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爱国的人是可以不分党派的,在近代虽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方是比较自私自利的,因为国民党作为一个党派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
但国民党中也有不少真正爱国的将领,他们在加入国民党中时也是怀着一颗爱国之心,想要挽救国家,但随着时局的变化,这些将领也真正的看清了国民党的实质,明白国民党并不是真正的想要为国为民做实事。
所以一些将领也在关键时期选择了起义,但起义这种具有巨大风险的事也存在着失败的情况。
如黄樵松这位国军军长筹划起义后,却被手下师长出卖牺牲,后徐帅亲自下令锄奸。

出生贫困,却立志报国
黄樵松在1901年出生在河南省尉氏县一户农民家庭。20世纪初国家在晚清的统治下备受列强侵扰,百姓生活都十分贫苦黄樵松一家也是如此。
黄樵松家除了为数不多的土地外,只能靠他的父亲给富户当长工来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因为战乱之后黄樵松举家还逃到了太康县城,黄樵松的父亲虽然是一个没有什么知识文化的农民,但却想要供养自己儿子上学,希望他以后能够成为一个有出息之人。
因为家庭实在没有太多剩余的开支,所以父亲节衣缩食了几年才有能力供他读书,因此黄樵松在19岁时才上中学。
黄樵松深知自己上学不易,便在学校奋发图强,基本上每学期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在学校爱国教育培育下,黄樵松也有着深深的爱国思想,想要有朝一日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当时中国被欺辱的现状。
之后也因黄樵松家境贫穷,他也有着爱国思想,所以在1922年黄樵松果断放弃求学而选择从军。
因为1922年那几年,河南因为太过干旱农民的田地几乎没有什么丰收,许多人都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他也因为不能够在长身体时得到足够的营养补充,而很明显的低于同龄人。
所以在参军时因他的身高而没有被录取,未被录取的他走出后门,竟情绪激动的抱着一颗大树大哭,还一直啃树皮,监考官听到动静后出来问黄樵松,得知原因后便破格录取了他。
不断努力,成抗日名将
如愿从军后的黄樵松在军队中也表现得十分优异,渐渐的黄樵松从一位普通的士兵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
黄樵松的表现在抗日战争中尤为突出,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党中央派遣黄樵松所在的26路军27师第一时间开赴华北前线作战。
时任79旅旅长的黄樵松深知日军实力不可小觑,因此在到前线之前便下定决心与日寇决一死战,
还在作战前给家人写信,表明自己要战死沙场的决心
。
但幸运的是黄樵松因为在此前多年的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他的部队在那场战争中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并没有像他此前所想的那样会战死沙场。不仅是那场仗,黄樵松参加的所有战斗几乎都是抱着为国捐躯的态度。
在1945年3月的南阳保卫战时,担任68军143师师长的黄樵松到前线作战之前还特地为自己准备好了一口棺材,这一举动也影响了他麾下的所有将士。在战役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是国民党中一位著名的抗日将领。
不愿再战,终决定起义
1945年抗日战争终于结束,日军被我方赶出中国。全国也暂时回归了和平,蒋介石方却有着想要夺取抗战果实,继续发起内战的想法。在美国的支持下还想要铲除共产党,继续让中国回归半殖民地社会。
黄樵松得知蒋介石还要发起内战后,感到十分不满。一是他在多年的抗日战争中也和共产党一些将领交流颇多,了解了许多共产党的政策和制度,他认为共产党并不是蒋介石所宣传的那样,而是一个真正为国为民的党派。另外共产党许多的将领不像国民党那样,他们身着朴素,即使多次在战场上险些丧命但却不求回报。
黄樵松不想要再与这样一个党派作战。另外,在抗日战争期间,百姓的生活他看在眼中,黄樵松也不想要再让全国百姓生存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黄樵松坚决反对内战。
黄樵松也知道以他一人之力是无法改变蒋介石的心意,因此他能做到的也只能是自己不参与,于是便称病长居在家中。
但晋中战役之后,太原地区危在旦夕,也正需要优秀的军事将领指挥,于是他被再三催促地赶到了前线的战场。
黄樵松的心意仍然未变,他不想要再继续作战,因此十分苦闷,但正巧那时他收到了原西北军将领但那时已经起义的高树勋将军的信,其中主要的意思是号召他起义,尽快结束国内的战争让百姓回归和平的生活。
这一想法也与他不谋而合,于是黄樵松下定决心起义后,找到了自己的亲信27师师长戴炳南,戴炳南听他激动的说了决定率兵起义后,也表示愿意和他一同。
黄樵松起义的想法也经过重重困难告知了华北野战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在得知消息后的徐帅也十分兴奋并赞扬了他英勇起义的行为。
计划失败,终英勇就义
黄樵松之后便即刻准备起义行动,正在一切准备就绪时,他的亲信戴炳南没有了最初那般坚定的态度,还一直劝说他延迟起义的时间。
那时的他并没有看出端倪,便也答应了戴炳南。但黄樵松没想到的是戴炳南私自的将他要率军起义的想法以及行动计划告知了阎锡山。
阎锡山得知后没有立即逮捕黄樵松而是设下宴席,逮捕了黄樵松。同他一起被逮捕的还有华北野战军参谋处长晋夫、翟许友。
因为此前国民党中就有一些将领选择了起义,对国民党也造成了重大的打击,所以对于他想要再次起义的这一动机,阎锡山没有任何宽容,所以将黄樵松几人杀害。
虽然黄樵松的起义没有成功,但当时国民党已是败势,共产党取得最终胜利也是指日可待。
太原在解放后,此前出卖黄樵松的戴炳南被解放军俘虏,徐帅知道那次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便下令枪决戴炳南,
一方面是因为他推迟了解放战争结束的时间,另一方面是为了给黄樵松等烈士报仇。
小结:
黄樵松出生在贫困之家,自小就过着艰苦的生活却不怨天尤人,还十分感激父亲为他提供的受教育条件并且还有着为国报效之心。
偶遇一个机会,他便坚决选择了参军,作为一个国民党将领,在国共合作抗日时期,黄樵松的贡献也不低于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将领,他在许多战役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并且其誓死如归的精神也影响了许多部下,更是向日军展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有着一颗真正为国为民之心的黄樵松也不愿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再为国民党效力,在国民党决议发起内战后也装病不愿意在战场上与共产党刀枪相见。
最后迫于无奈被逼上前线,但他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作战,反而选择了起义,但最终令他意外的是,他亲信的师长却出卖了他,他也壮烈牺牲。
黄樵松虽然没有起义成功,但黄樵松有着起义之心也是值得鼓励的,黄樵松去世后也被共产党当做一名烈士对待,在1979年国家还特地将他的骨灰迁往举义地太原,相信黄樵松也会一直被中华儿女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