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太平天国运动,清廷“放权”,地方督抚权力有多大?堪比唐朝藩镇

作者:快乐星辰p1R

太平天国运动无疑是撼动清朝统治根基的一场重大动荡。面对这场席卷中原的动乱洪流,清廷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在军事、财政、司法等领域大量下放权力,使地方督抚的实际权柄空前扩张。这一做法虽然让清廷在短期内勉强应对了危机,但从长远来看却埋下了新的祸根。到底督抚当时获得了怎样的权力?其影响又有多深远?这一切是否真的可以与唐代藩镇等量齐观?让我们一探究竟。

太平天国运动,清廷“放权”,地方督抚权力有多大?堪比唐朝藩镇

权力下放的背景与原因

清朝中叶,国力渐衰,统治基础日趋岌岌可危。鸦片战争失利引发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外忧迭起;而国内则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场由香港人洪秀全发动的农民起义,旗帜鲜明地反对清朝统治,其影响力迅速扩散,随着太平军不断扩大版图,很快就攻陷了陕西、安徽、江西等重要省份,并一度包围京师。

太平天国运动,清廷“放权”,地方督抚权力有多大?堪比唐朝藩镇

眼见大好河山遭劫掠破坏,清帝室人心惶惶,无奈之下不得不亲自督阵,发动所有可用兵力共剿太平军。但清廷的绿营军队当时已腐朽不堪,作战能力极差,面对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太平军往往节节败退。经历数年的消耗战后,清朝兵力日渐削弱,上下失措,朝野上下一片混乱。

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戚继光、傅鼐等统帅大臣奏请放权于地方督抚,依靠地方力量招募练勇,以遏制太平军的进攻。清帝咸丰在顾不上旧制度的约束下,不得不先后任命阙漏,允许地方督抚自行招募乡勇,并将部分经费征收权和指挥权下放,以充实实力。

财政权力的下放

为应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军费开支,清廷不得不向地方督抚下放了部分财政权力。这一做法虽然是权宜之计,但却影响深远。

太平天国运动,清廷“放权”,地方督抚权力有多大?堪比唐朝藩镇

早在康熙年间,清廷为应付临时财政支出,就曾采取过"捐纳"的方式,即拍卖官爵以籌集银钱。当时中央政府还拥有对捐纳的主导权。到了咸丰年间,情况发生了变化。

咸丰元年(1851年),为支付"剿匪"军费开支,清廷不得不同意广东等地暂时自行举办捐纳,收捐权下放至地方。此后不久,湖广等地也相继获准自行设局征捐。户部虽一度想将捐输权收回,但咸丰二年面对巨大军费缺口后不得不作罢。

到了咸丰三年,更有雷以诰、曾国藩等统兵大员直接奏请在军阵所至之处征捐,中央已无暇阻止。同治年间,曾国藩奏报其军需来源时,除了正税之外,竟列有"漕折"等项,足见其挪用国家正税的情况。

除捐纳外,厘金也成为清廷最大的财政权力授渡。所谓"厘金",是咸丰年间出现的一种征收商贾的临时税种,最初是为解决军费入不敷出。其最大特点是逃脱了户部的控制,征收标准流于地方自行酌情决定。

太平天国运动,清廷“放权”,地方督抚权力有多大?堪比唐朝藩镇

各省关卡多寡、税率高低不一,最高可达百分之二十。且什么地方设多少个征税点,完全听从督抚自行安排,户部难以制约。这使得厘金成为地方首长可以任意征收的重要税源。

总的来说,无论是捐纳还是厘金,其征收权的下放都标志着清廷对地方财政自主权的逐步放开,这极大扩展了督抚的财政权力版图。

军事权力的下放

面对太平天国运动这一空前危机,清廷不得不大幅下放军事权力,授予地方督抚更大的军权。

太平天国运动,清廷“放权”,地方督抚权力有多大?堪比唐朝藩镇

按照旧有军制,中央政府虽派有经略、参赞等大员统军,但实际上地方督抚仍被严格限制在"承号令、备策应"的范围内。然而,随着战况的恶化,清廷不得不打破这一僵化体制。

最先打破僵局的,是湖南巡抚曾国荃的举荐。他上奏朝廷,请求在武陵县团练新军,招募土著壮勇,并由自己亲自统率。尽管一度遭到反对,但在太平军节节逼近的压力下,清廷最终仍不得不同意。

这支后来著名的"湘军",在曾国藩的操练下日益壮大,不仅装备精良,而且军纪严明,作战素质远非清朝正规军可比。其后来的活跃作战,更是成为挽救清廷于危难的中流砥柱。

湘军的成功,令清廷意识到自身旧体制的无力,于是在更大范围内下放军权。像安徽疆场总督叶名琛、四川总督张穆清等人,都获准自行招募团练地方勇役。

太平天国运动,清廷“放权”,地方督抚权力有多大?堪比唐朝藩镇

这支由地方自行募集、训练的新军,作战意志极高,又能因循当地情况而不受旧制军的僵化限制。其后在各地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屡建奇功,成为清朝的中流砥柱。

与此同时,督抚还获准挥军自行统帅,不受中央约束。一些带兵将领,更是直接跳过中央,奏请在军阵途中就近征调、征发物资粮草,中央难以阻拦。

这一切做法都标志着清廷在军事指挥权上的渐次松绑。督抚的军权已远非旧制可限,而是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地方武装,掌控相当大的实际军事力量。

行政权力的扩张

太平天国运动,清廷“放权”,地方督抚权力有多大?堪比唐朝藩镇

随着财政、军事权力的下放,清廷在行政领域也不得不向地方督抚逐步放权。

按照正常情况,各省督抚虽然拥有一定的行政权,但在审理大案、实行刑罚等重大事项上,都需要报请上级核准。然而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这一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最先打破旧制的是江苏抚绥曾国勷。1853年,他奏请将江苏省内所有贼案全权审理,不必复核。理由是官兵远征,无暇奏闻遥控,如照旧例复核,将大大拖延军务。

尽管朝廷一度不许,但很快就被迫同意,并将这一特权扩大到多个屯练地区。统制一方的督抚们可以就地开审,且不必再报请朝廷核复。

太平天国运动,清廷“放权”,地方督抚权力有多大?堪比唐朝藩镇

紧接着便有督抚大员申请设立"厘狱公所"等专门审理机构,负责处理贼案和其他军事案件,更加突破了传统的审批程序。

这种变通做法使得督抚手中不仅集中了军权,而且连审理权也日益扩大。清廷旧有的复核制度也基本上名存实亡。

1861年,甚至由江苏按勘张秀升奏准将正印"革于六部阙"。此举彻底否定了朝廷在行政司法上的权威,督抚的地位空前提升。

同时,督抚们获得的权力还远不止这些。他们可以任意指挥驻地官员,甚至包括中央派往的大员在内。如不服从调遣,直接可以"拿问"或"革职"。

太平天国运动,清廷“放权”,地方督抚权力有多大?堪比唐朝藩镇

这一切措施都意味着中央长期坚持的权力集中制度被打破,地方督抚获得了远超常规的自主权,其地位极为特殊,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后果影响

清廷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大规模下放权力,无疑是一种权宜之计。但从长远来看,它对清朝的中央集权统治造成了深重冲击,也为未来的动荡埋下了祸根。

首先,权力的下放极大削弱了清廷的中央集权统治,皇朝旧有的体制名存实亡。各地督抚凭借手中的财政、军事和行政大权,在地方上实际上已成了"一术专政"。

太平天国运动,清廷“放权”,地方督抚权力有多大?堪比唐朝藩镇

他们可以自行征收赋税、招募练勇、审判案犯,中央政府已很难对之加以制约。一些有力的督抚甚至可以凌驾于中央派往的大员之上,号令整个地方政权。

这种现象在当时已引起了不少人的忧虑。林则徐曾痛陈"地方督抚愈横愈肆,中央政府颇受其凌"。鸿朝则疾呼"真令人讶然,中国果何年而庶几复中央集权!"

其次,地方督抚的权力日益膨胀,也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由于缺乏中央有力的制约,地方督抚时常为了争夺财政、军权而互相倾轧,引发连锁斗争。

更有甚者,一些督抚权力虽大,但操守不良,甚至借机为非作歹,肆意敲诈百姓,加重了地方人民的赋役负担。清朝中央对此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最后,清廷在危难时期的这一做法,虽然暂时解决了燃眉之急,但从长远来看,却埋下了更大的祸根。因为督抚的特殊地位已严重动摇了皇权神圣性,加之军阀混战不断,使清朝中央集权的根基受到空前冲击,为晚清的军阀割据和叛乱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