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谚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历史上有不少国家得一将而兴,失一将而亡的例子。其中著名的还当数萧何追回韩信,将原本身为治粟(管理粮饷)都尉的韩信推举为大将军的故事。
韩信受荐前,刘邦正窘困于巴蜀之间,虽然他在灭亡秦朝的战争中率先攻入咸阳,但是已实际成为诸侯领袖的项羽并没有遵守事先的约法,仅仅将刘邦封为汉王。
边远之地的巴蜀,虽然经过秦的开发,但远称不上富庶发达;此时,巴蜀的外部又有强大的楚国虎视耽耽。所以手下觉得跟刘邦再混下去前途渺茫,纷纷逃走,光是将领就逃走了数十位。

就在这种内外交困,包括刘邦本人都毫无办法的情况下,韩信的出现就如刘汉政权的救星一般,一朝得到重用,便打破了僵局。
韩信拜为大将后,献《汉中对》,汉军挥军东出,拉开楚汉之争的序幕。
韩信本人的军事才能也不负所望。作为军事统帅的他,几乎打下了汉朝天下的三分之二。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帮助刘邦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而就是如此一个千古名将,一力扭转刘汉政权危局的人物,他的出场却过于突然,突然在他的前半生毫无半点功勋。这不免让人好奇,萧何是如何看出其才能的?
一、一事无成,萧何奇之
时值汉军进入巴蜀之后,汉军麾下带兵打过仗的将领跑了几十位,萧何无动于衷;但一个管粮食的都尉跑了,萧何却连夜将他追回来,这让刘邦很不解。
毕竟,韩信此人虽然身怀利器,但在拜为大将军之前,一直没有施展其才能的机会,而且还相当落魄。
早年的韩信身为平民,没有善行可推举为官吏,不懂得经商谋生,穷得经常需要寄食于别人。
直到陈胜、吴广、项梁等人起义,他立马拿着剑投效项梁,但在军中没有卓越的功绩,默默无闻。
项梁战败身死后,他又归于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郎中官职能够呆在领袖左右,对于韩信这般足智多谋的人,本是一个建功的好机会,但韩信每次向项羽献策,都被项羽无视。郁郁不得志的他最终离开了项羽,投奔刘邦。
当然,他在刘邦处起初也没有受到重视。在刘邦军中,他经过夏侯婴的推荐,仅仅只是做了管理粮食的官职很小的后勤管理人员。
可以说直到任治粟都尉为止,韩信的社会实践全部以失败告终。对于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物,既没有任何成绩可以证明自己,更不要说作为将领上过战场,可见萧何将其举荐为一国的大将军,显然是很大胆的决定。
对于他能获得萧何赏识的原因,历史书上的记载非常的简略,仅是说“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可见萧何在认识的韩信之后,也仅仅从语言途径察觉到他的异于常人之处。那么,韩信在言语中会流露出什么信息?他和萧何说过的话,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不过我们从保存下来的《汉中对》中可以看出端倪。
二、韩信异常的洞见力
其实,韩信向刘邦献了《汉中对》后,刘邦马上也有相见恨晚之感。通俗地讲,《汉中对》的内容如下:
韩信授大将军后,和刘邦对谈,告诉刘邦,说:“项王现在虽然比大王强大,但不是没有弱点。
第一,项王发怒大喝,千人都颤抖着俯伏在地;却不能任命有才能的将领辅佐自己,是为匹夫之勇。
第二,项王恭敬慈爱,言语和顺,人有疾病,他便面带愁容的赏赐食物抚慰对方;但是人有功劳理当封爵的时候,他却不舍得把官印给对方,是为妇人之仁。
第三,现在项王已经是诸侯的领袖,不在关中建都却返回彭城,违背义帝的约定,并大封亲信为王,诸侯们已经感到很不满。
第四,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也都自己回到领地自立为王。项王打仗时所过之地都被蹂躏,天下人害怕他的同时也怨恨他。所以他的这种强大没有坚实的根基。
所以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便能战胜项王。
况且,封于三秦之地的章邯、董翳、司马欣,原本作为秦将的时候带领秦国子弟打仗,死伤不可计数,最后又欺骗他们投降,让20万人被坑杀,秦国的老百姓们恨他们入骨。大王进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苛法,与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没有不拥戴大王成为关中之王的。
但项王却违背约定,让您去了汉中,所以秦国老百姓埋怨项王。大王现在只要大军出征,三秦的土地一声号令就能够拿下。”
这段话不止指出了打破当下僵局的关键,韩信自身的过人之处也展露无遗。
三、萧何举荐了一个大才
兵法云:“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故能圖制無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極,密定九夷。如此謀者,為帝王師。”
总结《汉中对》,可以看出韩信其人有敏锐的洞见力,具体特点如下:
第一,敏锐地观察到敌人的优缺点。韩信知道项羽武勇恭敬的表面下,不擅于让有才干的人辅助自己,不懂得维系已经效忠于自己的人才,是他的一大弱点。
第二,判断天下大势的走向。韩信看到项羽虽然成为了诸侯中的领袖,但却无法真正地统合诸侯们。诸侯之心不是聚合的,而是分散的。
第三,能注意到民心的走向。韩信知道天下人只是害怕项羽,但并不拥戴他。所以表面上看上去项羽是霸王,却没有足够牢固的统治根基。
第四,善于因时制宜。项羽将章邯、董翳、司马欣封于三秦之地,目的是为了防范刘邦,韩信却反而因此看到了取胜的契机,判断大胆而准确。
以上五点,都是在战场之外便能看出来的人的特质,韩信有这种才能,具有高超识人能力的萧何激赏他也就不是偶然了。
最终,这位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天才,在踏上了发挥他才能的舞台后,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逆袭,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反过来成就了萧何的识人之名。“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经典,也自此成为了千古美谈。
文/大飞
参考资料:
1、《史记-淮阴侯列传》
2、《史记-萧相国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