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代大同府、阳和府两个钱局的鼓铸钱币

清代大同府、阳和府两个钱局的鼓铸钱币

《文物世界》 2002年06期 卫文江

清顺治二年(1645),清户部批准在大同府铸铜钱。顺治五年(1648)大同总兵姜叛清,顺治六年至顺治十二年移阳和卫(现阳高县)钱局鼓铸六年。1655年阳和卫钱局迁回大同府钱局。大同、阳和钱局从1645年到1722年,前后鼓铸77年,铸制了顺治一式钱、顺治二式钱、顺治三式钱、顺治五式钱和康熙通宝仿顺治五式钱。钱文楷书、直读,清户部一直沿用顺治五种钱铸制。大同、阳和钱局共鼓铸了8个品种制钱,铸造数量不详。

1.顺治通宝光背钱和顺治通宝背“同”钱

在顺治二年(1645)同时鼓铸的二种钱中,顺治一式钱正面为顺治通宝,背面为光背仿古钱(图一);顺治二式钱正面为顺治通宝,背穿左“同”字(图二),意思是大同铸,此钱为仿唐开元通宝、明洪武钱制,铸行至顺治五年(1648)。成色为七成红铜,三成白铅,足陌一千文为一串,制钱每文重二钱二分,顺治一式、二式、三式都按此法进行制作。孙仲汇等编著的《简明钱币辞典》将顺治通宝光背列为5中,顺治通宝背左同列为5上。现存钱币实物较多。

清代大同府、阳和府两个钱局的鼓铸钱币

2.阳和钱局铸有顺治通宝背上“阳”字和左侧“阳”字二种钱清顺治五年(1648)大同总兵姜叛清,大同府移置阳和,六年阳和卫升为阳和府,大同钱局移阳和钱局,局址在今阳高县城西南街南金道巷。继续开铸顺治二式钱;一种为正面年号顺治通宝,背穿上“阳”字(图三),另一种为顺治通宝,背穿左侧“阳”字(图四),清顺治十年(1653)停铸。顺治一式钱、二式钱每十文当银一分,银一两值一千文,但在市面流通实为顺治钱七文当银一分,旧钱则为十四文当银一分。孙仲汇等编著《简明钱币辞典》将顺治通宝背上“阳”和顺治通宝背侧左“阳”列为4中,钱币实物现存量少。

清代大同府、阳和府两个钱局的鼓铸钱币

3.顺治通宝背“阳一厘”和顺治通宝背“同一厘”

顺治十年(1653)户部题准各省铸造制钱,规定背铸“一厘”两汉字,“各增本局一字”,为顺治三式钱。阳和钱局鼓铸正面年号顺治通宝,左“阳”字,右“一厘”二字(图五),阳和钱局铸一厘钱三年。1992年经阳高县文管所到原址(阳高县城西南街南金道巷)调查搜集,发现炉渣、铜渣等遗迹。顺治十二年(1655)户部“复准移阳和局于大同”。大同钱局铸正面顺治通宝背左“同”字右“一厘”二个汉字(图六),顺治十七年(1660)停铸。一厘是钱一文值一厘银,指对银作价,这是权银钱,表示为主币。顺治十八年延长使用二年,至康熙二年(1663)收回销毁,造“一厘”钱的钱局全国共17个。《简明钱币辞典》将“同一厘”列为2下,“阳一厘”列为5下;现存钱币实物均稀见。

清代大同府、阳和府两个钱局的鼓铸钱币
清代大同府、阳和府两个钱局的鼓铸钱币

4.顺治通宝背右满文“同”,左汉字“同”

顺治十七年至康熙元年(1662),大同鼓铸顺治五式钱,制钱每文重一钱四分。正面顺治通宝,背右满文“同”,左汉字“同”(图七)。《简明钱币辞典》将顺治通宝背右满文“同”左汉字“同”列为5下,现存实物较多。

清代大同府、阳和府两个钱局的鼓铸钱币

5.康熙通宝背右满文“同”、左汉字“同”

康熙元年(1662),户部批准大同铸造康熙通宝。正面康熙通宝,背右满文“同”,左汉字“同”(图八)。钱币重量均仿顺治五式钱法;《简明钱币辞典》将康熙通宝背右满文“同”、左汉字“同”列为5下,现存钱币较多。康熙六十一年(1722)户部议定:“各省设一局,其余均停铸”。大同府钱局也停止鼓铸。

(作者工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大同市中心支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