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争中,志願軍第二十七軍八十一師二四一團一營三連副排長、山東定陶人李敬齋表現非常突出,多次出色地完成了戰鬥任務,榮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三次。
然而由于老家村幹部對三個字的誤解而造成的無心之失,卻完全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迹,讓他的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抗美援朝戰争勝利後,李敬齋所在的部隊給他的家鄉寄去喜報和一份關于軍烈屬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規定的檔案。
當時誰都未曾料想到,就是這份喜報中的三個字,竟使李敬齋的後半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時村幹部的教育程度有限,他們看到檔案中的“軍烈屬”等這三個字,誤以為李敬齋已經在戰場上犧牲了,連忙好心地通知了李敬齋的家人。
聽到“李敬齋犧牲”的消息,全家都悲痛不已,并築起墳墓,親朋好友都前來祭奠,李敬齋的母親更是哭得死去活來。
其實,李敬齋抗美援朝勝利歸來後,就随部隊駐紮到離家鄉僅有一千多裡的江蘇鎮江。由于工作原因,他沒來得及回家,也沒有給家裡寄信。
當李敬齋輾轉聽說家裡人誤以為他犧牲的消息後,當即拍了照片寄回家中以釋誤解。
不料,村民們反而認為這是李敬齋的同僚為安慰他的家人才寄來的。
得知家裡人還不相信,李敬齋便為老母親和妻子撕了幾尺布,連同60塊錢一并寄給家裡。
這下卻更糟了,所有人都認為這是政府發給的撫恤金。
事情怎麼也說不清了,首長隻得反複勸說不願意耽誤公事探親回家的李敬齋回家,假期15天。
直到李敬齋回到家中,這場由“軍烈屬”三個字造成的誤會才算是消除了。
然而李敬齋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的家卻為這場誤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年近古稀的母親因思念兒子悲痛不已,已骨瘦如柴,兩眼也已經哭瞎了;妻子由于牽挂犧牲的丈夫含悲去世。
李敬齋的“死而複活”令老母親又驚又喜,老人家抱着“失而複得”的兒子一哭老半天,結果悲喜交加,沒過幾天就撒手人寰了。
家破人亡的沉重打擊,把李敬齋徹底地擊倒了,即使在炮火紛飛、條件艱難的戰場上都沒有倒下的他,大病了一場。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當李敬齋病好準備歸隊時,假期已經不知不覺超過了一個多月。
當他滿懷殺敵決心到江蘇鎮江尋找部隊時,部隊卻已經調防,不知去向了。
李敬齋在當地多方打聽也沒結果,兜裡的錢也花光了。往日戰場上英勇無畏的李敬齋這時成了一隻孤雁,站在人生地疏的江蘇鎮江街頭不知該向哪裡尋找自己的部隊。
後來他想祖國已經解放了,幹脆回去建設家鄉吧。從此,他收起了功勞簿,開始了他沉默而漫長的人生歲月。
自從李敬齋回到定陶故裡以後,就再也沒有向人講述過自己的戰鬥經曆。由于村幹部已經換了好幾茬,村裡也沒有人知道他立過多次戰功,就連村黨支部書記都不相信他當過兵。
一年後,部隊因為李敬齋長時間離隊未歸,給定陶縣人民政府寄來了開除李敬齋黨籍的處分決定,可他的軍籍一直保留了下來。
李敬齋得知這一消息後,什麼話也沒說,此時他已經在家踏踏實實地當起了農民。
為改變家鄉一窮二白的面貌,從建設初級社到人民公社,李敬齋一直擔任村幹部。
他為村民做事,從來都是竭盡所能,帶頭幹重活、累活,從來不搞特殊化。他與其他村幹部一起帶領大家挖河道、修水利、改造土地、修路、建學校。
李敬齋有一手壘竈台的好手藝,各種竈台都難不倒他,不管誰家來請他都樂意去,從不端村官的架子,也決不收取任何報酬。
當幹部十幾年,李敬齋為群衆辦的好事連他自己都數不清了。而且在這十幾年中,他始終沒想到過自己,從來沒有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過私利。
為官十幾年,他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是以受到大家的尊敬和擁護,可以說他在村裡的威望是所有村幹部中最高的。
直到改革開放前,李敬齋家裡的生活都非常困難,他還患了嚴重的心肺病,時常被悶得喘不過氣來。當年殘酷的戰争使他的腰背嚴重受損,幾乎喪失了勞動能力。
然而即便是在最困難的時期,李敬齋也沒有向國家申請過補助。
有人問他為什麼沒有向組織提一點要求時,這位曾在戰場上屢立戰功的英雄卻搖搖頭微笑着說:“戰場上犧牲了多少戰友,就連與我一起入伍的幾個同鄉也都犧牲在戰場了。能活到現在,我已經覺得很幸運了,說啥也不能把打過幾次仗作為向國家、向集體伸手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