽沈该、汤思退等人为宰臣,以此表明南宋继续求和之心。

战争爆发,危难时刻勇担责

秦桧的死对于南宋朝政而言,本属幸事,但如宋人吕中在大事记中所说:一桧虽死,百桧尚存。

朝政萎靡,吏治腐败的状况并未改观。尽管高宗继续对金求和,但他心里明白,宋金再次开战只是时间问题。此时的高宗膝下无子,他不得不把建储提上日程。

公元1160年,宋高宗正式下诏,立太祖后裔赵瑗为皇子,封为建王,改名为赵玮,此时赵玮已经在宫中30年。宋高宗30多年没有确认皇子身份,为什么偏偏这个时候做决定呢?

这个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那就是金国的皇帝完颜亮即将侵宋。完颜亮,公元1149年发动政变,自立为帝,此人深受汉族文化思想影响,有着强烈的征服观念,认为只有实现南北统一,金朝才称得上是正统。如今,他自认识机成熟,南侵势在必行。

公元1161年的九月,完颜亮率百万大军挥师南下。仅仅三个月,淮北宋军不战自溃,完颜亮此行势如破竹,无人能敌,可他万万不曾想到,即将有个人改变他南侵的命运。

南宋续命先生虞允文,意外掌兵,采石大胜完颜亮

虞允文时任南宋中书舍人,十一月初六这一天,他奉命前来采石慰问部队,没有想,此次他将肩负起整个南宋的命运。虞允文此次掌兵纯属意外,赶上了,正好采石的军队无人统领,他只好暂时顶上。

面对金军即将渡江,而采石仍无主帅的危局,虞允文挺身而出,主动担任江防指挥。眼下情形十分危急,宋军江防部队仅有1.8万人,如何对抗对面的金军17万大军?

金人一旦渡江,就有可能导致全局的崩坏,南宋江山危在旦夕。虽然是文人,但虞允文理智的分析了双方军力的优劣,虞允文快速动员和组织部队抵御金军进攻,制定作战方案。

针对金军不善水仗、渡江船只又不坚固的弱点,虞允文以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水军作为主力鏖战江州,以强击弱,使金军船毁人亡,无法靠岸,终于力挽狂澜大败金军,这就导致几十万金军只能望江兴叹,军心开始动摇。

南宋续命先生虞允文,意外掌兵,采石大胜完颜亮

完颜亮没有想到自己竟会败在一介文人手中,激愤之余后方传来完颜雍在辽阳自立为帝的消息。前有强兵、后有内乱,此时的完颜亮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下令金军三天内全部渡江,否则处死。11月27日,完颜亮被部下杀死,金军全军北撤。

在今天的北京,仍旧保有一块遗址,金中都。公元1161年12月,就是在这里,新即位的金世宗登基,他即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偃兵熄武与南宋议和。

现在局面的主动权掌握在南宋手中,可此时的高宗再也经不住惊吓,与金的对峙让他进退两难,身心俱疲。次年,他将皇位留给了他选定的继承人赵昚,自己安心做享乐的太上皇去了。

南宋续命先生虞允文,意外掌兵,采石大胜完颜亮

采石之战,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不算太大,虞允文也没有使用什么惊人的策略,甚至能胜金军主要是因为金人内部混乱,但值得称道的就是,面对亡国之危,他敢于站出来承担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