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韻|南宋皇城為何選在鳳凰山?

宋高宗趙構在臨安城最初的“行宮”是比較現成的。建炎三年(1129)二月十三日,他初到杭城時即以原杭州州治為行宮。這州治原先就是五代吳越國的王宮,是以基礎完備,規制宏大,趙構在此起居應該是非常适宜的。

然而,後來金兵殺到兩浙地區,趙構逃離臨安。到建炎四年(1130)二月,臨安城被北撤的金兵放火燒了三天三夜,原有州治建築隻剩下一片廢墟。

紹興二年(1132)正月十四,趙構從越州(今浙江紹興)重返臨安城。在他回來之前,一個全新宮城的營造,已經在臨安鳳凰山下拉開了序幕。

最寶貴的“人心”

趙構為什麼會把皇宮選址定在鳳凰山呢?

建炎三年(1129)二月十三日,趙構第一次抵達杭州。從揚州渡江下江南以來,他完全處于一種逃命狀态,一路的颠沛流離讓年紀輕輕的他變得非常敏感。杭州會是一座怎樣的城市?那裡的人會接受自己嗎?他一直揣測不定,惴惴不安。

可是還沒進城,他忽然心情大好起來。你道是為什麼?

原來他現在才知道,杭州設有仁和、錢塘二縣,“仁和”這個名字,使他臉上頓時有了笑意,說這“仁和”不就是俺們開封府的老城門嗎?他記得,當初太祖皇帝陳橋驿黃袍加身後,回兵開封城就是從“仁和門”進城的,由此開創了大宋基業。

現在,他從杭州“仁和縣”聯想到當年開封的“仁和門”,仿佛有一種吉兆的光芒,忽然點亮了前程——杭州,這地方好!

宋韻|南宋皇城為何選在鳳凰山?

北宋李公麟《西嶽降靈圖》局部。此畫描繪道教中“西嶽大帝”下巡的場面,一說為皇家出行的場景,皇帝扈從或與此畫中人相類。故宮博物院藏

他覺得選擇杭州應該是選對了,這裡值得俺趙構安身立命。而當趙構的禦舟從餘杭水門(今武林門附近)進入杭州城後,眼前的一幕使他不隻是高興,還有感動。

官府并未把官家即将抵達本州的消息廣而告之,畢竟他的南渡逃亡并非什麼可喜可賀的事。可是,杭州百姓風聞官家将來本州,都有些驚奇,呼朋喚友趕來一睹天子風采。然而,禦舟進城後,杭州老百姓第一次看到的官家身影,卻與想象中的樣貌大相徑庭——他消瘦帶着憔悴,滄桑帶着風塵,難掩的落魄讓人不由得心生憐憫。

船過天水院橋、梅家橋(今天水橋和梅登高橋一帶),向南拐進鹽橋運河(今中河),這一路上到處是奔走的人,夾河相迎,歡呼“萬歲”。禦舟過仙林寺橋和鹽橋,在橘園亭(今平海路東端附近)泊岸,一行人準備換乘坐轎,前往鳳凰山下的杭州府衙。

當趙構走上岸時,一群父老攜兒帶女,帶着他們最可口的美食和美酒,迎接這位風塵仆仆、一路亡命的落難皇帝,像是見到了自己的親人一般。

趙構心裡激動不已!這場景讓他看到了一個極為重要,也是最為寶貴的東西:人心!

趙構見到的杭州這一幕,恰恰就是他對于自己“新家”在天時、地利、人和的評估和抉擇中那至關重要的一環:人和。他真切地看到、感到和找到了。

鳳凰山的加分項

回過頭再看趙構選擇的鳳凰山,如果說“人和”是高宗選擇杭州的必要條件,那麼鳳凰山這片山水則成為這一選擇的“加分項”。

地土之美移風易俗,人情之淳滋山養水,鳳凰山之是以最後得以讓高宗及其後任皇帝們都安居在此,其早已融為一體的優越自然形勢和悠久人文積澱,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鳳凰山正南“下瞰大江,直望海門”。這是自然地理,也是自然形勢,“下瞰大江”意味着三面而圍、兩翼展開、一面向陽正對錢塘江,這天生就是一個宜居養生和就近泊船航渡的絕佳之地。

這樣的地理位置和形勢對時刻提防金兵追殺的高宗來說,太重要了!“直望海門”正是避敵時遠走高飛的路徑和方向。

而從杭州城市發展史來看,北宋時這裡就是杭州州治的所在地。再之前,當時杭州的子城吳越國錢镠的王城,就建在此地。再再之前,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改錢唐郡為杭州,兩年後的開皇十一年(591),楊素将杭州州治遷移到了鳳凰山下柳浦西一帶。到唐朝時,沿襲隋朝州治的定位,一直就沒有離開過。

宋韻|南宋皇城為何選在鳳凰山?

從饅頭山西眺鳳凰山

是以,從史上第一次出現杭州這個名字開始,直到兩宋之際這六百年間,鳳凰山麓一帶都是當地最高官署府衙的處所。州治及鳳凰山一帶在唐代就有高齋、望海樓、清輝樓、虛白堂、因岩亭、忘筌亭等建築。

五代吳越國時建立了中和堂、碧波亭等建築。北宋時又建有南園巽亭、望越亭、曲水亭、清風亭、雲濤觀、石林軒、紅梅閣、中和堂、有美堂、清暑堂等大量建築。

如此現成的場所,對于趙構這一大批的“不速之客”,在初來乍到時車辚辚馬蕭蕭的匆忙、緊急、混亂之中,對于他們的生活起居和朝會辦公所提供的便利,應該是最為現實的選擇。

然而,趙構正為宿衛禁軍将領候選人的事傷腦筋。

這時,趙構忽然收到一封心腹大臣張俊的奏折,裡面說,近來他手上可堪一用的将領實在匮乏,軍隊戰鬥力一直上不去,希望官家能放還一個叫楊沂中的人,讓他歸隊回營。看到楊沂中這個名字,趙構眼前跳現了一個身材魁梧、滿臉大胡子的身影。

宋韻|南宋皇城為何選在鳳凰山?

一般認為,楊沂中就是指楊存中

楊沂中原是張俊的部将,不但孔武有力,還讀過不少書,比一般武将顯得沉穩機敏。更重要的是,“靖康之變”時,趙構在河北任兵馬大元帥,楊沂中就已開始擔起宿衛元帥府的重任,加班加點值夜班是常有的事,趙構覺得這人挺實在的。

“苗劉兵變”時,楊沂中又跟随張俊趕來救駕,立下了戰功。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趙構被金兀術一直追到明州(今浙江甯波),關鍵時刻,又是楊沂中和張俊手下的其他将領死命抵擋金兵,讓趙構得以登船下海,逃離險境。

打那時起,趙構對楊沂中的好感不斷加深,先後任命他為禦前右軍統制和禦前中軍統制,把他留在自己身邊掌管一支禁軍,算是親信将領了。

現在張俊要讓楊沂中回去,趙構就猶豫了。他想了一下,然後吩咐内侍準備辇輿,說要上鳳凰山去。

最“深刻”的兩個字

此時,正是早春二月天氣,難得今天風和日暖,趙構便将此行當作了提早的春遊。

一行人出行宮南門後,沿着宮牆外道路,向西而行。地勢漸高處就到了鳳凰山腳,一名伶俐的内侍告訴他,上山之路古稱“薜蘿徑”,山上聖果寺的外山門最初就建在山腳這兒,唐朝時還有詩雲:“路自中峰上,盤回出薜蘿”。

趙構顧望路旁,滿是松竹藤蘿,一條溪澗相随于路邊,飛鳥聲脆,幽雅清靜,心裡一陣喜悅。

半道轉過一座小橋,再上經過幾彎,來到一平曠處,舉頭所見山頭,石峰如屏,這便是鳳凰山中峰。林木蔭翳處,一座古寺顯出樓閣一角——聖果寺到了。

建炎二年(1129)年底,因為金兵殺來,聖果寺人去樓空。到紹興元年(1131)鳳凰山被定為行宮所在地後,這裡就成了一支禁軍的駐地。

如今這支禁軍的長官楊沂中,接到官家忽然上門的通報,急忙跑出寺院大門,将趙構迎進寺内主殿,安排上座,奉茶獻果,然後叉手恭立一旁。趙構說自己也沒啥事,就是見天氣暖和,上山走走看看,然後有一搭沒一搭地跟楊沂中海闊天空聊了起來。

趙構說,剛才在寺院門口附近的一塊山石上,看到新刻着“皇宮牆”三字,覺得奇怪。行宮南北各有城牆,東邊有牆,唯獨西邊是以鳳凰山為天然屏障,并無城牆修築,這裡哪來的“皇宮牆”?

楊沂中笑笑說,天然屏障也得有忠誠可靠的人去守衛,自己帶領的這支禁軍,應該擔當起真正的“皇宮牆”作用,為官家站好崗、放好哨。

趙構颔首微笑,心裡感到一種輕松和踏實,對楊沂中更加刮目相看。

聊了一會兒,趙構起身想去山上其他地方看看。楊沂中卻說,官家首次來這裡看望弟兄們,大家感激涕零,希望官家能給将士們一些訓示。一邊書案上,早已擺好了筆墨紙硯。趙構也不多說,上前提筆舐墨,就要寫字。

剛要落筆,又端詳了一下這張大紙,吟哦片刻,這才凝神運氣,控腕走筆,端正工整地寫下了“忠實”兩個大字。

宋韻|南宋皇城為何選在鳳凰山?

摩崖石刻“忠實”,是鳳凰山上衆多文化遺存中的一個點睛之筆。

趙構的意思非常明白,宿衛禁軍是他最核心的護衛,你們必須赤膽忠心堅如磐石,要讓他覺得這支隊伍的忠誠和堅實,絕對可靠。

接下來,楊沂中擔當起趙構遊山的向導,遊覽了鳳凰山上的名勝與風景,讓趙構龍顔大悅。

幾天以後,趙構忽然接報,說是楊沂中在聖果寺一條路旁的石壁上,刻了兩個大字。啥字?就是那天趙構題寫的“忠實”二字。

把官家禦筆刻石立碑,在那時原是常見之事。但楊沂中将這事做得不同一般。他找來刻石名匠,将趙構墨迹放大到每個字足有二尺見方,再進行摹刻。而關鍵不在字大,在于這兩字的筆畫被镌刻得極深,比鳳凰山上的其他摩崖石刻的字口,都要深刻許多,仿佛要刻進石壁肉裡似的。

趙構聽到這一消息,心裡大為感慨。“忠實”這兩字能被刻得入“石”三分、如此“深刻”,對他來說,楊沂中的這番操作很有“分量”。

如果說臨安城老百姓的“忠實”之心,業已為這座城市築起了一道厚實的“外城牆”,能讓趙構放一百個心,那麼楊沂中是要将“忠實”二字銘刻在他以及禁軍将士的心裡,真正打造一堵堅實不壞的“皇宮牆”。

趙構找宰相呂頤浩就楊沂中擔任宮中宿衛要職一事進行商議,最終君臣意見一緻,決定授予楊沂中“神武中軍統制”的官職,這等于是将整個行宮最重要的宿衛禁軍指揮權交給了他。

楊沂中後來又出任更高的官職殿前都指揮使,他的殿帥府就一直設在邊上崖壁刻有“忠實”二字的聖果寺。終宋高宗一朝,他一直是趙構最信賴的貼身領兵大将。

宋韻|南宋皇城為何選在鳳凰山?

聖果寺遺址

在當時當地,當民心和軍心這兩個層面在忠君、愛國這點上相向而行,夯築起一道以“忠實”為硬核的“城牆”,趙構“定居”杭州鳳凰山下的必要條件,也就水到渠成了。

監制 | 先宏明

編輯 | 巫家宏

部分圖檔素材整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删除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