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之初,性本善?我读书少,可不要骗我!

我本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反孔精英”,但是儒家学说在中国生长并发育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自然也是有它自身的功劳,但是与它作的孽比起来,又算是“过大于功”了。当然了,每种学说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和残缺性,没有完美的学说,就像我个人信奉的道家学说我也不认为它完美,但道家学说却比儒家学说更具包容性,更有生命力。

人之初,性本善?我读书少,可不要骗我!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道家学说比儒家学说更具包容性,更有生命力,为什么它却处处不如儒家学说受欢迎呢?问题一定要问在点子上,如果你现在真的是这么想的,那么恭喜你,提了个好问题。

我们农村人常说:县官不如现管。在民间,灶神、土地神的香火远远比玉皇大帝多,这就是因为灶神、土地神这一类低级的神祗离我们人民群众非常之亲近,而玉皇大帝却高高在上,反而不那么亲民,所以人民群众就更加愿意祭祀灶神一类的神祗了。儒家学说在诞生之初,它其实是很失败的,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扬儒家学说,却没有一个君王愿意接受,反倒是后来汉武帝便于统治天下才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通知战略思想,让濒临死亡的儒家学说忽然就焕发生机起来,在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儒家人的经营,它终于变得“亲民”了。而道家学说却走了相反的道路,所以就显得不那么亲民了。

人之初,性本善?我读书少,可不要骗我!

除了以上众所周知的原因外,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大概也就是汉武帝看中的原因,就是李宗吾先生所说的:学术越偏激,它就越受欢迎。儒家学说,就是非常偏激的学说,尤其是宋朝过后,它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说了,变成了杀人不见血的刀了。

儒家学说为什么会越来越妖魔化,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说,今天单独来讲讲它的偏激之处。

不管我们有没有学过《三字经》,我们都知道它开篇的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是我们的亚圣孟子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他说人性都是善良的,“孩提爱亲,少长敬兄(孟子语)”,因此在政治上主张仁义化民。在古代没有读过书的乡野之民认为圣人说的话都是对的,如果敢对圣人说的话提出质疑,那就是大逆不道。孟子死后不久,果然出了一个“大逆不道”的人怀疑了孟子的话,这个人叫荀子。荀子自认为自己是儒家人,他却从始至终都被儒家门人排挤在外,只是因为他质疑并反对了先圣,他不够资格做先圣的小跟班、泥腿子。

人之初,性本善?我读书少,可不要骗我!

那么荀子先生到底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犯了众怒呢?其实就一句话的事,他说: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说得不对。

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是自私的、邪恶的,凡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就像婴儿,他要是饿了,哪怕是三更半夜,他不管母亲有没有睡觉、累不累,他都会哇哇大哭。这不就和我们成年人的那副自私嘴脸一模一样吗?这不是人之初吗?哪来的性本善?所以荀子说: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

从我们现在的目光来看,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不能接受荀子的说法,因为圣人的地位,纵使如今改革开放都几十年了也还在某些人的心里从未改变过,依旧执迷不悟地相信孟子的性善论是对的。除此之外,相信也有一些极端人士是非常赞同荀子的性恶论的。其实,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他们都只是“各得人性一偏(李宗吾语)”。也就是说,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他们的学说其实都是偏激的,是不客观的,是不完全的。

要是用道家的学说来谈论人的天性,那就是“阴阳相生”。也就是说,关于人性,孟子说对了一半,荀子说对了一半,最后却由人所罕知的告子总结了出来,他说:性犹湍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告子的话,无疑是最正确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学术越偏激,越受欢迎。李宗吾先生诚不欺我也。

继续阅读