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招惹谁了,为什么古人总想斩楼兰?终于明白了

1900年春季,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正在罗布泊西部探测,他的维吾尔族向导阿尔迪克,在返回考察营地取丢失的锄头时,遇到风暴,迷失了方向。但这位机智勇敢的维吾尔族向导,凭借着微弱的月光,不但回到了原营地模到了丢失的锄头,而且还发现了一座高大的佛塔和密集的废墟,那里有雕刻精美的木头半埋在沙中,还有古代的铜钱。阿尔迪克在茫茫的夜幕中发现的遗址,后经发掘,证实就是楼兰古城。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招惹谁了,为什么古人总想斩楼兰?终于明白了

初听楼兰这个名字,给人一种非常唯美的感觉,名字清新脱俗,非常的好听。楼兰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汉书》中,上面记载着“鄯善国,本名楼兰”。楼兰处在河西走廊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楼兰王国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到公元630年消亡,共有800多年的历史。王国的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到哈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王国逐渐在世界上消失了。究竟为什么会消亡,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谜。

至于说“破楼兰”、“斩楼兰”、“杀楼兰”……等等与“楼兰”势不两立的诗句,我查了一下,基本上都出自唐代诗人之手:

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杜甫: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岑参: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张仲素: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

翁绶:横行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

为什么只有唐代的诗人要跟“楼兰”过不不去呢?我揣测了一下,估计是这么一个心态:唐朝的时候,我们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没有之一。俾睨天下,我们是天朝,当时的文人必然会寻求一种历史思想的共鸣(就象我们现在,只要是文化怀古,首先想到的是唐代一样)。唐代诗人都有很深的大汉情结,都是汉朝铁粉,特别喜欢在诗文中以汉代唐。虽然到唐朝时,楼兰已经被灭几百年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借“虽远必诛“的强汉来抒发自己的抱负。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招惹谁了,为什么古人总想斩楼兰?终于明白了

西汉时,楼兰只是一个“城廓之国”,远比不上大宛、乌孙、康居、大小月氏、安息、条枝、大夏这些西域大国。但是楼兰作为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一直都是汉朝和匈奴争夺的战略要地。为了活命,楼兰表面上依附了汉朝,背地里却又和匈奴不清不楚,帮助匈奴人谋害汉使,打劫汉朝商人,典型的墙头草做派。汉武帝一向英明果决,自然看不惯楼兰的小人做派,立马派兵收拾楼兰。楼兰自然拗不过汉朝的大腿,最后只能向汉朝低头。可刚安抚好汉朝,匈奴又派兵过来打,楼兰只能两面称臣,继续做可怜的夹心饼干。

由于楼兰出尔反尔的行为,犯了文人们的众怒,因此在后代的诗人中,楼兰便成为他们征讨的对象。楼兰地处北方,也可以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而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敌人,因此诗人们借用杀楼兰来抒发自己报国的志向。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招惹谁了,为什么古人总想斩楼兰?终于明白了

站在当代人的角度看唐朝诗人与楼兰,难免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好好的干嘛非跟一个蛋丸小国过不去呢?其实这就是民族情结,就是对强汉盛唐时期民族自信的最好解释——我们绝不欺负别人,但决不允许谁任意来耍我!这有点儿象当下的我们国人对日本人发自内心的厌恶一样!

其实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联系很深,战国时期,我国将日本称作倭国,除此之外,中国还常常用扶桑来表示日本。唐朝时期,日本和中国的联系更加频繁,由于日本认为倭字存在一种歧视的观点,要求我国重新赐名。武则天就赐名日本。所以“日本”这个国名是我们中国赐给他们的!

只是这个倭国还真不懂感恩,看着我们“鸦片战争”之后国弱民贫,就一次次发动侵略,真是趁你病要你命;“二战”被打残了,就跟在美国人后面当狗,时不时来咬我们一口,这样的国家我们怎么能正眼相待?据说这次又要帮美国围攻“华为”,真可惜了“疫情期间”我国怎么帮他们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