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分裂之后,赵国就开始扩张,赵国的赵霸主赵武灵王号召诸侯伐齐,三晋也不约而同地攻打齐国。而齐国也没有放过赵国,众国与齐国建立了和平的外交关系。晋楚两国仍是晋楚争霸的对象,此外齐国扩张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在古代,三晋不如秦国算强国。有学者认为秦齐不和,三晋应该待和。然而在这样的争议下秦晋还是和好了。
秦齐争霸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非常尖锐,势不两立的秦晋关系也一直是各有胜负。秦晋打了二十年的仗,是有一定的经验的。虽然秦赵不能和平相处,但是两国力量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未来主要斗争应该在西方国家或者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由此秦楚曾经签署过一个和平协议,两国各自占领秦都市,秦国让赵利川县的田就民耕种。秦楚互为侵扰,约定如果秦国发动战争,会两败俱伤。

所以三晋与秦赵争霸一直有着一个默契的地方。但是在三晋的势力逐渐消失的同时,秦国与赵国崛起了,赵国三晋夹击晋国。然而要赢秦赵两家,如同百家争鸣,要有高的智商,高的情商。这时候情商就变得非常重要。目前秦晋争霸的战争都不是关键性的战争,关键在于秦赵三国之间的理念不同。秦赵三晋的理念分歧可以归纳为:。
一、秦国希望增强民族大一统的政治文化,明确的君权相当于秦国自己的神圣不可侵犯。秦赵晋五代相传,传承了秦文化为一体,而秦晋起于吕不韦之死,自小被培养为共同体不能割裂。这导致后秦赵两国的国人骨子里还是有着秦家的血统和信仰。
二、秦赵晋战乱,秦赵晋的后代以和为贵的观念,重修五代之间的和好交往。然而其一,修复的可能性非常小,其二,修复的代价是三晋都接受秦赵政策成为臣子,且不能因为秦赵之间的矛盾而限制秦赵的交往,导致三晋实现不了血统继承。因此,秦赵晋与其说是三晋对晋的战争,不如说是三晋对秦政制差异的战争。
三、秦赵晋的政治文化有一定差异,秦赵晋的民族认同非常淡,秦赵晋的民族意识仅仅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强势民族,而不是去亲近一个弱势民族。赵国没有过明确的民族文化认同,基本就是外国人,秦晋的政治认同基本就是一夫一妻制的社会制度。因此,秦晋讲的是晋文化对晋国政治文化的模仿与普及。所以,秦赵晋在最后的和平交往中,一直都互不让步,不断对话,相互说服,然而秦晋矛盾爆发是因为赵国的制度。
所以实际中,秦国只要离开了赵国的制度,秦赵一切事情变得简单。换句话说,秦赵晋只要打起来,两国只要理解对方的制度,互相有理智地商量,根本不用扯什么理念的差异。秦晋的理念差异,并不严重到秦晋一家的政治层面的根本矛盾。秦晋没有必要真正争论出谁做谁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