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皖南事变爆发后,毛主席以关羽为反例,称其不懂统战工作

纵观古代历史长河,能像神一样特殊存在的人物非“关羽”莫属。关羽之所以会如此特殊,不仅因为他流传千古,而且在关羽的身上有两个特别之处。一个是关羽是忠义的典型代表,在大陆各地都有关帝庙的存在,很多人视关羽为“关公”之神,对他崇拜五体投地。似乎只要有中国人在的地方,就会有人崇拜关羽。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关羽是三国的第一名将,武技高超。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对关羽也是研究得非常透彻。

皖南事变爆发后,毛主席以关羽为反例,称其不懂统战工作

毛主席提出:关羽本不姓关

众所周知,毛主席童年时期是在外婆家长大的,他与表哥文运昌自幼时起关系就非常好。儿时,毛主席喜欢读很多书籍,而文运昌家中珍藏很多典型名著,所以毛主席经常和他这位表哥借书看,其中的《三国演义》就是毛主席最喜欢的一部著作。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各路英雄,毛主席研究得很透彻,而关羽就是其中之一。当初毛主席还提出了一个学术界很少有人关注的问题:“关羽本来不姓关。”

皖南事变爆发后,毛主席以关羽为反例,称其不懂统战工作

当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都处于百废待兴之中,此时关于新中国的发展建设,经济复苏是头等大事。1954年,毛主席日理万机来到杭州当地视察工作,对陪同的当地工作人员王芳问道:“关羽,这个人物你熟悉吗?”听到毛主席不经意间的问话,王芳立刻点了点头,随后,毛主席接着问道:“既然你熟悉,那你知道为何关羽不姓关吗?”“关羽不姓关?”对于这个问题,王芳似乎从来没有想过,毛主席这么一问,也让他感到很惊讶。随后毛主席便为他解释了关羽不姓关的典故:

关羽身上充满了正气,当年在家乡因为替人打抱不平闹出了人命,很快关羽就成为了官府通缉的对象。无奈之下,关羽只能选择三十六计走为上——逃跑。跑到潼关的时候,还不到五更天,城门没有打开,无奈的关羽不得不等了下来。熬到天亮开关的时候,关羽却又犯了愁。他发现,凡是进出城,都有官府的人在检查身份。

与其他地方相比,潼关在当时是极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官府的人会经常在这里设卡。既然是登记姓名,如果写真实姓名肯定会被抓,关羽急中生智,望着高高的城门,心想,我不如就姓关好了,随后关羽就登记了一个假名“关羽”,而事实上,关羽的真实姓名叫冯贤!关羽本不姓关这个典故,很多相关历史研究学者都不清楚,由此可见毛主席对关羽了解的是非常透彻。

皖南事变爆发后,毛主席以关羽为反例,称其不懂统战工作

但是对于关羽的评价,其实毛主席也是有微妙变化的。在关羽的不同人生阶段中,毛主席给予的评价是不同的。当年毛主席在徒步游学旅行时,在经过安化县城途中,毛主席看到路边上面有一个亭柱子,上面写着一幅赞颂关羽的对联,随后,毛主席便把这上面的内容抄录在自己的本子中。可见,在毛主席的青年时期,在他心目中关羽的形象还是很高大的。

皖南事变爆发后,毛主席以关羽为反例,称其不懂统战工作

毛泽东心目中的“关云长”在秋收起义时露锋芒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由于军事斗争极其残酷,而部队又是刚刚组建的,所以出现了很多下级顶撞上级不服从管理,出现了很多逃兵的情况。在这种紧要关头之际,毛主席下定决心要组建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发展的部队。如果单靠毛主席自己,他的精力是有限的。

所以为了找到辅助自己的人,毛主席一下子想到了当初跟随自己一起参加秋收起义的张子清,可以说张子清是自己亲力亲为栽培出来的,虽然后来当了营长,但遗憾的是在战斗中,与张子清失联了。这次,毛主席来到井冈山,就是希望能够尽快把张子清找到。

皖南事变爆发后,毛主席以关羽为反例,称其不懂统战工作

张子清

因为等了好几天都没动静,身边的人对毛主席说:“现在很多打散的部队都已经回来了,估计啊,他这么多天都没有一点音讯,没有见到他的人影八成是投靠了敌人吧。”听闻后,毛主席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坚定不移地说道:“张子清我对他很了解,不会的。在三国时期,关云长与刘备不也失去联系了嘛,曹操为了将关云长留为己用,可谓是煞费苦心,最后得知刘备有了消息,关云长立刻起身毅然决然的离开了拥有百万官兵的曹操,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的身边。张子清就是我们党员干部中的关云长。”果然毛主席看人是非常准的,没用几天,张子清就带着部队回来了,毛主席激动地说:“子清啊,你就是我们当代的关云长,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身边。”

皖南事变爆发后,毛主席以关羽为反例,称其不懂统战工作

关羽的缺点一:败走麦城不如彭老总

当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围剿的时候,整个井冈山根据地都陷入了困境中。为了重新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毛主席决定让红五军留守井冈山,而担任红五军军长的是彭老总。在离开之际,毛主席对彭老总说:“我给你留一位大将,他就是张子清,可别小看他,他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在革命的生死关头之际,毛主席拿关云长做了比喻,足以可见,关云长在毛主席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皖南事变爆发后,毛主席以关羽为反例,称其不懂统战工作

当然,对于关云长的评价,毛主席向来是分明的,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是人无完人的。纵观关羽的一生,他也是有缺点的,比如关羽败走麦城。当毛主席带领革命队伍来到陕北的时候,在有一天休息之际,毛主席和警卫员闲聊起来,警卫员告诉毛主席:“自己是河北人。”毛主席说:“河北人不错,跟着党干革命。”

随后,警卫员骄傲起来:“我们河北人作战打仗是一个赛一个,都很能打的。”“我看不见得吧,三国时期有名的河北人文丑不也是被关羽给杀了嘛,而且这个关羽也不是河北人啊。”听到毛主席这么说,警卫员还很不服气地回复到:“我看山西人也不行,关云长败走麦城,他就不如我们的彭老总,彭老总可是三战三捷。”听闻后,毛主席便大笑起来,不断称赞说:“关云长确实是不如咱们的彭老总。”

皖南事变爆发后,毛主席以关羽为反例,称其不懂统战工作

关羽的缺点二:孤傲自大,不懂统战工作

1941年的1月,皖南事变爆发,当时的新四军并没有突出重围,而是遭到了国民党大部队的彻底围剿,我军有近六千多人都被俘或阵亡。很多人对这件事都感到极其愤怒,甚至还有不少人建议说要对蒋介石进行彻底的报复。

出于对抗战的大局着想,毛主席举了关羽不懂统战工作的例子,毛主席说道:“关羽这个人一生忠义,曾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虽然他很厉害,但关羽却很孤傲自大。如果当初关羽能谦虚答应孙权向他提出的求亲之情,也许关羽和孙权早就成为了亲家,两个人的政治结盟也不会丢掉荆州。而且还能直接把樊城攻打下来,直接活捉到曹仁,如果当初关羽直接答应了孙权的话,也不会孤傲自大的说出吾虎女岂能嫁犬子乎这种话,而是会改为荣幸之至。势力扩大之后,还会成为政治联姻中最大的两家。关羽看不起孙权,自然也不会按常理出牌履行联吴抗曹的方针策略,如此不顾大局的关羽,是根本不懂什么是统战工作。”

皖南事变爆发后,毛主席以关羽为反例,称其不懂统战工作

国民党蒋介石发动的皖南事变,让当时的共产党面临两个选择,第一就是继续双方联合一致对外,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第二就是与国民党彻底决裂,抗战内战一起爆发,兵戎相见。在这种艰难的抉择下,伟大领袖毛主席明白关羽不懂统战失掉荆州的重要性,最终做出了国共合作抵御外敌的伟大决策。皖南事变后,为了让统战工作能够继续下去,共产党做出了让步,让党外人士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由此可见,毛主席的格局和气魄是值得世人敬佩的。

皖南事变爆发后,毛主席以关羽为反例,称其不懂统战工作

叶挺

当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经常用“关羽败走麦城”为典型例子,时时刻刻提醒广大高级干部要谦虚,不要学习关羽的孤傲自大。在毛主席的晚年时期,关羽在他心目中的形象有所改变,此时毛主席对关羽的态度是给予否定的,在毛主席看来,关羽的形象完全是统治阶级吹出来的。

皖南事变爆发后,毛主席以关羽为反例,称其不懂统战工作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在他青年时期,对关羽的评价是认可的,因为关羽的一生是忠义的。然而随着皖南事变以及国民党内战发起后,在毛主席眼中,关羽却是自负孤傲的。毛主席把关羽这个人物研究得非常透彻,他也在提醒世人时时刻刻都要铭记不要学习关羽败走麦城,丢失荆州,骄傲自满后,最终指挥自酿苦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