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金城决战歼敌万人,回国后叶剑英派他当广州军区政委,杨勇拒绝

在中共党史一直流传着“三杨开泰”的美谈。所谓“三杨”,指的是是共和国创建时期,曾为国家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三位杨姓将军。

他们分别是曾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的杨得志、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政治委员的杨成武,以及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主角——杨勇。

金城决战歼敌万人,回国后叶剑英派他当广州军区政委,杨勇拒绝

杨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名骁勇之将。即便我们不熟悉他的名字,但是对“金城战役”总归不会太陌生。

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战,金城地区的志愿军将士们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终于彻底粉碎了联合国军反攻的美梦,在朝鲜半岛上吹响了胜利的号角。这场赫赫有名的收官之战,就是杨勇本人参与指挥、作战的战役。

除此之外,杨勇在抗日战争期间还曾创下“吕梁三捷”的战绩。就连毛泽东也对他赞不绝口,称他是个“有勇有谋”的将帅之才。

那么这位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到底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辉煌过往呢?据说共和国成立之后,杨勇曾两次向组织请示调往福州军区,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杨勇的出身和年少经历

1913年,杨勇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中虽然有几亩田地,但一年到头的收成也仅够家里人生活而已,算不上富贵之家。

杨勇原名为杨世骏,在里仁学校念书时,杨勇曾经受到过中共地下党员陈世乔先生的启发,遂改了自己的名字。

陈先生在给同学们上课时,讲到“勇”字的含义。他说道:

“ ‘勇’字是勇敢、勇猛之意,这是真正的男子汉才配拥有的阳刚之气!”

彼时的杨世骏刚刚加入共青团不久,深受革命思想的感染,立志要追随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解放。

金城决战歼敌万人,回国后叶剑英派他当广州军区政委,杨勇拒绝

于是回家之后,杨世骏马上跟父亲宣布,自己要改名为“杨勇”。他想用这个名字来激励自己,做一个不怕失败、勇敢刚毅的好男儿!

1927年5月,许克祥在长沙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杨勇十分愤怒,他在没有通知父亲的情况下就离开了学校,跟着当地的农民军队一起前往长沙攻打许军。

奈何当时我党的力量太过弱小,根本不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对手。杨勇跟着队伍四处逃窜,辗转江西、湖南两地,直到年末才得以回到浏阳县。

1930年春天,杨父患病在床,家里的生活日益困难。杨勇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学校,在苏维埃政府找到一份工作谋生,他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家里。杨父见儿子对共产党的信仰如此坚定,知道自己说服不了他,便任他去了。

参加工作之后,杨勇表现得十分出色,组织破格让他提前入了党。成为正式党员之后,杨勇工作更加卖力,短短三年的时间,就从一个普通的党员跃升为师级军队的政治处处长。

二、奇兵巧用,杨勇成就抗日传奇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华民族和侵华日寇的矛盾成为我国当时的主要矛盾。于是,共产党摒弃前嫌,与国民党一起合作抗日。在此期间,杨勇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三次作战记录:平型关告捷、吕梁三胜以及潘溪渡之战。

平型关之战发生于1937年9月下旬,日军第五师团二十一旅一部从灵丘方向进犯平型关。杨勇(时任副团长)与团长李天佑率领第一一五师第六八六团在公路上阻击敌人。

那是一个雨天,日军车辆刚刚驶进伏击地域,就遭到了杨勇所在部队的袭击。日军垂死挣扎,一边利用车辆进行掩护,一边向公路西侧的老爷庙移动。为了不让日军有机会逃脱,杨勇带领三营冲进了老爷庙,与里面的小股日军展开白刃战。

金城决战歼敌万人,回国后叶剑英派他当广州军区政委,杨勇拒绝

杨勇冲锋在前,接连砍死了好几个日军。这时候,一个日军偷偷潜入杨勇身后,用细长的刺刀直直戳进杨勇的左肩。一瞬间,鲜血浸湿了军装。但是杨勇没有就此停止进攻,他忍着剧痛继续与日军搏斗。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1000多名日军被全部歼灭。这是八路军与日军的首次交锋,也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的首次大捷。

半年后的吕梁之战,杨勇再次展现了自己优秀的指挥才能。三次诱敌深入,三战三胜,总共歼灭1200多名日军,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

在1941年初的潘渡溪伏击战中,杨勇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法,在伏击地打得日军措手不及,逼得他们不得不紧急求援。杨勇没有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联合民兵游击队给了日伪军致命一击。

据统计,在潘渡溪一战中杨勇所率领的部队共歼灭700多名日军,粉碎了日军袭击鲁西抗日根据地的阴谋。

金城决战歼敌万人,回国后叶剑英派他当广州军区政委,杨勇拒绝

三、金城决战,抗美援朝完美收官

1953年4月,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亲召杨勇到中南海,递给了他一份委任状。就这样,杨勇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的司令员,一周后前往朝鲜半岛参与指挥作战。

彼时的朝鲜半岛刚刚经历过一场风波。联合国军退守三八线之后,双方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停战谈判。直到1953年6月,迫于巨大的舆论压力,美国政府不得不让步,同意中朝两国提出的战俘释放方案。

眼看着停战协议即将达成,一直沉默的李承晚突然冲了出来。在未告知任何一方的情况下,李承晚私自将战俘就地释放,严重违反了国际规则。李承晚并不愿意就这样停战,不惜通过这样极端的方式来阻断谈判。

这一举动让中朝双方极度不满。于是毛泽东和金日成经过商议之后决定,发动金城反击战,粉碎李承晚的阴谋。这次战役的指挥责任就落到了杨勇的头上。

金城决战歼敌万人,回国后叶剑英派他当广州军区政委,杨勇拒绝

杨勇虽然刚到前线,但是他对战场局势掌握得很充分。在他看来,金城反击战应该将攻击目标放在李承晚的伪军上。只要打掉李承晚的伪军,他就一定会乖乖回到谈判桌上。

经过一番周密的布局,杨勇决定“打蛇打七寸”,先解决李承晚伪军的主力——首都师。李承晚伪军的首都师隐藏于山中,杨勇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潜入其中,将首都师一举歼灭。

随后,他马上给埋伏在城内的突击队员发信号,向李承晚伪军驻扎地发动进攻。李承晚军队丧失了主力,剩下的挣扎都成了困兽之斗。

金城一战,杨勇率领的志愿军大获全胜。这场战役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它不仅代表着中朝军队在半岛上军事优势的完全确立,还对敦促美韩签署停战协议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金城决战歼敌万人,回国后叶剑英派他当广州军区政委,杨勇拒绝

杨勇指挥的这场收官之战,其精彩之程度令人赞叹。毛主席在听完金城战役的报告之后,忍不住对他连连称赞。金日成也致电毛泽东,夸赞杨勇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四、高义薄云天,不愿与朋友“抢饭碗”

战争结束之后,杨勇被任命为北京大军区的司令员。出于杨勇的长远发展考虑,叶剑英打算让他到广州军区任政委一职。

杨勇听到这一消息之后,立马找到了办公室,态度坚决地告诉叶剑英:

“让我去哪里都行,我就是不能去广州!”

叶剑英不解:

“广州是个多好的地方,人家挤破了头要去,怎么到了你这就另一个样儿?”

杨勇回答:

“我当然知道广州是个好差,可正因为是个好地方,我才不能去!”

接着,他又说道:

“我杨勇可不能做这种给朋友后背插刀子的事!”

原来,杨勇所说的朋友就是当时的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这也是一位十分著名的将军,而且他和杨勇是多年至交。长征途中,杨勇曾经因为伤口复发身体虚弱,跟不上大部队的脚步。同行的许世友是个热心肠,见杨勇走得慢,于是便将杨勇背在背上,走了好几公里。

杨勇一直十分感激许世友的帮助,两人年纪相仿,又志趣相投,很快便成为了好朋友。

抗战结束后,许世友被派往广州工作。杨勇之所以不愿意去广州,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许世友。许世友在广州工作多年,对如何管理广州军区最是了解。杨勇担心自己如果以政委身份突降广州的话,会影响许世友的工作。毕竟许世友之前一直将广州管理得井井有条,自己如果这时候去横插一脚,难免会让旁人对许世友产生猜忌之心。

金城决战歼敌万人,回国后叶剑英派他当广州军区政委,杨勇拒绝

叶剑英了解杨勇,他是个执拗又讲义气的人,所以并没有勉强他。于是叶剑英又问杨勇:

“那你想去哪儿?”

杨勇思索了一会儿,然后说道:

“我觉得福州挺不错的,我想去福州。”

自从皮定均牺牲之后,福州司令的位置空置了许久。那里的军队长期处于“放养”状态,所以比较难以管理,再加上时人认为福州没有什么发展前景,所以一直没人愿意过去补这个位置。

叶剑英听到这个答案,有些诧异:

“你可得想好了,福州比不上广州啊!”

杨勇坚定地说:

“我不想跟别人抢位置,福州就挺适合我的。”

叶剑英知道自己没办法改变杨勇的想法,于是便答应了他。

然而,党中央爱惜人才,让他继续留在北京工作。在北京工作期间,杨勇的工作能力得了大量很大程度的提升。

1983年,杨勇结束了他荣耀又辛劳的一生。

当后人再记起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时,除了他胸前那些耀眼的勋章,印象更为深刻的是他身上那种无所畏惧、义薄云天的精神和品格。吾辈思之,心向往之。

文/元气少女QMQ

参考资料:

1、《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三杨”》,熊华源

2、《试论杨勇抗战时期的贡献》,粟云期

3、《巧勇神兵战日寇--杨勇在抗战中的三大传奇》,陈辉

4、《金城反击战--杨勇指挥抗美援朝的收官之战》,李金明

5、《将军沙场百战归--杨勇戎马传奇》,陈辉

6、《勇冠三军的解放军上将杨勇》,夏明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