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城最初的“行宫”是比较现成的。建炎三年(1129)二月十三日,他初到杭城时即以原杭州州治为行宫。这州治原先就是五代吴越国的王宫,所以基础完备,规制宏大,赵构在此起居应该是非常适宜的。
然而,后来金兵杀到两浙地区,赵构逃离临安。到建炎四年(1130)二月,临安城被北撤的金兵放火烧了三天三夜,原有州治建筑只剩下一片废墟。
绍兴二年(1132)正月十四,赵构从越州(今浙江绍兴)重返临安城。在他回来之前,一个全新宫城的营造,已经在临安凤凰山下拉开了序幕。
最宝贵的“人心”
赵构为什么会把皇宫选址定在凤凰山呢?
建炎三年(1129)二月十三日,赵构第一次抵达杭州。从扬州渡江下江南以来,他完全处于一种逃命状态,一路的颠沛流离让年纪轻轻的他变得非常敏感。杭州会是一座怎样的城市?那里的人会接受自己吗?他一直揣测不定,惴惴不安。
可是还没进城,他忽然心情大好起来。你道是为什么?
原来他现在才知道,杭州设有仁和、钱塘二县,“仁和”这个名字,使他脸上顿时有了笑意,说这“仁和”不就是俺们开封府的老城门吗?他记得,当初太祖皇帝陈桥驿黄袍加身后,回兵开封城就是从“仁和门”进城的,由此开创了大宋基业。
现在,他从杭州“仁和县”联想到当年开封的“仁和门”,仿佛有一种吉兆的光芒,忽然点亮了前程——杭州,这地方好!

北宋李公麟《西岳降灵图》局部。此画描绘道教中“西岳大帝”下巡的场面,一说为皇家出行的场景,皇帝扈从或与此画中人相类。故宫博物院藏
他觉得选择杭州应该是选对了,这里值得俺赵构安身立命。而当赵构的御舟从余杭水门(今武林门附近)进入杭州城后,眼前的一幕使他不只是高兴,还有感动。
官府并未把官家即将抵达本州的消息广而告之,毕竟他的南渡逃亡并非什么可喜可贺的事。可是,杭州百姓风闻官家将来本州,都有些惊奇,呼朋唤友赶来一睹天子风采。然而,御舟进城后,杭州老百姓第一次看到的官家身影,却与想象中的样貌大相径庭——他消瘦带着憔悴,沧桑带着风尘,难掩的落魄让人不由得心生怜悯。
船过天水院桥、梅家桥(今天水桥和梅登高桥一带),向南拐进盐桥运河(今中河),这一路上到处是奔走的人,夹河相迎,欢呼“万岁”。御舟过仙林寺桥和盐桥,在橘园亭(今平海路东端附近)泊岸,一行人准备换乘坐轿,前往凤凰山下的杭州府衙。
当赵构走上岸时,一群父老携儿带女,带着他们最可口的美食和美酒,迎接这位风尘仆仆、一路亡命的落难皇帝,像是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般。
赵构心里激动不已!这场景让他看到了一个极为重要,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人心!
赵构见到的杭州这一幕,恰恰就是他对于自己“新家”在天时、地利、人和的评估和抉择中那至关重要的一环:人和。他真切地看到、感到和找到了。
凤凰山的加分项
回过头再看赵构选择的凤凰山,如果说“人和”是高宗选择杭州的必要条件,那么凤凰山这片山水则成为这一选择的“加分项”。
地土之美移风易俗,人情之淳滋山养水,凤凰山之所以最后得以让高宗及其后任皇帝们都安居在此,其早已融为一体的优越自然形势和悠久人文积淀,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凤凰山正南“下瞰大江,直望海门”。这是自然地理,也是自然形势,“下瞰大江”意味着三面而围、两翼展开、一面向阳正对钱塘江,这天生就是一个宜居养生和就近泊船航渡的绝佳之地。
这样的地理位置和形势对时刻提防金兵追杀的高宗来说,太重要了!“直望海门”正是避敌时远走高飞的路径和方向。
而从杭州城市发展史来看,北宋时这里就是杭州州治的所在地。再之前,当时杭州的子城吴越国钱镠的王城,就建在此地。再再之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钱唐郡为杭州,两年后的开皇十一年(591),杨素将杭州州治迁移到了凤凰山下柳浦西一带。到唐朝时,沿袭隋朝州治的定位,一直就没有离开过。
从馒头山西眺凤凰山
所以,从史上第一次出现杭州这个名字开始,直到两宋之际这六百年间,凤凰山麓一带都是当地最高官署府衙的处所。州治及凤凰山一带在唐代就有高斋、望海楼、清辉楼、虚白堂、因岩亭、忘筌亭等建筑。
五代吴越国时新建了中和堂、碧波亭等建筑。北宋时又建有南园巽亭、望越亭、曲水亭、清风亭、云涛观、石林轩、红梅阁、中和堂、有美堂、清暑堂等大量建筑。
如此现成的场所,对于赵构这一大批的“不速之客”,在初来乍到时车辚辚马萧萧的匆忙、紧急、混乱之中,对于他们的生活起居和朝会办公所提供的便利,应该是最为现实的选择。
然而,赵构正为宿卫禁军将领候选人的事伤脑筋。
这时,赵构忽然收到一封心腹大臣张俊的奏折,里面说,近来他手上可堪一用的将领实在匮乏,军队战斗力一直上不去,希望官家能放还一个叫杨沂中的人,让他归队回营。看到杨沂中这个名字,赵构眼前跳现了一个身材魁梧、满脸大胡子的身影。
一般认为,杨沂中就是指杨存中
杨沂中原是张俊的部将,不但孔武有力,还读过不少书,比一般武将显得沉稳机敏。更重要的是,“靖康之变”时,赵构在河北任兵马大元帅,杨沂中就已开始担起宿卫元帅府的重任,加班加点值夜班是常有的事,赵构觉得这人挺实在的。
“苗刘兵变”时,杨沂中又跟随张俊赶来救驾,立下了战功。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赵构被金兀术一直追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关键时刻,又是杨沂中和张俊手下的其他将领死命抵挡金兵,让赵构得以登船下海,逃离险境。
打那时起,赵构对杨沂中的好感不断加深,先后任命他为御前右军统制和御前中军统制,把他留在自己身边掌管一支禁军,算是亲信将领了。
现在张俊要让杨沂中回去,赵构就犹豫了。他想了一下,然后吩咐内侍准备辇舆,说要上凤凰山去。
最“深刻”的两个字
此时,正是早春二月天气,难得今天风和日暖,赵构便将此行当作了提早的春游。
一行人出行宫南门后,沿着宫墙外道路,向西而行。地势渐高处就到了凤凰山脚,一名伶俐的内侍告诉他,上山之路古称“薜萝径”,山上圣果寺的外山门最初就建在山脚这儿,唐朝时还有诗云:“路自中峰上,盘回出薜萝”。
赵构顾望路旁,满是松竹藤萝,一条溪涧相随于路边,飞鸟声脆,幽雅清静,心里一阵喜悦。
半道转过一座小桥,再上经过几弯,来到一平旷处,举头所见山头,石峰如屏,这便是凤凰山中峰。林木荫翳处,一座古寺显出楼阁一角——圣果寺到了。
建炎二年(1129)年底,因为金兵杀来,圣果寺人去楼空。到绍兴元年(1131)凤凰山被定为行宫所在地后,这里就成了一支禁军的驻地。
如今这支禁军的长官杨沂中,接到官家忽然上门的通报,急忙跑出寺院大门,将赵构迎进寺内主殿,安排上座,奉茶献果,然后叉手恭立一旁。赵构说自己也没啥事,就是见天气暖和,上山走走看看,然后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杨沂中海阔天空聊了起来。
赵构说,刚才在寺院门口附近的一块山石上,看到新刻着“皇宫墙”三字,觉得奇怪。行宫南北各有城墙,东边有墙,唯独西边是以凤凰山为天然屏障,并无城墙修筑,这里哪来的“皇宫墙”?
杨沂中笑笑说,天然屏障也得有忠诚可靠的人去守卫,自己带领的这支禁军,应该担当起真正的“皇宫墙”作用,为官家站好岗、放好哨。
赵构颔首微笑,心里感到一种轻松和踏实,对杨沂中更加刮目相看。
聊了一会儿,赵构起身想去山上其他地方看看。杨沂中却说,官家首次来这里看望弟兄们,大家感激涕零,希望官家能给将士们一些训示。一边书案上,早已摆好了笔墨纸砚。赵构也不多说,上前提笔舐墨,就要写字。
刚要落笔,又端详了一下这张大纸,吟哦片刻,这才凝神运气,控腕走笔,端正工整地写下了“忠实”两个大字。
摩崖石刻“忠实”,是凤凰山上众多文化遗存中的一个点睛之笔。
赵构的意思非常明白,宿卫禁军是他最核心的护卫,你们必须赤胆忠心坚如磐石,要让他觉得这支队伍的忠诚和坚实,绝对可靠。
接下来,杨沂中担当起赵构游山的向导,游览了凤凰山上的名胜与风景,让赵构龙颜大悦。
几天以后,赵构忽然接报,说是杨沂中在圣果寺一条路旁的石壁上,刻了两个大字。啥字?就是那天赵构题写的“忠实”二字。
把官家御笔刻石立碑,在那时原是常见之事。但杨沂中将这事做得不同一般。他找来刻石名匠,将赵构墨迹放大到每个字足有二尺见方,再进行摹刻。而关键不在字大,在于这两字的笔画被镌刻得极深,比凤凰山上的其他摩崖石刻的字口,都要深刻许多,仿佛要刻进石壁肉里似的。
赵构听到这一消息,心里大为感慨。“忠实”这两字能被刻得入“石”三分、如此“深刻”,对他来说,杨沂中的这番操作很有“分量”。
如果说临安城老百姓的“忠实”之心,业已为这座城市筑起了一道厚实的“外城墙”,能让赵构放一百个心,那么杨沂中是要将“忠实”二字铭刻在他以及禁军将士的心里,真正打造一堵坚实不坏的“皇宫墙”。
赵构找宰相吕颐浩就杨沂中担任宫中宿卫要职一事进行商议,最终君臣意见一致,决定授予杨沂中“神武中军统制”的官职,这等于是将整个行宫最重要的宿卫禁军指挥权交给了他。
杨沂中后来又出任更高的官职殿前都指挥使,他的殿帅府就一直设在边上崖壁刻有“忠实”二字的圣果寺。终宋高宗一朝,他一直是赵构最信赖的贴身领兵大将。
圣果寺遗址
在当时当地,当民心和军心这两个层面在忠君、爱国这点上相向而行,夯筑起一道以“忠实”为硬核的“城墙”,赵构“定居”杭州凤凰山下的必要条件,也就水到渠成了。
监制 | 先宏明
编辑 | 巫家宏
部分图片素材整理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