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湖州味道|话说西塞山唐宋的湖州西塞渔隐

据湖州发布:

播音:王然、汇哲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隐逸”一直是文人士大夫所追求和向往的主题,历代史籍常单列有《隐逸传》。“隐逸”,意味着从俗世中跳脱出来,被认为是修炼身心与超越世俗烦恼的理想状态;而“雅集”,又是与志同道合的人相聚交流的关键。渔歌子,词牌名,又名“渔父”“渔父乐”“渔父词”。许多文人士大夫经常以“渔父”为题表达自己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之情,他们希望通过渔父的形象来表达出自己所体悟到的人生哲理,但是不同时期的文人所体悟到的智慧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笔下的渔父也表达了不同的意境。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张志和“自为《渔歌子》,便画之,甚有逸思”,自此,渔隐这一诗画母题便经久不衰,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隐逸精神的寄托。

“安史之乱”后,大量北方士人避乱江南,李白《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写道:“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之后陆续有南迁,历时一个半世纪,直到北宋初年。在湖州隐居的名士颇多,除了张志和这位“烟波钓徒”外,茶圣陆羽隐居湖州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着《茶经》。朱湾大历初隐居湖州东溪,与之同时还有韦九山人、韦处士等亦隐居东溪。杜光庭《仙传拾遗》记录“刘商泛苕霅间,卜居武康上强山下。”晚唐藩镇体制下的湖州,虽然期间也发生了几次叛乱,但直到唐末黄巢起义波及全国并奠定了以后五代十国的格局时,湖州尚且是一个平安之地,其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明谢肇淛《西吴枝乘》云:“五代时,江南多故,独吴兴未尝被兵,避乱者多家焉。”

由于经济、交通和人文等优势,湖州苕霅间成为了士人的荟聚之地,他们或避难,或仕宦,在战火纷飞的中唐,在这里找寻到了心灵的另一片洞天福地。他们常以集会的方式,或是以诗文唱和为手段,彼此往来。由颜真卿主盟的浙西大历联唱导源,唐宋时的湖州形成了郡守文学雅集唱和的传统。无论是创作理念还是创作内容都深化了早期唐人对江南的概念化认知,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文学创作中苕霅地域特征的闲、雅品格,在与颜真卿等文人唱和中,张志和不仅以飘然绝尘的隐士风度为众人折服,而且其“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的行为艺术,使之成为后人追索苕霅渔隐文化意象的本源。而与浙西联唱相关的人、事、地,均成为了后代追忆雅集风流的怀古诗文抒写的对象。以西塞山为代表的苕霅渔隐的文化意象最迟到晚唐,已经具备约定俗成的内涵,其核心是隐逸脱俗的气度、风景如画的自然山水与人文关怀,以及追求朴实无华的渔隐生活,正如皎然“隐身苕上欲如何,不着青袍爱绿萝”。张志和的《渔歌子》也成为后世隐逸的母题,一再被追和。在追念张志和文化形象的同时,后世文人不断使苕霅渔隐的文化意象充实丰满。

渔乐图

苏东坡在湖州知州任上经历“乌台诗案”,饱尝宦海浮沉后他感慨地写道:“但得低头拜东野,不辞中路伺渊明。舣舟苕霅人安在,卜筑江淮计已成。”在陶渊明、孟郊、张志和等一系列的文化联想中强化着“苕霅”隐逸的蕴意。梅尧臣更有诗云:“昔爱伊与洛,今逢苕与霅。南郭复西城,晓色明于甲。尘缨庶可濯,白鸟谁来狎。落日潭上归,鱼歌自相答。”如果说“伊与洛”的文化意象在于揭示追求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那么“苕与霅”的涵义,则体现了与之迥异的文化意蕴。时隔300年,同为金华人的方勺寻寻觅觅,找到了张志和曾经浮家泛宅的泊宅村也过起了渔隐生活,并把自己的书命名为《泊宅编》。倪思是南宋湖州归安人,他在《经鉏堂杂志》中回顾总结说:“霅川平波漫流,有水之利而无水之害,群山环列,秀气可掬,卜居于此,殆复何加。谚云‘放你生,放你命,放你湖州作百姓。’此唐末五代之语,是时天下皆被兵,独湖州获免,至于本朝太平又二百年。靖康建炎复免兵厄,今尚有唐末五代时屋宇,夫为湖之百姓,犹为至幸,况为士大夫乎。”徽州绩溪人胡仔赋闲20年,卜居湖州苕溪,着书自娱,以渔钓自适,自号“苕溪渔隐”。元代茅山派道士诗人张雨,道号贞真子,他在《赋西塞山送赵季文湖州学录》中云:

往来苕霅旧山川,流水桃花思杳然。

溪女浣纱春雨后,仙人把钓夕阳边。

渔歌未用朝廷觅,恵政先繇隐逸传。

不信青衫涴尘土,水晶宫里住三千。

清雍正《浙江通志》卷十二“西塞山”条云“山明水秀,真是绝境”,接着注引了皮日休的西塞山诗。《全唐诗·谚谜·湖州里谚》有云:“唐末五代,天下被兵,独湖州获免,其时语云:‘放尔生,放尔命,放尔湖州作百姓。”晚唐皮日休的《西塞山泊渔家》就是这一唐末里谚最生动的注脚。其诗云:

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皮日休像

皮日休笔下的小渔村宁静祥和,人人辛勤劳作自得其乐,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渔家乐画卷。其实终日作客他乡的诗人本人并没有钓鱼,只不过隔着粼粼波光,看着渔民们活色生香、自给自足的生活,那种恋恋不舍、期望隐逸的心情跃然纸上。

皮日休并非江南人,他在自叙家世时曾说:“以远祖襄阳太守,子孙因家襄阳之竟陵,世世为襄阳人。”但皮日休与他的竟陵老乡茶圣陆羽一样,与湖州渊源深厚。在《松陵集序》中,皮日休详细说明了自己往来江南的经历:“咸通七年(866),今兵部令狐员外在淮南,今中书舍人弘农公守毗陵(常州),日休皆以词获幸,悉蒙以所制命之和,各盈编轴,亦有名其首者。十年(869),大司谏清河公出牧于吴(苏州),日休为郡从事。居一月,有进士陆龟蒙以其业见造,凡数编,其才之变,真天地之气也。近代称温飞卿、李义山为之最,俾生参之,未知其孰为之后先。”皮日休在《太湖诗并序》中还回忆了他咸通九年(868)的一次江南之行,自京东游“浮汴渠,至扬州,又航天堑,从北固至姑苏。噫!江山幽绝,见贵于地志者,余之所到,不翅于半,则烟霞鱼鸟,林壑云月,可为属厌之具矣。”于是就有那著名的二十首《太湖诗》。

皮日休与陆龟蒙一见如故,两人时常互相唱和。皮日休偶然读到了老乡陆羽的两篇《顾渚山记》,便跟着陆龟蒙上了顾渚山。皮陆在漫无边际的茶山中流连忘返,与茶农生活在一起,常驻足于林间竹下,诗歌唱和,评茶鉴水,“草堂尽日留僧生,自向前溪摘茗芽”。皮陆两人在顾渚山留下了许多观察入微的作品,代表作就是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和《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袭美,就是皮日休的字。皮日休将诗送呈陆龟蒙后,便得到了陆龟蒙的唱和。诗中涉及的湖州地名甚多,顾渚山、尧氏山、獳师坞、山桑坞……这些地名千年不易,至今仍在使用。

皮日休陆龟蒙饮茶图

陆龟蒙顾渚山有茶园,弁山脚下有陆汇别墅,盘桓于苕霅间,皮陆相互唱和的次数应该不会少。皮日休吟咏湖州风情的诗作也不少,“穷深到兹坞,逸兴转超忽”,出自他《太湖诗·桃花坞》,今湖州西塞山南麓还保留着兹坞岭和兹坞村等古老的地名,当然还有《西塞山泊渔家》。皮日休前期诗歌内容以反映社会现实、体察民生疾苦为主,指陈时弊,充满现实主义精神。但皮日休在江南逗留时的作品,总体而言散发出一种清新自然、闲适宁静的气息,《西塞山泊渔家》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也许是江南山清水秀、遍地美味让他暂时忘却了烦恼,感到放松和舒适,真的有一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意味了。

诗的“桑村莎市”意象具有典型的苕霅气息,清乾隆《吴兴合璧》“西塞山”条云:“唐张志和浮家泛宅,沿洄苕、霅之间;青笠绿蓑,来往风波之际。枫叶荻花之路,或东或西;乘流垂钓之舟,惟三惟两。桑村莎市,嬉中妇与小儿,小施残妆,点岭梅与沙鸟。”在古代“莎”与“蓑”可通假,清王念孙《疏证》说:“蓑与莎同音,青蓑即青莎也。”所以,“莎市”可以理解为“买卖蓑衣的集市”。湖州自古素有“湖丝遍天下”之誉,蚕桑业是湖州古代最经典的小农生产方式,“吴桑成绿阴,吴蚕盈翠箔”(南宋沈与求诗)的桑村是湖州最经典的乡村景象,早在六朝吴均就有“陌上桑”诗:“袅袅陌上桑,荫陌复垂塘。长条映白日,细叶影鹂黄。”皮诗“春后”清楚地交代了时令,这时节的农民养蚕繁忙,“邻曲都无步往踪”,农民只在采桑的时候相见,“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莼羹鲈脍”出自《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莼鲈之思”算得上是最优雅的思乡了。生逢西晋八王之乱时,出仕洛阳的张翰以思念家乡的鲈鱼脍,莼菜羹为借口,远离了洛阳的是非之地,后来“莼鲈之思”也成了文人们借以表达自己出仕报国和消极避世的两种矛盾心理时常用的典故。莼菜,又名蒪[pò]菜,是睡莲科莼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是环太湖地区的传统食物“水八仙”之一。莼菜生长于太湖沿岸的浅水湖滩和湿地,唐代吴兴诗人钱起有:“桔花纸客舍,莼菜绕归舟”之句,嘉泰《吴兴志》记载:“莼,今添《统记》云:长兴县西湖出佳莼,尝供。德清沈顗兵荒,采莼芹根供食。今水乡亦种,夏初来卖,软滑宜羹,夏中辄粗涩不可食,不如吴中者。至秋初亦软美,此张翰所以思也。”清《晟舍镇志》亦载:“紫丝蒪,出潘杨桥左右,极软滑。其叶绿、其根紫。春末秋初皆有。宜作羹,味甚鲜。近时亦罕见矣。明闵庄懿诗‘潘杨桥下紫丝蒪’是也。”鲈鱼冷温性海淡水洄游鱼类,味道鲜美,遥想江南的鲈莼之肥美,白居易忍不住《偶吟》道:“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范成大《吴郡志》云:“鲈鱼,生松江,尤宜脍。洁白松软,又不腥,在诸鱼之上。江与太湖相接,湖中亦有鲈。俗传江鱼四鳃,湖鱼止三鳃,味辄不及。”嘉泰《吴兴志》亦云:“鲈本出松江太湖,鱼性溯流,遇水涨上入苕霅,肉细美,宜羹,又可为脍。”

“桑村莎市”“莼羹鲈脍”,皮日休笔下之西塞山显然是江南吴地之西塞山,试问不在湖州又能在哪里呢?元末明初诗人张羽隐居湖州,创作了一首《西塞晚渔》诗,明万历《湖州府志》记载里,“西塞晚渔”已被列为吴兴八景之一了。张羽其诗云:

西塞山前日欲暮,江树离离起烟雾。

元真仙驭不可攀,时听渔歌隔溪渡。

湾头酒贱鳜鱼肥,红尘不上绿蓑衣。

投竿倚棹看新月,犹见双双白鹭飞。

2021年7月31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推出大展“孤独中的陪伴:中国艺术里的隐逸与雅集”,展览汇集了从11世纪至当代的120多件馆藏作品,聚焦中国艺术里的“隐逸”和“雅集”两大主题。展览中不乏名作,其中最醒目的就是南宋李结的《西塞渔社图》,三年前,上海博物馆董其昌大展也曾借展此画。《西塞渔社图》又称《霅溪渔社图》,所绘的是湖州西塞山下霅溪旁的渔社场景,用以寄托隐居山林之思。《西塞渔社图》的绘者李结薄有画名,史书无载,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字次山,曾官休宁主簿、昆山宰、毗陵守、蕲春守,后卜筑霅溪,又号“渔社”,此图是乾道六年(1170)他在杭州任职时,籍由绘画营造其理想的隐居之所。图中山水各据其半,丘岭起伏,岗峦逶迤,水碧山青,草木葱茸,沟壑汊湾分布曲折,房舍路桥散列其间,近处水面开阔,莲藻蔓延其间。

南宋李结《西塞渔社图》

《西塞渔社图》有七位当时名人所作的题跋,都是南宋名臣兼文学家,多数列传于《宋史》,彼此也互有交游。其中范成大与尤袤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另二人为杨万里、陆游)。洪迈为官清廉,出使金国威武不屈,更有《容斋随笔》传世,为著名文学家。周必大官至吏部尚书,工文词而为南宋文坛盟主,为“庐陵四忠”之一。王蔺官居礼部、吏部尚书,以鲠直敢言着称,有《奏议》传于世。阎苍舒工楷书,亦曾以吏部尚书身份使金,后任国史院编修官。赵雄,孝宗时右丞相,曾以翰林学士身份使金,因直言敢谏,遭谤去职。七人之后还有德佑元年(1275)翁野题诗,以及明代董其昌、清代沈德潜、近代叶恭绰等十二人跋。《西塞渔社图》曾为张大千旧藏,他在跋中说:“此图重以诸名贤题识益增声价。”

范成大题跋

范成大之跋写于淳熙乙巳(1185)上元。文长290余字,是《西塞渔社图》最受重视的精彩长跋。李结曾在昆山宰任上跟范成大说起“亦将经营苕霅间”,“又二十年,始以《渔社图》来”。题跋末段云:“候桃花水生,扁舟西塞,烦主人买鱼沽酒,倚棹讴之,调赋沿溪,词使渔童樵青辈,歌而和之。清飚一席,兴尽而返。松陵具区,水碧浮天,蓬窗雨鸣,醉眠正佳,得了此缘,亦一段奇事。”“渔童樵青”及“侯桃花水生,扁舟西塞,烦主人买鱼沽酒”,显然因应了张志和的《渔歌子》。另据傅熹年先生考证,范成大《石湖诗集》卷十有七绝二首,诗题云:“李次山自画两图,其一泛舟湖山之下……各题一绝。”在第二首云:“黄尘车马梦初阑,杳杳骑驴紫翠间。饱识千峰真面目,当年拄笏漫看山。”从首句“梦初阑”和末句“当年拄笏”看,范氏作此诗时,李结已建成“渔社”,实现了在张志和赋词之地渔隐,做烟波钓徒的夙愿。

范成大像

洪迈题跋

洪迈之跋写于淳熙戊申(1188)十月廿三日。洪迈将张志和所作一幅《清江渔钓》与《西塞渔社图》相提并论,为观者更清楚地揭示李结“渔社”之意蕴。洪迈说“先公从朝廷还,得元真子所作《清江渔钓》一轴,宣和故物也……翫其位置,直与西塞,溪山写真,缥缥陵云,人见世无此境也。而河阳李次山一旦实得之,不得从元真子游,得从次山游足矣。不得至西塞山,得见此《渔社图》足矣”。结尾处洪迈还分析指出:“西塞在吴兴,故元真有‘霅溪湾里钓鱼翁’之句,而黄州亦有之,乃唐曹成王用师处。”两西塞是两种不同的意境。

周必大题跋

周必大之跋写于绍熙元年(1190)三月三日。李结曾多次请周必大题此图,均未如愿。一直到周必大罢职家居,李结自蜀中遣人携图访周氏于吉州,才为他撰写此跋。周必大跋云:“唐元结字次山,尝家樊社,与众渔者为邻,带笭箸而歌欤,乃自号赘叟。今河阳李君,名元名也,字符字也。卜筑霅溪,又号渔社,其善学柳下惠者耶。始乾道间余官中都,君以先世之契,数携此图求跋。自念身游东华尘土中,欲为西塞溪下语,难矣。属者奉祠归庐陵,所居在城东隅,去江无五十步,洲名白鹭,横陈其前,日以扁舟寅缘苇间,沤来相从,百往而不止,虽未敢窃比张志和,亦庶几乎元次山矣……”李结与唐代隐逸高士元结均名为“结”,均字“次山”,李结即便不能与张志和相比,其慕高义求隐逸之心,亦不输唐代元结了。

赵雄题跋

赵雄之跋写于绍熙庚戌(1190)日南至(即冬至日)。赵雄回忆李结曾跟他说起,“万里孤官,岂岂人之情,有词吁天蒙恩报可,今移节湖右,出峡有日,将归老于西塞山下矣。旧则山趾卜筑,名曰渔社”。赵雄“披图阅之”,盛赞“西塞霅溪盖吴兴胜绝处,渔社实据其会,山水明秀,花木奇丽,延袤十数里,皆为几席间物,猗欤盛哉”。赵雄当时也已退休,“退视予之所营,益芜陋可笑”,当然这是谦虚的说法。

王蔺题跋

王蔺之跋写于绍熙二年(1191)五月既望。王蔺“披图惊喜,谓次山曰:‘顷年过霅上,霅之二三子邀余,游道场诸山,望西塞,指似白鹭飞处曰:此即元真子之故栖。小舟夷犹,举酒相属。爱其清绝,而想见其人,安得有此山而居之,不知乃今为次山物也’”。但第一次王蔺拒绝了李结题跋的请求,“它时得归浮家迂路,系西塞下,求见次山,当承雅命。今则未有暇”。时隔多年后,李结“不远数十里肯来访”“求践前约”,王蔺“虽未得重为西塞游,然不可辞也”。而王蔺知“渔社”尚未建成,戏言:“渔社之图特画饼尔。”李结清贫而致“渔社”存于理想之中,但其慕张志和之心未曾稍减,作画以明志。

阎苍舒跋

阎苍舒之跋写于绍熙二年(1191)正月廿五日,李结自蜀归吴,阎苍舒从荆州还蜀,两人在长江的舟船上相遇,“相与倾倒,如平生欢”,李结出此图相示,索西塞渔社及西塞山七大字。舟中摇兀,勉强书之”。阎苍舒感叹道:“若夫次山所以追迹钓徒,景慕聱叟者,则前巨公伟人瑰词杰笔,固已尽之,兹不复赘。顾关山修岨,江湖渺茫,未知见日。时展斯卷,如接胜游于苕霅之上云。”

尤袤题跋

尤袤之跋写于绍熙辛亥(1191)暮春。尤袤在题跋中如此写道:“今公袖功名之手,归休林壑,又得元真子之故居,其乐何可胜道。老子于此兴复不浅,为我问讯。山前白鹭,未知元真子,何如今日尔。”尤袤最后说:“行当归耕故园,望西塞山,一苇可航。拏舟访公云水间,扣舷歌‘青箬绿蓑’之句,道旧故而笑乐亦一快也。”

李结《西塞渔社图》平面想象图

《西塞渔社图》是以湖州山水写实为特征的实景山水画,表现的是典型苕霅溪山风光,山势平缓,风雨溪谷,林霏烟云,峰峦晦明,溪桥渔浦,洲渚掩映,正如米芾所说的那样,“平淡天真多”“一片江南也”。湖州优美的溪山风景与具有深厚底蕴的艺术文化,在宋及以后孕育出了不少著名的画家,而到过湖州且观赏了溪山如画风景的士大夫,也常常留下相关的诗画作品。著名画家江参,“贯道居霅川,深得河天之景,平远旷荡尽在方寸。长于山水,师董源、巨然。”旅顺博物馆藏有清干嘉时期著名画家湖州人沈宗骞所绘的《西塞山庄第二图》。此图有沈宗骞小楷长题,记述了作画之由,题记云:“岁戊子竟挟图宦游关中,旋迁秧山右前后十余年,中所历太行、终南、华岳之雄奇,究不可夺故山清远之趣。”《西塞渔社图》与《西塞山庄》构图和风貌总体上与湖州苕霅溪山地貌特征相一致,在构图上前景中溪水开阔,后景交叉溪水上架有小桥,连接溪水两岸。古人喜欢用“清远”来形容湖州独特的山水之美,以苕霅为界,湖州的山与平原犬牙交错,丘陵陂陀蜿蜒起伏,“水逶迤而清深,山连属而秀拔”,沈宗骞就曾自豪地说:“我吴兴山水清远,甲于天下。”

沈宗骞《西塞山庄第二图》(可点击放大看)

从李结《西塞渔社图》及题跋来看,南宋时期,苕霅西塞就是张志和诗中之西塞是文人士大夫的共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着强烈隐居湖州西塞山的愿望,而李结在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实现了这个愿望。李结《西塞渔社图》与沈宗骞《西塞山庄》都具有实景山水画艺术特征,但是并不意味着《西塞渔社图》仅仅是一种对苕霅溪山风景的简单模仿。它是基于实景山水描绘,来体现和传达文化蕴含。李结《西塞渔社图》的绘画命名,无论是西塞还是渔社,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都是明确指涉中国具有悠久传统的隐逸文化,更是与具有湖州地域文化特征的张志和的隐逸传统一脉相承。围绕《西塞渔社图》的题跋,就十分鲜明体现了这样一种文化特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证明吾道不孤,形成精神上的相互支持。宋代文化隐逸精神的新型特征表现之一在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士大夫不再是去追求理想仙山,或者是西天净土,而是更为强调当下超越,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士大夫通过营建自己的居所园林,从而实现诗性栖居的隐逸理想。李结的《西塞渔社图》绘画也正是这样一种宋代士大夫群体理想的视觉呈现。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51

湖州味道52|湖州味道53|湖州味道54

湖州味道55|湖州味道56|湖州味道57

湖州味道58|湖州味道59|湖州味道60

湖州味道61|湖州味道62

制图:张驰虹

编辑:朱国俊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菰城好风光

南太湖号拍客:沈宗眷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悦湖”菜单栏,找到“拍客”版块,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