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老蒋在解放战争中都是完败的那一方。那么在这场战场中,兵力和武器装备都长时间占据优势的老蒋有没有过翻盘的机会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可惜的是,老蒋在解放战争中最好的一次翻盘机会却被手下三个“莽汉”给葬送了。

1947年5月,华野拿出了全部家底发起了孟良崮战役,准备围歼国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在当时来说,这无疑是一场豪赌。因为华野用来打援的只有4个纵队,而孟良崮外围的国军兵力却高达40余万,一旦挡不住敌人的援兵,华野就有被敌人反包围的危险。
老蒋也看到了这一点,认为这是自己彻底解决山东解放军的最好机会。因此一面给张灵甫打气,命令他固守待援;一面严令外围的数十万国军向孟良崮疾驰,准备对华野进行反包围。
老实说,老蒋这一招还是比较高明的,如果他的这番部署得以实现的话,华野将被迫在孟良崮周围和敌人决战。当时华野总兵力为27万人,比对手少了18万,火力对比也处于下风,真要硬拼的话,胜算实在不大。
一旦决战失利,华野将被迫退出山东。届时老蒋就可以腾出手来,将这数十万国军精锐投到其他战场上,继续自己的“重点进攻”。到那时,解放战争会不会是另外一个结局恐怕谁也说不好。但可惜的是,老蒋最好的一次翻盘机会,却被这三个“莽汉”给葬送了。
第一个“莽汉”是汤恩伯。当时国军在山东战场上的兵力共有45万人,分为三个机动兵团,兵团司令官分别为汤恩伯、王敬久和欧震。在这个兵团当中,以汤恩伯第一兵团的实力最强,总兵力达到了20万人。
当时顾祝同制定的作战方针是“密集靠拢,抱团滚动”,这样虽然避免了被我军分割包围的危险,但却大大拖慢了行军速度。汤恩伯对此十分不满,讥讽顾祝同“畏敌怯战”。为了诱使敌人分兵,华野在经过有限抵抗后主动放弃了鲁南解放区。
这一招果然奏效,汤恩伯手下的那些将领们纷纷上报“战功”,最后统计下来竟然“消灭”了好几万华野主力。汤恩伯大喜过望,根本就没有核实真伪,就匆忙向顾祝同邀功。
顾祝同被汤恩伯的这个“巨大战果”给迷惑了,认为华野“损失惨重”,已经不堪再战,于是就下令各兵团放胆北进。汤恩伯为了“再立新功”,准备一举拿下华野指挥部所在地坦埠,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张灵甫的整编74师。
华野主动放弃鲁南解放区,汤恩伯不仅没能看出这是一计,还轻信部下“歼敌数万”的战果,最终被华野牵着鼻子走,亲手把74师送上了不归路。从这一点来看,孟良崮战役中的汤恩伯可谓一个十足的莽汉。74师覆亡后,老蒋用手杖把汤恩伯打得头破血流,还差点将他枪毙。
第二个“莽汉”是张灵甫。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昏招儿频出,导致74师3万多人仅仅三天就全军覆没。当时垛庄是74师唯一的退路和重要的物资补充基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张灵甫只在这里放了一个辎重营把守,被王必成轻松偷袭得手。垛庄一丢,张灵甫就输了一半。
退路被切断后,张灵甫又犯了一个错误,他不在平地据守而是把部队拉上了孟良崮。74师是全部美械装备,重武器很多,但孟良崮山路崎岖,重炮根本上不去,只能被炸毁或遗弃。失去了重炮掩护的74师,火力优势大为减弱。
74师如果不上山,孟良崮战役可能会难打的多,南麻战役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张灵甫上山后,由于山上怪石嶙峋,根本无法构筑工事和掩体,华野一炮打来,就能给74师带来不小的伤亡。
更要命的是,孟良崮上缺少水源,而74师的重机枪又都是水冷式的。由于没有足够的水来降温,这些重机枪在开战不久后就失去了作用,74师的火力进一步减弱,最终仅坚持了三天就全军覆没了。以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中的表现来看,称他为莽汉并不为过。
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张灵甫的指挥水平饱受质疑。曾经长期担任74军人事处处长的吴鸢对张灵甫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让他当一个营、团军官是可以的,要当军、师长则是难以胜任的,他平时不务实际,专好附庸风雅,俨然摆出一副儒将的风度,但在作战紧要关头,拿不出办法,有时只晓得冲,充分表现出一介武夫的样子。”
第三个“莽汉”是李天霞。张灵甫被华野包围后,老蒋急令外围的国军向孟良崮疾驰,准备给74师解围。当时距孟良崮最近的是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和李天霞的整编第83师。黄百韬为了救援张灵甫拼尽全力,差一点就突破了华野一纵的阻击阵地。
李天霞则正相反,抗战时期他曾担任过张灵甫的上级,资历也比张灵甫老,但抗战胜利后,在竞争74军军长一职时他输给了张灵甫,这让李天霞十分失落,也因此和张灵甫结下了罅隙。
张灵甫在孟良崮被围后,李天霞存心看笑话,只派出了一个连冒充一个团前去解围,这种小心机和小聪明实则和莽夫无异。如果李天霞能像黄百韬一样全力给张灵甫解围,孟良崮战役会打成什么样恐怕谁也不好说。
张灵甫兵败身亡后,老蒋对李天霞的见死不救颇为恼怒,当即下令要将他“就地枪毙”,后来李天霞四处活动,用金条铺路,才免于一死,但被解除了一切职务,直到半年后才复出。
整个解放战争中,孟良崮战役堪称老蒋最好的一次翻盘机会,但由于汤恩伯、张灵甫和李天霞这三个“莽汉”昏招频出,最终给葬送了。孟良崮战役中,国军的种种陋习暴露的一览无遗,同僚之间勾心斗角,见死不救成了家常便饭,这也是老蒋输掉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