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为什么要放弃传统的铁甲,开始使用看起来不堪一击的棉甲?原因不简单!
在古代的时候,因为都是冷兵器,所以军队就会装备铠甲,但是金属铠甲的造价非常昂贵,所以在古代只有一少部分会装备铠甲,很多士兵事没有的,而且穿着铠甲在冬天的时候有一个保暖的问题无法解决,而到了唐宋时期,为了节省军队的开销,除了铠甲以外,还有很多纸甲。到了宋朝的时候,纸甲就大量的替代铠甲了,没有办法,都是因为没钱,而那时候的纸甲使用的程度已经跟铠甲相平了。但是纸甲的防御力毕竟跟铠甲比起来差远了,所以也没有放弃造铠甲。可是笔者最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明朝中叶之后整个中国气温骤降,甚至连上海,江苏冬天的气温也下降到了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可是明朝中后期军队却依旧使用铁质盔甲,到了满清反而变成了更加轻便的棉甲。
首先、金属甲较之棉甲材质更重,军兵穿戴它打仗,行动不便,影响战斗力。明清战争,多使用火炮、火铳攻击对方,金属甲看似刀枪不入,但却容易被火炮击穿,导致士兵丧命。棉甲看似简陋,其实不然。它的制作可谓独具匠心,棉甲是以铁甲为骨,内外辅以棉甲,以铜钉固定。棉甲可以有效削弱枪炮及弓箭力道,使兵士们得到铠甲的庇护。

其次节省材料,厚厚的棉甲外观就给人很臃肿的影象,要用铁甲片将棉甲全部裹住肯定需要更多的甲片,而铁甲在里,只要能裹住战士的身体就可以了,可以省很多的材料,而且天气热了可以将棉架脱去继续使用,要是铁甲裹棉甲的话,等天热了把棉甲去掉战士在穿上就不合身了,明显大了一圈。
长时间使用铁甲,人的身体会非常疲惫。此外,对于北方地区的官兵们来说,每逢冬天,穿铁甲基本上等于进入了冰窖,铁甲根本起不到多少保暖作用。宋朝文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诗句描述了边疆将士们的艰辛:“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由于重量、造价和保暖性能原因,铁甲一直没有在军队中全面普及。所在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到了唐朝统治的中后期,纸甲和布绢甲开始出现。其中,纸甲由于造价低廉、比较轻薄,而且防护性不错,得到了各地军队的欢迎。在唐朝的文献中记录:“纸甲用无性柔之纸,加以垂软,叠厚三寸,方寸四钉,如遇水雨浸湿,铳箭难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