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识谁家吹玉笛——有关太炎夫人汤国梨的两个问题

不识谁家吹玉笛——有关太炎夫人汤国梨的两个问题

太炎夫人汤国梨

不知谁家吹玉笛,一处花开两处香。关于汤国梨,有两个问题首先要说清。

第一个问题是:汤国梨到底是哪里人?

在汤国梨口述,胡觉民整理的回忆文章中,有一句她的原话:“我是浙江吴兴乌镇人。”这短短九个字,要说清楚殊为不易。因为浙江吴兴乌镇,今天来看,这三地隶属脉络并非一支。

先说汤国梨是浙江乌镇人,那么属于今天的嘉兴桐乡。

现在的乌镇,斐声海内,作为古镇旅游执牛耳者,几乎无人不晓这一处“江南最后的枕水人家”。然而,你以为你所知道的乌镇就是乌镇全部吗?非也!

乌镇,是江南古镇中一个很特别的巨镇,以南北流向的车溪市河为界,在民国以前分为乌青两镇,西为乌镇,隶属湖州府乌程县,东为青镇,隶属嘉兴府桐乡县。

两镇虽有政区阻隔,但当地人习惯合称为乌青镇。在康熙《乌青文献》的“疆域”中,张园真就对乌青镇的疆域和四至有着清晰的表述:“市逵纵七里,横四里,青镇纵与乌等,横半之”,“至于数十里中疆域所至”,民国年间,也有《乌青镇志》发行。

两镇隔河而居,居民也时相往来。明中叶即有“宛然府城气象”的规模,名为小镇,实可与湖州、嘉兴相媲美。有联称乌镇地界特点:“屏藩两浙(宋两浙路),控制三吴(古代会稽、吴、吴兴三郡合称)”

在明嘉靖年间一则《请分立县治疏》中,就能看到当时宛然府城的盛况:

乌镇大市,地僻有稠,商贾四集,财赋所出甲于一郡……乌程、归安、桐乡、秀水、崇德、吴江等六县辐辏,四通八达之地……宛然府城气象。

汤国梨父亲汤家,有说是湖州归安人,有说是湖州吴兴人。那么来梳理一下这些地名的归属。

归安是古县名,在今天的浙江省湖州市。982元(北宋太宗太平兴国7年),为庆祝钱氏吴越国向大宋的归顺,将湖州府乌程县东南15乡分出新置归安县。

归安、乌程二县同城而治,归安县衙旧址在位于今湖州市中心骆驼桥东堍。明、清时期,归安与乌程两县同为湖州府首县,仍然同城而治。至1912年(民国元年)撤废归安县,与乌程县合并为吴兴县(今湖州市市辖区)。归安县自置县起至与乌程县合并成吴兴县而退出历史,共存在了930年。

基于这样的情况,很多回忆汤国梨父亲家的文章,会出现归安、吴兴、乌程、湖州等多种说法,又因汤父去世早,汤国梨在父亲去世后就随母亲回到了位于车溪河西的沈家生活,故而一直没有正式厘清父亲汤家的地域归属关节。

现在留下来的汤国梨旧居,位于现在的乌镇南栅。她回忆少女时代的诗词中,多次出现过乌镇的风物景致,她曾有诗《过王家庄——在乌镇南栅外》:鸡犬声相递,幽幽一径通。柔桑低碍发,细竹乱惊风。款语逢村女,行歌羡牧童。桃源在人境,莫更问渔翁。田园风味,令人心怡。

汤国梨的母亲弟妹亲属,少年时资助她赴沪上求学的舅舅家,都在乌镇历史上查有此人。《桐乡县志》、《乌镇镇志》……都将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先生醒目地列为桐乡名人乡贤,所以,汤国梨当然是桐乡乌镇人。

再说汤国梨是浙江吴兴人,那么吴兴属于今天的湖州。

所以湖州人说,汤国梨是湖州人,那也是对的。

湖州之湖,乃太湖之湖。湖州北靠太湖,是太湖周边城市中唯一以太湖命名的东南望郡。湖州水乡特色非常明显,城西南是东西两苕溪环绕,城外水系与城内诸条河港各有贯通,河港成网,四通八达。湖州居民也择水而居,因水成市,因水而兴,家家临水户户通船,都是“苕上人家”。

水路的通达带来舟揖的便利,清中叶以来,湖州经济的发展便逐渐兴盛,名享东南,冠绝一时。湖州主要以民间丝织业为兴盛,城中响遍织机声,湖州甚至有个地方要织里。到了晚清时,五口通商,由于水路与大上海的通达便利,湖州吃饱了上海通商口岸的红利,更刺激了丝绸业的发展。

由于商业的不断发展,经商致富的现象越来越多,社会对于商人的看法也越来越倾向于重视。据湖州史志记载,鸦片战争前后,湖州产生了五大望族:包氏、翁氏、高氏、毕氏、汤氏。当时湖州流传一句话叫“包贵汤富”,是说包氏显贵,而汤氏富裕。汤氏虽然排在五大望族之末,但钱财却是最多,只不过社会重农抑商的观念还是顽强存在而已。

湖州汤氏人称中山汤氏。鸦片战争时期,是湖州汤氏的最鼎盛时期,所拥有的房产据说占据了湖州半个城,人们称之为“汤半城”。汤家开设钱庄、当铺,邑中甚至有“太太要囥(音同抗,藏起来的意思),老爷要放,开了三十六爿当”,指的就是当时的湖州汤家。

不过到了汤国梨父亲这一辈,汤家各房渐渐都已经衰落了。

汤国梨父名叫汤其澄,因地方上商贸传统兴盛,在家乡无法做出大事业的汤其澄与家中兄弟,也就是汤国梨的叔叔,早早就外出经商了。

据湖州宿儒、著名书画家谭建丞先生回忆,他母亲汤琴就是湖州中山汤氏人,族中经商人多,读书人也多,最著名的就是出了后人成为章太炎夫人的汤国梨。

海上画家,有“汤牡丹”之称的汤兆基先生也是湖州人,他在与谭建丞先生聊天,谭老还跟他回忆湖州汤氏的显赫:汤家祠堂座落在现湖州府庙东北面,是清代湖城最大的祠堂,堂内的家具均是用紫檀、红木制成,非常名贵。但祠堂疏于管理,这些名贵家具常常失窃,但他们是少了就补。到后来整个家族经济衰落,无力再补,只能用铁链将这些家具穿连起来。有一次,汤氏家族中有一家兄弟分家,所有的东西均分好,就是一颗乒乓球大小的夜明珠两兄弟均要,没办法,请了苏州工匠分割成两半。简直是败家子暴殄天物!

清末民初,汤家的许多人外出谋生。汤兆基先生的祖父到上海从事金融、房地产和丝绸经营。汤兆基先生父亲汤增熹,字吟荪,自幼喜欢书画,曾求教于民国时有“海上四大家”的吴待秋,与沈尹默、方介堪等名家也交往很多。汤增熹后来成为民国政府中央银行高级职员,他称汤国梨为姨,章太炎先生曾有对联赠他:“河东世擅鹓雏誉,江左人瞻竹箭才 ”,草书七言,上款是:吟荪嘱书,下款为:章炳麟,铃印两方:章炳麟、太炎。

所以,汤国梨父亲是湖州中山汤氏人。她出生在上海,童年时随父亲辗转在江阴、汉口等地。汤国梨晚年自号“苕上老人”,曾作诗《有怀故里》:“少孤多难飘零久,白发萧然未得归,梦里苕霅烟水阔,故乡虽好故人稀。”“苕上”、“菰城”、“苕霅”,都是湖州之称。

所以说汤国梨为湖州人,也理所当然。

不识谁家吹玉笛——有关太炎夫人汤国梨的两个问题

汤国梨夫妇和两位母亲合影,章太炎前为沈太夫人,汤夫人前为邹太夫人

第二个问题:汤国梨母亲到底姓沈还是姓邹?

有一张许多人都看到过的相片,是章太炎与汤国梨新婚不久,与家人的合影。新婚夫妻站在后排,前面一左一右两张太师椅上,端然坐着两位老太太,照片下的说明是“1913年夏天章太炎、汤国梨婚后与汤国梨的两位母亲沈太夫人和邹太夫人的合照”,据章家后人辨认,章太炎身前坐着的是沈太夫人、汤国梨身前坐着的是邹太夫人,以左为尊,故沈太夫人为尊,而邹太夫人为次。

“两位母亲”这样的说法,普通人一定是难以理解的。那么,汤国梨母亲,到底是姓沈还是姓邹呢?

此事,说来话长。

湖州归安与桐乡相邻,两地百姓往来频繁。在湖州归安汤家, 有一个青年名叫汤其澄,成年后娶了桐乡炉头沈家姑娘为妻。这便是汤国梨父亲与桐乡沈家的婚姻。

炉头旧称柞溪,这样两个地名,至少传递出这个地方的两个信息。一是,此地多有柞树,多到成为一种特产,成为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识;二是,炉头之名,得名于此地的冶铸产业,明初以来,此地主要生产铁釜、铁熨斗等。特别是龙凤熨斗,乃是沈亦昌冶坊的招牌产品,多年畅销大江南北。这沈亦昌冶炼坊,便是湖州青年汤其澄娶妻之沈氏的产业。

沈氏是当地望族,在炉头冶坊开得名声很大。巧的是,沈氏先祖沈济,也是湖州人。卢学溥《乌青镇志》记:考炉镇冶坊,始于明嘉靖间,有沈济字绣川者,自湖州迁居炉镇,创始开设沈亦昌冶坊。”

沈济,即是沈氏在桐乡的先祖,至汤国梨父母一辈时,家族更兴盛了。相比已衰落下来的湖州汤氏,沈夫人娘家家境比汤家优渥许多。然而,人始终没有十全十美的,沈夫人温柔,善良,正直,却有一个最大的遗憾,就是与汤其澄成婚多年,却始终未能生育。

某年灾荒,镇上来了一家姓邹的逃难人家,拖儿带女一大家子。到得乌镇,在汤其澄家暂歇几天。沈夫人是个仁慈的妇人,看到那人家有个相貌清秀、勤快朴实的姑娘,就向那家父母提出来,能否将姑娘留下,给丈夫收作偏房。一来免去了姑娘逃难的辛苦,也给邹家减轻负担;二来给丈夫收作偏房,也有望生儿育女,为汤家传宗接代。

那个时代,家中正妻大夫人,为了给夫家传宗接代而亲自张罗丈夫纳妾、娶如夫人,似乎是理所应当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如当年收视率很高的一部电视剧《橘子红了》中的故事:清朝末年,江南小镇。由归亚蕾饰演的大妈(容家大太太)由于不能生育,亲自选中佃家的女儿、由周迅饰演的秀禾来做老爷的妾室,大太太操办决定把秀禾娶进容家,为由寇世勋饰演的容家老爷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一样。

邹家姑娘就这样被沈氏夫人留下给汤其澄作了偏房,与善良大度的沈夫人姐妹相称。

从此,汤其澄凡外出谋生,便是邹夫人相随服侍。1883年9月24日,跟随丈夫在上海打工的邹夫人,生下了一个女婴,这是汤其澄与邹夫人的第一个女儿,取名汤国梨。父亲又给汤国梨取了个乳名,唤作“引官”,希望她能引来一个男孩子,才好圆满了邹氏夫人为汤家传宗接代的初心。后来,“引官”引来了妹妹汤国槃后,邹夫人终于为汤家生下了一个男丁,汤国梨有了个弟弟,取名汤国棠。

邹氏夫人也是个宽厚善良正直的女子,她从来没有忘记在乌镇还有个沈氏夫人,收留了她,给了她一个家。故而,虽然汤其澄多年辗转谋生,从上海,到江苏,再到湖北,沈氏夫人常年不在身边,但汤家姐弟三人,从出生起就知道,还有一个姓沈的母亲在老家乌镇。这就是我说汤国梨有沈氏与邹氏两位母亲的由来。

汤国梨九岁那一年,父亲汤其澄去世。邹氏夫人只好带着儿女三人,回到了乌镇,并投奔沈家。从此,沈氏夫人便和她一起,抚养姐弟三人长大。

失去了丈夫的沈夫人,也只能依傍着娘家生活。所幸沈氏家大业大,面对两位寡妇带着三个孩子,沈家对一家孤儿寡母处处照顾帮衬。沈氏与邹氏两位母亲,拉扯着汤国梨、汤国槃、汤国棠三姐弟,慢慢地长大成人。

据汤国梨的后代说,他们从小称邹氏夫人、即汤国梨的生母为“好婆”,称乌镇在沈氏夫人为“桐乡老外婆”,称资助汤国梨读书的沈和甫舅舅,为“桐乡老外公”。

如是我闻我闻如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