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1952年下半年的时候,美军已经在战场上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但胜利依然遥不可及。因此当克拉克接替李奇微出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后,美军就不再主动进攻,而是在开城和志愿军进行停战谈判。但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范弗里特依然对战局抱有幻想,认为凭借火力优势,美军仍有可能在局部战场取得胜利。

此外,范弗里特不愿意停战还有一个私人的原因。他唯一的儿子小吉米担任轰炸机飞行员,却在“空中绞杀”行动中被志愿军的高炮轰得尸骨无存。老年丧子的范弗里特急于报复,因此克拉克一上任,他就提出了包括“大棒”和“还乡”在内的一系列进攻计划,不料均被克拉克否决。但范弗里特依然不死心,又在十月初提出了“摊牌行动”计划,准备夺取15军45师把守的上甘岭阵地。
范弗里特这一招十分狠辣,完全出乎了秦基伟的预料。战前,他判断美军的进攻方向在平康河谷一带,因为这里的地势平坦开阔,美军的机械化部队能充分发挥优势。而上甘岭却是数百米的高地,山路崎岖难行,美军的坦克根本无法上山,只能当固定火力点使用。基于这个判断,秦基伟把主力和全军绝大部分炮火都放在了平康河谷一带。
不料范弗里特却出人意料地把战场选在了上甘岭,并投入了数百门重炮和上千架次的飞机对45师的防御阵地狂轰滥炸,火力之猛超过了二战最高水平。45师在顽强坚守了七天之后,被迫放弃表面阵地,退入坑道防御。之后美军用尽了种种办法,妄图消灭我坑道部队,以彻底控制上甘岭,但都以失败告终。
我坑道部队在缺水缺粮的情况下,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坚守了二十多天,为反击部队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10月30日中午,随着秦基伟一声令下,15军150多门大口径重炮齐声怒吼,成吨的钢铁弹丸狠狠砸在被敌军占据的597.9高地上,顿时响起了一片鬼哭狼嚎之声。随后炮火开始延伸,我反击部队的冲锋号声也嘹亮地响了起来。
敌人认为我军的步兵要开始冲锋了,急忙从地堡和工事里爬出来抢占阵地。不料我军已经延伸的炮火突然掉过头来往回炸,将刚进入阵地的美军炸了个七零八落。原来我军战前就制定好了计划,炮火延伸后步兵假装冲锋,把敌人诱骗进阵地后,炮火再反跳回来对敌人进行二次轰炸。吃了大亏的美军恼羞成怒,集结起重炮准备反击,不料又掉入了秦基伟的算计当中。
22门喀秋莎火箭炮,短短8秒之内就把350多发大口径火箭弹倾泻到了敌人的炮兵阵地上,瞬间将其摧毁。这种毁灭效果令秦基伟十分满意,如果不是库存不足加上这种炮弹十分昂贵,秦基伟真想让炮兵抡开了打。喀秋莎轰炸过后,我11个连的反击部队如下山猛虎一般冲向已经被炸懵了的敌人,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全部收复了597.9高地。
美七师上尉尼基在这次大反击中被我军的炮火炸断了一条腿,之前他跟随美七师多次和我军交手,但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猛烈的炮火。多年后他回忆这场战役的时候仍然心有余悸,直言:“中国军队的炮火像下雨一样,每秒钟一发,可怕极了,我们根本没有藏身之地。”在尼基看来,美军之所以输掉上甘岭战役,原因就在于志愿军的炮火太猛了。
但实际上,上甘岭战役期间,美军的火力和志愿军相比,占据着碾压性的优势。飞机就不说了,因为志愿军一架也没有。再看炮火,战役期间,美军向我军阵地倾泻的炮弹高达190多万发,火力最高密度每秒六发;而我军还击的炮火不过40万发,双方之间的火力差距一目了然。美军之所以输掉上甘岭战役,根本原因就在于“钢多气少”。这场战役结束后,美军彻底被打服,再也没有主动发起过进攻。范弗里特也因为上甘岭战役的惨败黯然离职,提前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