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马谡在街亭的布阵有理可循,他认为诸葛亮指挥失误,为何最终战败

马谡在街亭的布阵有理可循,他认为诸葛亮指挥失误,为何最终战败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按照小说中说描述诸葛亮有着堪比鬼神的才智,号为卧龙先生,在蜀国立下了赫赫功绩,不过诸葛亮所选的接班人马谡却有些不争气,因为在战时不听指挥,最终战败导致街亭丢失,最后也被诸葛亮按照军法挥泪斩杀。

马谡在街亭的布阵有理可循,他认为诸葛亮指挥失误,为何最终战败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有着不错的才能,军事理论知识掌握的非常透彻,诸葛亮也非常信任他,并且有意栽培马谡,两人经常在一起深谈军政,诸葛亮对于马谡而言可以说是如父亦如师,但在建兴六年,诸葛亮北伐途中,马谡却擅自违抗军令,不听劝阻,最后导致了战役的失败。

马谡在街亭的布阵有理可循,他认为诸葛亮指挥失误,为何最终战败

其实马谡在街亭的布阵,按照寻常用兵之法来说并无差错,因此他才会认为是诸葛亮没有亲临战场不知细况所以指挥失误,那么马谡为何最终战败呢?首先我们知道马谡所率军队是一直先锋军,所以马谡急于奋进,想要挫伤张郃军的锐气,为后面的军队打开局面,算是一种抢占先机的做法。

马谡在街亭的布阵有理可循,他认为诸葛亮指挥失误,为何最终战败

其次马谡意识到了地形的重要性,选择了在山上安营扎寨,居高临下,可以借助地势增加军队的战斗力,在两军对阵的时候,不论是近战冲锋还是远程放箭,也都是高处也更加有利。最后一点马谡想要打赢这场战役,于是把自己军队陷于困境,置之死地而后生,增强了己军的士气。

虽然理论上马谡的做法有理可循,但现实中他没有意识到蜀国军队的弱势,这支新军并没有参加过太多的大型战役,无法发挥出马谡所预期的战斗能力,陷于困境之后只会自乱阵脚,其次马谡的威望不足,部队中愿意义无反顾支持他的人并不多,诸葛亮多次书信要求下山城中布防,部将王平也多次劝阻马谡,可见马谡的作战方式并没有得到部下将士的认可。

马谡在街亭的布阵有理可循,他认为诸葛亮指挥失误,为何最终战败

马谡把蜀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其实也是非常欠考虑的,他只是利用“死地”激励了将士的士气,但却没有安排后续的配合行动,以至于战场失利之后,没有任何一支友军有机会敢来救援,这个“死地”也就真的变成了这支部队众多将士的埋骨之地。诸葛亮虽然满腹才智,但错看了马谡,才造成了重大的失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