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抗日十大名将,有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第5军军长杜聿明,新38师师长孙立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傅作义,第五军200师师长戴安澜,第74军军长王耀武,第132师师长赵登禹。日军侵华期间,他们不畏生死,杀敌雪耻、百般血战、锻造钢军、血洒疆场、扬我国威、勇敢参加重大正面战役,转战大江南北,以澎湃的卫国情操,灵便的战术运用,为祖国立下赫赫战果,受后人膜拜。
你们知道国军十大抗日名将中,有几位黄埔生?今天,笔者就来聊聊国军十大抗日名将中的黄埔军校生。
然而在这十人中,只有三位抗日名将属于黄埔生,他们分别是杜聿明、王耀武、戴安澜三位黄埔生将领。要知道在整个抗战时期,黄埔生也参加了许多重大战役,牺牲的人数,不比川军少。抗战中的表现也不比任何地方军差,甚至还要超越。据战后统计黄埔毕业生在战后幸存者仅1.1万多人,相比抗战期间入校受训的20万学生,黄埔系在抗战中的牺牲率高达95%。那么,为何只有这三位黄埔生,有资格入选。

黄埔一期杜聿明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陕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要知道,在黄埔一期学生中,在抗战中表现出色的不仅杜聿明一人,还有关麟征、黄维、郑洞国。
黄埔三期王耀武
王耀武(1904年—1968年),山东泰安人。1924年11月考入黄埔军校,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率部创建第七十四军,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师长、副军长,因功升任第七十四军军长。1945年1月,升任第四方面军司令官,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任受降主官。王耀武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年年对日作战,而且战绩颇佳。国民革命军74军,就是在他的带领下,赢得了抗日虎贲军的称号。
黄埔三期戴安澜
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戴安澜曾血战古北口、台儿庄战役立功、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武汉会战)、击退艾山阵地日军进攻(徐州会战)、攻克昆仑关击毙中村正雄少将(昆仑关战役)。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
二战时期的任驻华美军司令,东南亚战区副司令史迪威,称戴安澜: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戴安澜将军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还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