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高适不多见的一首佳作,比喻生动,寄托深远,颈联更充满哲理

诗歌除了叙事、写景,还充满了寄托。上至诗经离骚,下到唐诗宋词,无不重视寄兴。诗歌作品托喻不深、树义不厚,不足以言兴,也就不可能流传久远。比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有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都表达了前路艰辛、羁旅愁思。

而韩愈的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以及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也抒写了不羁性格和高洁人格。下面介绍高适不多见的一首佳作,比喻生动,寄托深远,颈联更充满哲理。

高适不多见的一首佳作,比喻生动,寄托深远,颈联更充满哲理

金城北楼

唐代: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高适不多见的一首佳作,比喻生动,寄托深远,颈联更充满哲理

高适,字达夫,唐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他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蓬勃向上的盛唐精神。

天宝十一载秋冬之际,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充任掌书记。他虽然早就希望进入幕府,但由于前途未卜,心中仍有几分观望心情。诗人离开长安后赴陇右并途经金城时,创作了这首诗,抒写了心中复杂的心情。

高适不多见的一首佳作,比喻生动,寄托深远,颈联更充满哲理

深秋的傍晚,万里晴空、彩霞万丈,诗人登上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北门城楼,他放眼西望,远处重峦叠嶂、山清水秀,仿佛一幅阔大的秋景图。

一个“满”字,展现出眼前的景象仿佛广阔宁静的大海,抒写了诗人舒畅的心境;一个“胜”字,又彰显了丹青难描之景,充满了惬意与悠闲。

高适不多见的一首佳作,比喻生动,寄托深远,颈联更充满哲理

接下来视线收回,“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颔联继续从听觉和视觉角度进行描绘,不远处水流湍急,声如穿透空气的飞箭;而楼头的一钩明月,也似张满了的弓弦。

诗人用“箭、弓”进行类比,把边城的战争生活气息,都融进自然景色的描绘之中。高适虽然人还未到边疆,可是心已先飞去了。

高适不多见的一首佳作,比喻生动,寄托深远,颈联更充满哲理

颈联由辞官隐居想到应辟人幕,“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闲居在家时,溪边垂钓,却羡慕姜太公的际遇;而当即将任职幕府时,才领会到人事变化的规律,又想起那位通达世事的塞上老翁。

磻溪老,即姜太公,他曾直钩钓鱼,希望引起贤君的注意,后来就遇到了周文王。塞上翁,化用《淮南子》中“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典故。作者希望能像塞上翁那样,领悟到老子所言之祸福相倚的深奥道理。

高适不多见的一首佳作,比喻生动,寄托深远,颈联更充满哲理

诗人想到这里,心绪更加难以平静,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无限期待,“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诗人说,试问边庭近况如何,却只闻羌笛之声,至今仍有无穷的哀怨。言外之意是说,边境未靖,征人戍卒依然愁怨不已。

这两句与颔联的描绘相呼应,寄托了诗人对立功边塞、转祸为福的憧憬。高适渴望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一起建功立业,却丝毫不在乎边塞生活条件的艰苦,更不怕吃苦受罪。

高适不多见的一首佳作,比喻生动,寄托深远,颈联更充满哲理

高适的这首诗平实易懂,寄托深远,更充满哲理。前四句远近结合地描写登楼所见,诗人通过自己的视听感受,抒写对军旅生活的向往。颈联回顾过往、展望未来,表达了对世事变幻、人生无常的认识。最后诗人也预料到戍边生活的艰辛,但依然无怨无悔地踏上征程。

再细味后两联,读者一定也收获了很多启示。人生有高峰就有低谷,希望成功、也不能惧怕失败,既要有大无畏的奋斗精神,也要做好随时可能遭遇挫折的准备,才能胜不骄败不馁,更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