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统治者为了避讳,衍生出一些“规矩”,有的令人啼笑皆非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不能对皇帝和尊长直呼其名,在书写的时候也要增添或是减掉笔画才行。如果犯了忌讳,极有可能会坐牢或者掉脑袋。书生在科考是犯了忌讳,则终身不能再考,即使有满腹才华,也无力伸展。被后世称为“诗鬼”的李贺,就是因为父亲名字“犯讳”,不能应试而潦倒一生。

古代统治者为了避讳,衍生出一些“规矩”,有的令人啼笑皆非

历史上,因为避讳,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少改变,为了遵守这些“规矩”,甚至闹出了不少笑话,有的令人啼笑皆非。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这句话。陆游《老学庵笔记》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州太守名叫田登,所以他治下的百姓要避讳他的名字。而“灯”与“登”同音,为了避免受罚,人们将“灯”改叫“火”。不过,每年的正月十五,此州有着观灯的习俗。官府因此贴出告示:“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日。”百姓吓得望风而逃,“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也因此被流传开来。

古代统治者为了避讳,衍生出一些“规矩”,有的令人啼笑皆非

唐朝,是史上作风和文化比较开放的时代,但是避讳也有不少。所以从李世民开始,唐朝就是严厉禁止民间打老虎、吃虎肉、泡虎骨酒,因为李渊的父亲名字里有“虎”字,人们需要避讳,这点还算正常。

但是,你知道吗?现代的马桶和尿盆,在汉代时期叫作“虎子”,是因李广射虎而得名。而唐代时期,这个名字自然不能再叫。于是就改叫“马子”,渐渐地被称为马桶。

古代统治者为了避讳,衍生出一些“规矩”,有的令人啼笑皆非

如果说这些都可以接受,那么唐玄宗李隆基两次下诏“禁断天下采捕鲤鱼”,就让不少吃货为之扼腕了。鲤鱼毕竟是常见鱼类,其适应性强,耐寒、耐碱、耐缺氧。也就是俗称的,好养活。不论是红烧还是清蒸,口感都不错。

可是,唐朝的皇帝们都姓李,“鲤”与“李”同音,吃鲤鱼自然就成了一种不被允许的存在。不过唐朝诗人王维的《洛阳儿女行》,“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白居易的《舟行》,“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等等,还有不少描写鲤鱼的使用方法,可见广大吃货们,并没有减少对鲤鱼的热情。没对鲤鱼进行任何忌讳,还没少吃,甚至吃出了花样。

古代统治者为了避讳,衍生出一些“规矩”,有的令人啼笑皆非

不过,要说最奇葩的忌讳,还要属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的高层认为,没有功劳的人没有资格用“王”字,于是他们治下的“王”姓民众被迫改姓。要知道,“王”一直是汉族大姓,人口众多。他这个命令,着实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如果说改姓还算有缘由,那么改地名,就着实让人无语了。因为太平天国的领导者都是平民出身,名字大都比较接地气,为了避讳冯云山的名字,云南变为了芸南,山西和山东变成了珊东和珊西,完全没考虑过太行山的感受。还有一个西王萧朝贵,直接让贵州变成了桂州,不知道的还以为与桂林有什么关系。

古代统治者为了避讳,衍生出一些“规矩”,有的令人啼笑皆非

要说最倒霉的,那就是直隶省了,原意是直接统治、直接管理的意思。却让洪秀全直接改成了“罪隶省”。除此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避讳和改名。有时候不禁让后人充满感叹,还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否则祖籍的名字都会变成笑话,而更多的人会连自己祖宗的姓氏都保不住。

本文声明:文字均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